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企协同下高校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企协同下高校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校企协同下高校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探析

科技高速的发展为通航产业提供了发展契机,目前正是在我国 通航企业的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航空维修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不 断增大,我国在高校航空维修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在学校与企业之 间共同培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校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方 式,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共同完成双方这在人才培养中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高校航空维修专业于2011年9月28日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正式挂牌成立。同时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也成为首个国内培养高校 航空维修人才的高职院校。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合作,共同打造人才培养的摇篮,为人才培养提供 充足的后备军。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正在以校企协同办学实践的视 角,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为储备通航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而 努力。国务院于2012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 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我国要“加大空域管理 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高校航空”的口号呼吁,《意见》中表明我国通 用航天事业的目标是使高校航空实现规模化发展。为了实现规模化发 展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必须在我国大力发展高校航空视业并且要壮大 航空人才培养的队伍。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周期,为例响应“大力发展 高校航空”的国家号召,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于2014年 11月在首都召开,会议带来了一系列高校航空改革思路,会议的指出 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的现状,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高级 技能人才在我国的需求在不断累计增大,而航空维修领域特别是高校 航空业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同时会议为今后高校航空的发展 提供了改革的新思路,为高校航空视业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以及新鲜 血液。

 1高校航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1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相较于一般民用航空维修的人才而言,高校航空维修领域对人才 的更方面要求更高,这要求高校航空维修领域人才培养须在培养方式 更加专业化和复杂化。放眼国内高校航空维修人才培养,绝大多数院 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于高校航空维修人才的培养集中在个人职业技能 等基础内容的培训以及培养。同时就培育平台而言:国内航空院校在 高校航空维修人才培养上设立的专业并不宽裕,这一现状导致高校航 空维修人才很难满足行业高精尖的人才需要。再者而言,通航企业为 例追求利益往往对员工进行短期的个别项目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虽 见效快但成本高,且短期性短暂性的培养并不利于不复合型人才的培 养,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壮大。

 1.2人才培养问题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内首个培养高校航空维修人才的高 职院校,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通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同样遇 到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 1.2.1人才需求与市场脱节、难以对接 。高校航空行业高精尖的特点使得通航企业需要的更多的是复合 型的人才,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航空行业的发展具有政策支持力度不 足、起步相较于其他国家晚、发展劲头不足的特点,人才需求以及国 家航空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的高校航空企业发展受到桎梏, 国内的通航企业普遍规模小,机型多,业务种类多具有广泛化的特 征。新时代通航事业又体现为人才的需求小批量、个性化的要求。这 一发展的不平衡性对目前通航维修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培养模式均提出 了巨大挑战。 1.2.2通航师资的不足满足培养需求。 我国高校航空行业培训的基地的高校中高校航空行业很大一部分 老师并未来自于高校航空行业维修专业,他们大多数来自于原来民用 航空中的飞机设计、制造、维修等专业,大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于民用 航空的专业,使得高校航空培养的教育培养存在脱节的难题。民用飞 机的维修教学与高校航空维修的教学工作并不完全相同,诸多从事此 方面教育行业的老师行业背景欠缺、专业知识匮乏。另一方面,高校 航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然而高校航空人才教学老师常年从事教 育科研工作,对于实践中的航空认知缺乏应有的了解具有通航专业背 景的老师普遍缺少在通航企业实习、培训的经验,对高校航空维修的 人才方面的人才需求方向、重点把握并不牢靠。 1.2.3高校航空资源的短缺。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校航空在教学层面上相较于与 民用航空维修的教育资源、师资配备、教育设施相比,高校航空明显 属于新生儿级别。高校航空并未与民用航空一样配备多类型品牌的民 用航空器、同时也缺乏精炼老道培训教材、高校航空在该学校中甚至 适合的实训设施,因此导致高校航空人才培养适应市场情况差、形成 恶性循环。

2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高校航空维修高技能人才措施

 我国高校航空人才培养的问题如上,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切 实解决问题方面行动。首先进行的便是打破传统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壁 垒,结合广东开放的经济环境和政策优势发挥学院自身优势,与企业 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和企业共同培养的双为一体的模式,为满足我国 高校航空重大需求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2.1校企协同双培养

