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在分析大类招生理念来源与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存在的四大问题,提出了基于大类招生的工业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个性化创新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林院校;大类招生;工业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

1引言

工业工程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它将工程与管理有机结合,其研究对象包括工业生产与运作及社会经济等宏观系统,也包括生产系统中的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微观因素[1-5]。这门学科也是一门全面应用制造和管理知识的学科,旨在提高资源运营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它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6-8]。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发展,工业工程在绿色制造、数字化设计和生产调度等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9-10]。大类招生是通识教育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它在促使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培养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11]。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有高等学校的学科分类以及专业教育培训的单一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于工业工程实施大类招生政策对构建更好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及对教学管理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工业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基于大类招生的个性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2大类招生理念来源与必要性

大类招生,即主要按学科的招生,与专业招生相对。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通常在同一院系合并相同或相似的学科,并招收大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学生后,在基础课程统一后,他们将在本科阶段接受一到两年的基础培训。在这之后,学生基于兴趣、专业知识、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进行以双向选择为原则的专业转移。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以及具有跨学科综合知识、适应性广的复合型人才。1986年,哈佛大学校长对“专”和“博”进行探讨:“本科生应通过主修一门学科获得深入的知识,并通过研究几个不同的学科获得广博的知识[12]”。美国高校的政策、性质和任务并不相同,各地区教育背景相差很大,因而各大学对新生的选拔和录取有所差异。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学生应充分学习课程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2002年,美国博耶尔研究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安排大学生课程时,大学强调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随后,欧美的许多高校都采用了不按分别的专业而是按照学科大类招收学生的方法。本科低年级学习基础知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然后进入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的专业,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13]。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很多高校一直以专业招生,学生进校时根据填报的志愿确定专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渐渐地随之改变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诉求。如何从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4]。19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提出了16字的教学改革政策,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根据学生的能力教育学生,并将其分流培养;2001年,开办了元培实验班,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按照新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案,开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2003年之后,学校按照学科主要类别或院系招收学生;2010年,中国启动了国内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2013年,在全国本科高等教育招生中,有34所“985”院校和近80所“211”院校实行大类招生。至此,这一新的招生制度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这一新政策的实施也避免了学生填报志愿时误报专业的现象。

3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存在的四大问题

目前施行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政策的农林院校很少见,其他院校的大类招生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3.1专业选择“冷热不均”现象严重

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他们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受学长的影响也不同,大类招生模式下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会出现“冷热不均”现象。热门专业报考学生过多,不受欢迎的专业无人问津。特别是对于工业工程,这是一个待发展的专业。尽管其在国外都有较为久远的发展,在国内的需求量很大而学生很少,并且工业工程专业也具有很好的、较宽的就业前景,但其知名度没有国内较老牌的专业热门,很可能造成学生资源的分布不均。如完全按照学生志愿进行专业选择,会导致专业发展失衡,从而造成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的不平等发展[15]。

3.2学生专业发展方向与职业规划不相适应

许多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基础科学习后,仍对学业目标欠缺长远的规划。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只有一个总体目标,但他们仍然不是很明确,对分流后的学业发展预期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做好当前的学业。根据其他数据调查结果,大多数已专业分流了很长时间的学生认为当前专业是分流时的理想专业。这表明分流后的学习时间越长,对所选择的学业目标的认同感就越强。此外,许多学生对职业前景和职业规划感到困惑。在大类学习中,学生对专业分流的感受更加分散。数据显示,在专业分流时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感到困惑和困扰。相比之下,对无法进入理想专业和无法进入新专业的恐惧感相对较小,这表明学生在面对专业分流时没有明确的感觉和计划。通过调查,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学生的经验介绍上。在专业分流时,学生最希望了解专业就业前景,而不重视专业教学内容和个人素质以及能力的专业要求。“我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或者“我不知道哪个专业更适合自己”是大部分学生面对专业分流时的困惑,一些学生还会担心成绩不够理想以至于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3.3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高。

根据大类招生政策原则,学校将以“成绩+志愿”的模式进行专业分流,对于在大一参加学校活动及社会实践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以成绩排名来优先安排其想去的专业,这样的情况会产生一些问题。若是未能分到理想的专业,会导致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高,导致对专业产生排斥、厌学等,甚至导致心理问题,最后对大学任何事情不感兴趣,对其将来就业也是很大的负担。

