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研究(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常州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针对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和本专业的特点,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改善和总结,提出并构建并实施了“面向需求、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三贴近,一深入为主要内容”、“以校内为基础,校外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学生—学校为评价主体”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常州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建立于2004年,通过十多年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常州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构建了“面向需求、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三贴近,一深入为主要内容”、以“校内为基础,校外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学生—学校为评价主体”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面向需求,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定位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常州工学院的以“扎根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因此,学生的培养也应该紧密围绕这一宗旨,为地方的经济,社会,生产的需要,培养需要的人才。而实践性强是工业工程专业一个突出的特点,熟练运用工业工程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是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1]。所以,我们将工业工程专业的定位于“面向需求,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
2.以“三贴近,一深入”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内容
(1)贴近生产实际的课程实验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与知识体系,运用系统原理,设计出一整套相对较为独立又密切联系,能覆盖各门专业课程与知识领域的、基于模拟生产环境的、多种实验形式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接近生产实际环境、内容等的模拟,加强学生对现代工业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贴近生产实际的生产实习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点、特别是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构建并实施了“以贴近企业生产系统实际为指导”、“以符合企业实际的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解决了以往生产实习中存在的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实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3)贴近生产实际的课程设计提出并实施“贴近生产实际的课程设计”新模式。该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内容、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解决了以往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内容空而脱离实际,既做不到“承上”,更做不到“启下”;过程松散,难以管理;效果不佳且难以衡量等问题。
(4)深入实际的毕业设计确定了“综合训练,贴近专业,结合工程,鼓励创新”的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思想,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地方型普通高等学校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选题和过程严重脱离企业、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纯理论性毕业论文较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对实际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普遍薄弱,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和结果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相符等突出问题。
3.整合资源、打造“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以校外本土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1)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建成以现代供应链的运作为背景的基于微型工厂的工业工程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模拟企业的实际现状和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基于微型工厂的现代工业供应链系统的模拟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相对真实的系统中开展各种综合性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基地。(2)通过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加强校外本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院开办的“常州本土化总裁培训班”等面向本土的多层次和类型的培训班,以及教师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通过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实现本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设计(论文)能够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尽可能多的“贴近”或者“深入”实战。避免学生“学”和“用”之间的断裂,实现“学”和“用”之间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4.建立以企业—毕业生—学校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全面监控实践教学质量,明确改进教学质量方向
通过引入企业,学生特别是毕业生的评价,编制了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制度,企业专家测评制度,监控反馈制度等,建立了真正的“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介入”的“三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形成“方案—评审—运行—监控—评价—反馈—优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质量监控形态;实现了评价的“校内-校外的结合”,“企业-学生-学校的结合”,“封闭式、标准化的评价与开放式、个性化的评价结合起来”,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客观性。[2]。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该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从2008届至2014届,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均为100%,本专业江苏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具有了较强的影响力。在2012年学校委托麦可斯数据有限公司对2011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本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位于学校第三。自2006年以来,共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9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2篇。
参考文献:
[1]许彦;王鹏.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型设计与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4,03(06):203-208.
[2]郑玉巧;杨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2,31(06):34-36.
