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神经内镜微创术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疗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微创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6)。对照组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行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血肿清除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微创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手术效果,提升患者血肿清除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内镜下微创术;血肿清除率;围术期指标;预后
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由血压升高而引发脑底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以往多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血肿清除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该术式创伤较大,患者预后不佳[1]。神经内镜下微创术可在神经内镜的直视下清除血肿,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等优点[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内镜下微创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率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6)。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43~82岁,平均年龄(62.34±6.13)岁;出血位置:基底节区18例,丘脑区17例,小脑4例,额叶3例,顶叶3例;血肿量33~78mL,平均血肿量(55.31±5.14)mL。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2.19±6.38)岁;出血位置:基底节区19例,丘脑区18例,小脑5例,额叶2例,顶叶2例;血肿量32~79mL,平均血肿量(55.37±5.09)mL。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3]中疾病标准;②均经CT诊断确诊为脑出血;③患者均确认具有高血压病史,且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的疾病标准;④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存在异常;②合并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等颅内病变;③脑干出血;④精神异常,无法正常沟通交流。
1.3方法
1.3.1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全麻后,取仰卧位,根据术前CT结果、患者病情及血肿情况,选择血肿距头皮最近位置做马蹄形切口或直切口,操作时需避开脑部血管区域及功能区域,使用一次性脑穿针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将部分血肿抽出,采用电凝刀在脑皮质处切开2~3cm切口,显微镜下观察,细致观察患者颅腔内剩余血肿情况,确定好位置后,清除剩余血肿,确认完成后,可对内部组织进行电凝止血,确认无出血后,将引流管置入,依次缝合,术毕。
1.3.2观察组观察组行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患者全麻后,取仰卧位,采用神经内镜系统(德国蛇牌,型号:Aescu-lap)进行手术,根据术前CT结果,采用简易颅脑定位器计算血肿中心据脑皮层距离,选择血肿距头皮最近位置处做3cm切口,操作时需避开脑部血管及功能区域,待颅骨显露时,采用颅骨钻做1~1.5cm骨孔,并用铣刀铣开,采用双极电凝止血后,采用一次性穿刺管套(讲述芸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沿着CT提示方向穿刺血肿,操作时需注意避开皮层血管,否则易对皮层血管造成伤害,出现大出血情况,穿刺针置入血肿腔之后,将一次性穿刺内芯拔出,将神经内镜置入,将神经内镜与录像系统连接,在内镜下观察并对血肿位置进行准确定位,确认后采用显微吸引器将血肿清除,对内部组织进行电凝止血,确认无出血后,将引流管置入,依次缝合,术毕。
1.4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及血肿清除率。记录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前血肿含量-术后血肿含量)/术前血肿含量×100%]及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预后情况。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5]对两组预后效果进行评估,其中1分为死亡,2分为植物生存(如睡眠、眼睛睁开等),3分为重度残疾(清醒但日常生活需要照料),4分为轻度残疾(可独立生活,但需在保护下),5分为恢复良好(正常生活无问题,可存在轻度缺陷)。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c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围术期指标及血肿清除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GOS评分比较
观察组GO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病症,主要由高血压引起,而使小动脉管壁上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导致脑内毛细血管或动静脉病变,进而出现破裂出血,多发生于基底节区,临床多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昏迷等,如不及时治疗,可累及循环、呼吸、中枢神经等系统[6]。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多采用外科手术,但各类手术方案较多,治疗效果参差不齐。因此,需寻找一种优质、高效的手术方式,对提升血肿清除率,改善患者预后重要意义。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为既往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手段,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效果,但该手术复杂,耗时较长,术中易损害周围神经组织,引发脑组织水肿等并发症,影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且提升出术中血量,加大术中感染风险;此外,该术式切口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应用效果受限[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指标、血肿清除率及预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微创术治疗效果确切。分析原因为,神经内镜下微创术属于微侵袭手术方式,其通过预先对血肿位置进行测量,建立1~1.5cm血肿穿刺通道,穿刺位置符合人脑生物特点,有利于提升穿刺效率,增强手术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创口恢复;同时,该术式在内镜直视下清除血肿,从多角度观察血肿位置、大小等情况,更加清晰的辨别脑组织与血肿,可有效提升血肿清除率,降低术后脑水肿情况的发生;此外,神经内镜下微创术清除血肿后,通过凝血酶或电凝方式进行止血,从而减少出血量,可有效减轻因手术操作给患者带来的损伤,从而提升手术效率,改善患者预后[9-10]。综上所述,神经内镜下微创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改善手术效果,提高患者血肿清除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闫海光 单位: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