校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共同完成 双方这在人才培养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 通勇航空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专家到学院进行知识宣讲,为学 生传递第一手企业所需人才资料,同时邀请其为学校人才进行培训, 从市场到学校进行双向对接。对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莘莘学子 在职业规划、就业理念方面进行培育,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以及学生 的自我培育,通过校企双方位合作模式,方便学生及时全面了解市场 需求,激发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兴趣为自身就业培育应有技能。同时 学校也应当注意制定相对应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高校航空在人 才需求方面的诉求,制定方案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社会解决人才急需问 题,助力我国高校航空事业的发展壮大。

 2.2共建高校航空核心课程

在课程涉及的方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同样也是延续校园与企业市场对接的重要维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社会企业、知名 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出资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维修培 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联动,以基地为基本人才培育方式的摇 篮,加强学生在高校航空领域的兴趣培养,企业校园双联动培育,合 作办学,于基地中实现高校航空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学院与企业 还共同建立的新课改研发团队,在利用原有教育资源、教育师资、教 育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单位的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按照 市场所需编写教材。以《高校航空维修概论》以及《高校航空器机型 维护》为例,在教学实施阶段,邀请企业直接参与日常教学活动,使 得学生能够很好的将课本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使培养的人才更 好地服务于企业。

 2.3优质行业专家队伍构件

高校航空维修需要借助国外的技术,这一现实对维修人员的外语 也相应较高的要求。通航企业和学校共同聘请国外在通航企业方面的 专家权威,在学生教学方面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 校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2.4专业培训模式发展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的“高校航空维修实训基地”不仅 是学生在校实践的摇篮,同时也可以满足在校生技能培养、行业技能 人才培训,实现校内实训、岗位生产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广州民 航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和中国知名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广州民航职业 技术学院同时也通美国德事隆集团旗下的Bell直升机公司达成双方协 议,双方协议规定:双方共同合作建立维修培训中心,整合了双方 的各类资源,同时解决为Bell为中国客户服务成本太高等一系列的问 题,双方的合作协议不仅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育提供了发 展的平台,也为中国境内的高校航空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崭新的模式, 为其他高校航空维修专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提供了跨国合作的经验借 鉴。

 2.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复合教学人才

通航维修人员培训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不仅要求 我们可以培育出高精尖的符合新人才,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航 空专业理论知识、熟悉通航维修工作流程。为满足师生双方的不同层 次的需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鼓励院校理论教师与通航一线工程 师相互挂职锻炼,考取机务维修执照与教师资格证,打造“双师型” 教学人才。

 2.6完善高校航空维修执照考试体系

我国现行的航空法律制度规定:在中国注册登记的民用航空器的 维修放行和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均应该取得CCAR—66R1标准要 求下的执照或证书。但是,高校航空与民用航空的脱节使得目前我国 绝大多数高校航空维修人员都是按照维修人员执照要求取得ME—TA 或ME—TH的执照。同时现有的高校航空执照考试体系并未更新换 代,使得高校航空体系内课程并未适应高校航空人才的需求,这一现 状加剧了通航人才紧缺,增加了高校航空维修人员的人才队伍壮大难 度。基于这一现实难题,同时结合我国高校航空维修人员现状,笔者 建议可以参照欧美对航空类别执照分类的标准,对于高校航空维修人 员考试要求和内容进行简化,构件符合我国高校航空维修现状实际的 航空维修人员执照管理体系。

2.7以市场所需锁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的通航企业对维修人员应当注意加强“基本理论+实践技能 +专业执照”的知识理论,锁定市场进行教材和课程群建设,为学生 建立较为完整和动态的高校航空机务维修知识体系架构;要求学生能 够时刻关注高校航空维修专业领域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通航维修人 员适航法规意识,保障航空器安全,为航空器的运行保驾护航,促进 通航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市场发展。

 3结语

 通航行业要求学校对接市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高校为依托 进行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锁定市场进行人才培养强化适航法规意 识,必将产生人才培养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 李剑 王江铭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