作者:甘信华 李卫红 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二篇: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根据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我国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文件精神,结合现代大学生发展特色,由《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阐述了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项目一体化建设形成指南。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目前客观以及主观的各种因素造成应用型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课程内容滞后、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主观能动并且欠缺校企之间的实际合作与沟通,学校内部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造成了教学与实践脱轨的严重后果。根据课题小组大量调研了解课程教学方法是高校专业改革的必经之路。在此环境下课题组在实际工作中以《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机制为例探讨创新应有型本科课程教学方法。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应该是专业整合现有的资源实施的过程,通过复杂的企业环境提出的各种项目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方法开发的过程通过课程标准、课程环境以及课程大纲的定位实现学生的最佳教学与企业的实践经验。
三、我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方法设计实证分析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将培养长三角地区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业工程作为根本任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方法设计步骤涉及:
(一)毕业生、企业调研
对江苏省174位毕业生和企业进行调研,对物流与供应链岗位和人才调研,研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邀请企业一线的专家指导学校专业课程的建设包括课程大纲、计划、教学内容的指导;邀请学校教学教师走入企业进行一线岗位的实习。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指导学校的教学;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企业经验,充分实现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标。
(三)签订课程开发协议
与企业签订《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开发协议,召开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分析会,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
四、目前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设计已取得成绩
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机制设计的开展是学院当前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工作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设计已经达到以下目的:(一)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升(二)校企合作的深度提升(三)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升然而在课题研究实施中发现创新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
(一)学生实操能力弱在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开发的过程中,企业专家对每个岗位的技术含量、工作任务的数量和内容进行判断,然而企业专家并未从事过教学工作,造成企业专家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中方法缺乏一定的理论性。
(二)教师与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程度不高课程改革的任务繁琐,需要参与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很多教师也没有时间甚至不愿意进入企业实习,这些因素造成教师整体不愿意参与课程开发。
(三)企业参与意识不强学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目标不同。一般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目的一般具有特殊的目的,或者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没有实际的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方法设计的建议
目前的很多实践教学简单只是局限于专家讲座,在这些问题下面显现的是课程教学开发的薄弱环节,包括学生走出校门后依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没有实现真正的课程改革。通过课题研究建议从教师、学生、企业三个层面进行,包括:
(一)教师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并且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安排职业技能训练或者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教师”。企业可以请学校的教师进入企业做理论指导,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的优秀技术专家到教学中来进行兼职。
(二)学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动手能力要强于本科学生,这一因素造成了本科就业率不理想的后果。
(三)企业提高企业的教学参与程度。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实习,或者将企业的实际场景搬到教学活动中,总之学校通过企业提供的合作场地、实训车间等的方式满足企业的需求且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以实现课程机制开发改革。
参考文献:
[1]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VocationalEducation)[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2
作者:丁磊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第三篇: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大学招生背景,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研究了实习模式改革的相关内容:设计了基于实习过程视角的实习方案改革框架,探讨了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习模式改革策划、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实习实践管理两个阶段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围绕实习过程的开展,对涉及的多主体(指导教师、学生、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并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规划设计一系列新的指导及约束文件,以支持新的实习模式的开展,并为达到预期效果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工业工程;实习模式改革;创新能力;考核体系
1引言
实习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落实教学计划、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并将课堂理论转变为应用实践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认识工程实际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和社会距离最近的学习环节,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内涵的认识以及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东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实习共分为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实习时间共有8周的时间。虽然每年也都基于学院现有的实习基地以及教师社会资源、学生个人应聘等不同方式进行着按部就班的分散式实习(除小内统一的金工实习外),但是,就近几年的观察来看,实习效果并不十分如意,存在一定的形式化,与预期达到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2016年开始工商管理学院所有八个本科专业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同时要对整体学分计划进行比较大的改动,势必会对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等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也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实习模式进行改革。(2)现有的三种类型实习分散进行,时间太短,除去企业适应时间,真正在企业实习时间有限,难以达到好的实习效果。(3)实习企业不够稳定,指导教师难以了解实习企业状况,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4)实习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不能够引起学生充分重视。(5)实习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没能发挥足够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实习表现也缺乏实质性的评价。(6)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时缺乏经验。因此,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推进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必要设计一个全新的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习模式,这对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高以及经验积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习模式改革
