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产学融合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台州学院航空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的现状,并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现场性和动态性特点,提出需要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进行包括校企合作、现场教学、“双导师制”和多维度考核的教学改革,最终建立“产学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台州学院航空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经教育部批准于2012年开始招生,学生主要学习从事工程管理领域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以及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工业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经过2012—2018年多届学生专业课程、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过程,教学团队发现传统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主要是因为实验、实习条件限制,很多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课程实践内容和产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因此,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规律进行研究,并建立符合地方产业特点的产学融合教学体系、方法与流程就显得尤为迫切,这对迅速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办出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基于“产学融合”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目前,多所高校在不同层次上对“产学融合”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从学校整体视角提出构建多元化、多样式的“产学融合”理论与方法[1];从单个专业层次上,研究了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产学融合”专业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2-3];以《成型机械》课程为对象,研究针对某一课程的产学深度融合教学改革[4]。提出了目标驱动模式下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但存在实施过程与企业结合不深入,实施方法不具体的问题[5]。相对其他工科专业,工业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动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类课程教学情境的设定,都牵涉与具体企事业单位生产环境对接的问题。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由于学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如果只是生硬灌输书本条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再如,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中生产流水线工位安排与生产节拍的设定等内容,如果不与现场情境相结合,学生也很难理解。第二,工业工程核心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原始数据很难以书面形式提供给学生,只能从现场实时获取。如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中的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工作,只能去生产现场对工人操作的时间和动作进行实测后才能进行分析;专业课程设计中物流设施分析与布置工作,只能结合现场人流量与物流量的实测值才能进行分析和改善。第三,在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其选题、调研、实施等主要环节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与生产企业开展长时间的深度合作,才能摸清企业的具体情况、产品的工艺流程、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综合设计与改善工作。第四,本校工业工程专业实行“3+1”培养计划。具体实施方案是学生在前三学年学完全部课程,第四学年毕业班将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校企联合培养,如果前期没有教师、学生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与磨合,突然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太过突兀,其实施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我校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地方产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按照《台州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方案》精神,选择台州市家电制造、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马桶、无人机、3D打印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产学融合合作伙伴。制定了基于区域产业需求驱动“产学融合”方案。我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已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研,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课题的研究重点和切入点,制定研究纲要,指导各部分的研究。在研究的进程中,要建立上下广泛的联系,争取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多层次产学融合
为实现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活动与台州市制造企业的较深程度的融合,我校根据就近、可行以及符合台州市产业升级政策的原则,筛选有代表性的不同行业、企业作为开展产学融合教学的合作对象,建立符合台州地方产业特点的工业工程产学融合教学体系,摸索工业工程专业生产现场教学的规律和有效实施方法,初步形成适合培养服务地方产业转型的工业工程产学融合教学实践基地群。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收集台州市家电制造、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马桶、等行业的企业信息,初步选择一批企业并与其接洽,根据调研情况确定一批合作企业。第二,与企业协商确定开展产学融合的形式和流程,初步确定产学融合方案,与企业负责人进行对接、商讨,修改后实施。第三,签订产学融合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确保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中在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权益。第四,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在评估基础上对实施方案进行改进。
(二)构建基于现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提出按课程类别分别制订产学融合方案,可以实现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与地方制造企业全方位、较深层次的产学融合;同时,我校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学科特点,以及核心专业课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一批课程的产学融合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与专业技能的掌握,培养熟悉台州市智能制造企业情况并具备现代工业工程理念的人才,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实施步骤如下。第一,调研其他院校工业工程专业办学情况,深入了解其实践环节,特别是生产现场教学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情况,借鉴其成功经验。第二,确定适合开展产学融合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与相关企业进行对接、磨合、效果评估,并不断改善。第三,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基于区域产业需求驱动的产学融合方案,以区域产业典型企业生产过程现场真实场景为载体,构建体现地方元素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能力培养与地方产业的有机结合。第四,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采取与地方企业无缝对接的方式,运用方法研究、作业测定、生产线平衡改善的原理与方法对现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加深学生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将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大类。专业核心课“产学融合”方式为“现场教学”;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产学融合”方式为“企业调研+真题真做”;毕业设计“产学融合”方式为“企业调研+顶岗实习+真题真做”。分别研究每类课程产学融合实施内容、组织形式和流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要采取与地方企业无缝对接的方式,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实况,及时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第六,整理、总结相关文档,初步形成工业工程专业产学融合教学内容与规章制度体系。实现产学融合的日常化、制度化与合理化。
(三)制定“双导师”制培养规则与计划,保障培养质量
第一,根据产学融合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初步形成企业导师选聘、考核方法等方面规章制度。第二,通过招聘有工程背景的导师,结合产学融合实施过程锻炼,逐步建立起既熟悉企业运作,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校内导师队伍。第三,定期组织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开展教研活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并加以改善,通过磨合校内外导师相互配合的协调性,提高协同育人的质量。
(四)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检验教学质量
第一,现场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的考核,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从研究报告、答辩及企业现场表现三方面考查学生学习质量,包括研究报告50%+答辩(含调查研究相关程序资料等)30%+现场表现20%。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第二,“3+1”校企联合培养期间,校内导师利用电话、QQ、短信和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保持与企业实习管理负责人、岗位导师及学生的联系,及时掌握实习进展及学生动态。校内导师每周至少与学生联系一次。学生按时向校内导师提交实习周志等材料,导师对周志等材料进行评阅,了解学生情况。校内导师实习期内每月走访学习企业1次,实地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并给予相应指导,每月收集学生实习动态,填写月度情况汇报表,并上交运行管理团队作为考核依据。第三,“3+1”校企联合培养期间一线岗位顶岗实习、技术岗位实习实训、综合岗位与毕业实习的考核,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依据学生出勤、表现、能力、周志、总结报告或调研报告等进行考核。校企联合培养实环节总成绩按五级制评定,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三、结语
本文基于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具有的现场性和动态性特点,按区域产业需求驱动的逻辑,建立了工业工程专业“产学融合”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探索。在方案执行过程中,要以毕业生就业率、薪酬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创业创新的作为衡量指标,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完善“产学融合”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多元化、多样式产学融合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6(增刊1):127-130.
[2]彭晓兰.基于“基于产学融合、实境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70-171.
[3]张丽霞,曲丽娜,.生物技术专业“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4):94-95,98.
[4]杨太德,王晓莉,江飞舟,等.基于产学深度融合的《成型机械》课程构建[J].模具工业,2016,42(5):75-77.
[5]李支东,王利.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06(10):71-74.
作者:杜雷 赖李李 单位:台州学院航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