3.4专业分流制度不够完善。

大部分高校专业分流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在学生入学后很少进行专业宣传,只告知学生何时分专业。学生对专业情况、就业前景了解甚少,往往会给学生“大专业就是好专业、小专业就是差专业”的错觉。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确定好心仪专业,会造成学生不了解专业而盲目跟风。

4基于大类招生的工业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工程和管理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培养了十五届合格的毕业生,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位于学校各专业前列[16]。与其他本科专业教育一样,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17-18]。结合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大规模招生和分流培养的具体要求,在基于大类招生的政策下,对个性化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反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体系。

4.1确立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将个性化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管理技能、实际应用和创新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三者构成必修课程,占学分总数的58.8%;通识教育课程和开放课程二者构成选修课程,占学分总数的21.2%;课程设计、培训、实习和毕业论文四者构成实践教学,占学分总数的20%。

4.2学分制改革

按大类招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新的入学政策,学生需学习如何选择和规划自己的学习,他们须能够竞争上游。同时,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如何使用专业课程来增加学生资源,开设更加合理、创新的专业课程,同时建立更加有效、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东北林业大学将在2018年全面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由180学分减至150学分,增加公共和实践课程学分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格力杯”、“清华IE亮剑大赛”等课外比赛,根据自身兴趣参加第二课堂进行个性化自我培训。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施全面选课制,允许学生跨院系、学科、年级选课与授课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既保证了专业学习的深度,又达到了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19]。同时,为了打牢学生的基础,让学生更了解专业应用,对培养计划进行了改革,确保公共基础课不被削弱。取消一些课程、合并一些课程,并且已经添加ERP、精益道场实训等课程,使新的培训计划更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4.3优化课程结构

实践表明,实施大类招生后,通过课程设置可保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质量。虽课时大大减少,但若采取积极措施,教学质量就能得到保证。课程结构优化必须适应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20]。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因此,根据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应根据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在整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前提下,注重课程体系的设置。注重课程与课程在逻辑、结构和内容上的联系和整合,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努力形成一批素质高,教学独特的课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4.4突出产学研教育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21]。新的招生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必须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全面性。重点发展校内外长期合作建设基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因此在实行大类招生政策后,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系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实习企业的联系,推进本专业人才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

4.5加强学生专业兴趣引导与分流后困难帮助

面对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大多数学生存在专业研究模糊、政策不明确、兴趣与专业不匹配、就业定位混乱、职业发展规划不足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和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不完善。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调整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安排工业工程引进的实践过程,用讲座等形式增加专业的科普性;另一方面,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应在导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支持作用。整合青年教师,研究生,辅导员和其他资源,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并协助专业课程学习。加强学生适应大规模招生的能力,完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4.6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

多元化教学评估是教学评估改革的主要趋势,可以使教学评估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和灵活化。多元化教学评估与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估相对,是以师生间共同参与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为对象,结合各种理论、评估工具、方法和资源,探讨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情形[22]。为确保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相对客观公正,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系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全面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建立多种教学评估方法,例如学生评教、教师自评、院系评估和学校评估。此外,为了构建各种评估方法和评分标准,目前大多数课程成绩不仅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而是由各种形式的考试共同决定。增加分阶段考试、改变一次性评估的情况,并通过阶段考试、日常的作业和学期的最终评估等多渠道进行总和评估。分阶段考试主要包括学生面授课堂参与、在线学习讨论参与、阶段作业或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和研究报告等。形成性评估基于基础知识和技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在每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估在学生自主学习监督、检查和反馈中的作用。另外,调整相关考试内容,提高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主观题与客观题应尽量避免知识的机械记忆,使评估考核更加全面,方法更科学,考点更符合工业工程的要求。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其答案不应该在书中受到限制,以便让试卷能够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特别是创新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系经历了19年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在过去的19年中,以市场经济和学科发展为导向,不断修订培养目标,改进培养计划,加强学科建设,探索工科院校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经验。通过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建立了工业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学分体制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适应专业分流后的能力。构建了个性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强化了实践应用环节,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要使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大类招生的需要,本文为农林院校大类招生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

作者:朱玉杰 冯国红 王景峰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