如前所述,当前工业工程专业的实习(除金工实习)采取的是集中企业参观,然后分散实习的模式(分散实习企业不固定),这种实习方式指导教师难以控制和指导,同时企业方也未能完全尽到指导责任,进而导致考核方式也够合理。因此,在新的招生模式及培养方案指导下,拟按如下思路对实习模式方案进行改革及策划:(1)在工商管理学院已建的一批实习基地中,结合之前实习基地回访过程中的调研结果,同时考虑工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梳理出一批适合本专业实习的企业的概况,对企业概况、生产经营模式及适合本专业的岗位进行描述。(2)对近3年的毕业生做一次毕业反馈调查,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实习情况以及现有工作岗位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学生对新的课程设置、实习期望的反馈,进而指导新实习计划安排(还可以用于新的培养方案设置等其他教学改革)。(3)从学生归口处获取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同时参考新的企业招聘要求,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对新的实习模式进行提供决策参考。在学生培养方案目标的约束指导下,结合以上三个方面获得的信息,形成如下文件:(1)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新的实习种类安排(就目前学院研究讨论方案来看,拟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撰写新的实习计划指导书,特别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专业化深入思考方面给出详细要求。同时,考虑到新的大类招生模式及培养方案,需要特别协商确定实习时间的安排(如实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安排等)。(2)多主体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实习考核体系。参考其他兄弟院校实习工作做得出色的经验,在专业指导教师、企业方指导教师共同协商制定新的实习成绩考核体系,考核过程亦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重要参考依据。(3)依据活动实习企业资料概况、生产经营模式及相关岗位信息,为了使校内指导教师能够对学生实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应对本专业校内指导教师提出实践能力提升要求,可以通过教师驻企顶岗实习、合作研究、网络资源学习等不同方式来实习,同时制订相关提升学习方案计划。
3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实习实践管理
3.1考虑企业需求的实习规划
在每次实习前1~2个月,与遴选出的对口合作实习企业进行逐一沟通,确定当年的企业实习岗位需求(企业由于生产计划量等不同而导致需求岗位是的变化),并确定企业及校方双指导教师,由双方指导教师从理论及实践角度给出实习相关注意事项及需要掌握的预备知识;最后确定当年的实习计划安排,并制定一份对应的更具针对性的实习手册。
3.2包含相关知识巩固及提升的实习动员及多因素实习岗位分配
(1)在获取实习企业新的岗位需求后,向学生传达相关信息,开展实习动员工作,并填报实习志愿(实习企业、实习岗位)。对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实习志愿实施双向选择分配。从学生能力提升、企业绩效改进及学校声誉几个方面考虑,此处,应特别研究一种实习岗位分配方案,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相关岗位知识需求所对应的理论课程的课程成绩、校内指导教师答辩考核、依据学生个人简历的企业方遴选等。(2)在岗位分配完毕后,校内指导教师依据自己掌握的企业状况对学生开设针对性的实习先导讲座,并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及相关视频等材料供学生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实习岗位工作,达到预期目的。(3)根据学生岗位选择结果,签订实习安全协议,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约束管理。
3.3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监控与管理
在正式实习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导师进行密切跟踪及指导,并针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制定应急措施。在此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导师分别完成不同的指导任务及考核任务:(1)企业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并对其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实习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出现场考核成绩(实习鉴定表)。(2)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与校内指导教师要定期地进行沟通交流,就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对学生遇到的困惑予以解答和帮助。同时,指导教师在此期间要关注学生在实习期间所得的收获,确认实习过程对其创新能力提升的表现,并完成阶段性实习反馈表,作为实习的过程考核成绩。
3.4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实习考核
(1)在学生完成整个实习后,按照要求在双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习报告。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色,此实习报告的呈现形式应为“提案改善”报告,从现状分析、改善思路、改善历程、效益评估、改善手段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体现实习过程对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的宗旨。同时,学生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同时给学校及企业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以便为后续实习安排提供参考依据。(2)校内指导教师应依据学生提交的最终实习报告,过程中形成的实习鉴定表、阶段性实习反馈表以及在实习考核体系中给出的其他考虑因素,给出最终的实习考核成绩。最终的实习成绩应能充分反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终极目标。(3)根据学生实习报告中的个人总结报告,形成本次实习的能力提升报告,为后续实习改进提供支持。
3.5实结及反馈
实习结束后,每个企业都应针对此次实习给出一个中肯的实习反馈,对学生在企业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专业指导教师依据企业的反馈表并综合依据学生表现得到的实习能力提升表,形成总结报告,对实习指导书修订、后续实习安排等一系列相关事宜提供有益指导。
4结论
本文提出的实习模式改革方案遵循了“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增强就业能力为引导,以提高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为重点”的原则,归纳起来,在实习过程中应着重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编写新的实习指导书。(2)设计一个多主体参与、多方位、全过程考核的实习成绩考核体系。(3)根据实习企业概况,制定一个可实施的合理的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方案。(4)根据每年的实习规划方案,设计具有激发性的实习动员,确定合理的实习先导课程及学习资料。(5)从三赢角度出发,探讨一种合理的实习岗位分配方案。(6)设计一套详细合理的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文件,以此为依据引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和考核。(7)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依据,对学生实习报告给出有效评价。(8)对企业方中肯的实习反馈意见的收集。(9)对已毕业及在校生就理论课安排、实践安排及实习意见的问卷调查。按上述建议提出的相关策略,设计实施一个全新的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案,一定会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三赢效果,也必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个好的支撑。
作者:冯国奇 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四篇:工业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
摘要:工业工程是一门以系统效率和效益为研究目标的工程技术,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工业工程综合性管理人才。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全球化,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工业工程专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本文结合沈阳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从教育理论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革新、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更新及师资队伍的培养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工程是关于复杂系统有效运作的科学,围绕整个系统对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实际工程与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优化[1]。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全球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社会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工业工程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合作与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工业工程专业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的国际竞争力,培养既懂工业工程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又熟悉国际、国内经济运行规则的复合型人才[2-4]。2013年教育部批准沈阳大学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已于2013年9月开始招生,学制4年,由中、德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实施教学及管理,修业合格者将获得沈阳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本科学士学位和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经济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本文结合沈阳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整合国外与国内两种优质教育资源,创新管理理念,建立具有特色化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5-7]。
一、教育理论的创新
在研究教育理论上,本着服务国际化工程教育,聘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工业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旨在培养掌握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管理、评价和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高级现代工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业工程人才不断增加的需求。着力构建国际化、开放型的研究平台,将从国际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入手,建立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确定适合合作办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沈阳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在工业工程领域均具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并且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促进两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普通本科生所具有的能力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还熟悉国际企业环境并具有较强国际交往能力,培养融合中方和德方先进工业工程理念、具有良好英语运用和沟通能力的工业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二)引进德方优势课程,制定适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后,可以获得我校与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证书,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体系要同时符合中方和德方的课程要求。中德双方进行了多轮交流蹉商,涉及到双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融合。双方教师对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仔细比对和认真研究,将课程进行整合,一部分课程中方或德方要求必须完成,这部分课程必须保留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另一部分课程由于双方存在内容的交叉与重复,需要对内容进行整合,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特点,科学编制出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已进入实施阶段。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
1.以人才需求为本,以国际型工业工程人才为标准,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聘请德方教师或有双语教学资质的中方教师授课,学生可以从课程中了解并学习到工业工程方向的国际最新的技术及发展趋势,这对培养既掌握工业工程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专门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以“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为主体,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组织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3.着重培养学生“实践体验”,深入了解实际企业运行中的生产车间状态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走入辽沈地区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现场,让学生体验所学理论知识的真实应用。工业工程专业研究如何提高工业系统的效率与发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生产现场进行观察、分析和改进。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均来源于生产实际,其效果更是直观地展现在生产实际中。因此,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在真实生产中检验知识,也可以通过感官认识给予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有一系列的革新。第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围绕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采用理论授课、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集体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做到重点突出。第二,紧密联系实际的高水平教学资料。每一个模块都需要独立编写一个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框架完整的讲义,可供学生在课后学习时做参考。该讲义的编写以教师的授课思路为主线,重点突出、表达直观,大大地降低因语言障碍引起的学生理解困难。第三,基于现实工业管理的声像资料。针对讨论的问题播放一些声像资料,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更直观深入、接近实际。第四,推荐一系列国际上该领域畅销的书籍,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应用情况。
四、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更新
从课程设置方面,为满足德方要求,,英语教学需要贯穿于整个培养计划之中,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毕业时需要熟练掌握英语和一般掌握德语。为了有效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英语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并加大英语教学学时,宜采用14-16人的小班教学。随着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课程的教授方式也随之变化。公共基础课程中数学、物理、计算机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学科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授课,而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设置在第6、7学期,因此,可以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
五、师资队伍的培养
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力量是工业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前提,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有力的资源基础。因此,工业工程国际化师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院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资源,选派我方教师赴德国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同时德方教师也应来我校进行相关课程的内容培训、教学方法沟通和交流。通过进修和培养,使本专业的教师有能力开设适合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水平专业课程,同时也将德国的先进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理念带到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成为国际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要培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使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本文结合沈阳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从教育理论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革新、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更新及师资队伍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制定出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同时为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捷.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1(1):124-125.
[2]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34-38.
[3]栗晓红.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视野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34-38.
[4]孙泽文,叶敏,刘俊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内部监控及其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64-68.
[5]张坤,唐琳.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大学学报,2013,15(2):225-228.
[6]党秀丽,刘畅,等.国际化视野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3):104-106.
[7]曹建芳.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0):9-11.
作者:苏莹莹 梁迪 单麟婷 单位:沈阳大学
第五篇:工业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直受到各大高校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通过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有效资源整合,使得大学更多地走向社会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科研与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市场应用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首先剖析了国内外工业工程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经验,在分析我国工业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框架,基于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分析了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控制面临的挑战,给出了控制工业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对策建议
1问题提出
自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宣布要在全国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1],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引入中国,30多年来这个模式在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更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高校而言科研与生产需求紧密联系,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需求,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还能促使高校开放办学,推进高校改革进程[2]。同时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在校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统一于一个整体,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工业工程作为一门技术和管理相交叉的学科,包含着工程和管理的双重属性,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其中包括:知识层面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强硬的技能和素质,牢固的专业基础;素质方面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浓郁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严谨的科学素质;能力方面要求较好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要培养出这种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同时还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知识结构,又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素养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学研合作对于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就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本文通过剖析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实际案例,针对工业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对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经验借鉴,旨在推动工业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发展,提高工业工程人才的质量。
2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经验剖析
经过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多年探索,国内不乏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纵观这些案例它们的主要发展经验不外乎以下三种:①灵活建立合作研发平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于1996年12月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建,研究院集聚了大量优秀人才包括教授、博士、高级研究人员和海归学者,多达200多人,建成了深圳市最大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招收了64名博士后。该研究院成功构建了数字电视、物联网、高清数字生活、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盐碱地治理改造五条产学研合作创新产业链;还设立创新创业、融资担保、百花人才三项扶持基金,支持大学生、研究生和海外归国留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单位的高级专家队伍,对投资项目进行选择和论证,同时从清华大学获取充足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利用本部实验室作为基础研究的强力支撑建设自主创新研发平台。此外,研究院从企业那里承接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科研项目,并与企业进行合作将高新技术转移到企业实现产业化发展,还建立起产业联盟共同促进产学研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探索出“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成为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典范。②政府规划与政策引导。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是2001年由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股东共同出资构建的新型科学园区。该科学园拟通过吸引各类国家级工程中心、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以及高科技企业,以形成上下游产品衔接的产业链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为园区内的科研人员和国内外高科技人才提供创新服务。同时利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园区内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建立起完善的孵化体系,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并运用政府优惠的财税政策,依托园区内形成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坚持科学的产业功能定位,形成产业链,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风险,实现人才与产业集聚的放大效应。③依托专业优势与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依托行业资源,积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面向复杂产品制造,建立了“前期联系、初步合作、深度合作、功能升级”的工业工程实践基地全生命周期运作与维护制度,同时在中国商飞、沈飞、沈阳黎明等50余家知名企业建成实习和实践基地;另外学校本身通过实验项目的持续优化提升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功能,建成了国家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示范区、教育部创业教育实验示范区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人才实验教学平台,并针对实践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集成的虚拟化实训平台并引入知名企业的流程管理案例,实现了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的知识化、集成化和共享化,还通过多种激励与约束手段,推进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担任学生的理论知识顾问,企业导师帮助解决学生的关键技术问题,两者结合共同促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国内还有其他多个诸如此类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案例,比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创办的科技园区,东北大学软件中心;上海汽车总公司投入4000万元在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建立了8个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将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技术以的股份与北京玻璃仪器厂合作,成为“国家产学研工程”的典范。
3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3.1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展趋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工程在美国诞生,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工业工程为世界带来了有目共睹的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入工业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于1993年获批试办IE本科专业,从而开始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IE学科建设和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3]。发展至今,我国已有一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工业工程专业并培养了大量相关技术人才。然而由于国内外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行业背景、优势学科、目标定位等存在差异,每个高校的教学体系各不相同,其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呈现多样化。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制造工程和管理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制造和管理工程师,在此培养目标基础上,诺丁汉大学第一学年安排专业基础课和分析方法课程;第二学年安排制造工程课程,其中包括了基于制造的设计模块、制造过程模块、自动化模块,管理课程包括了工业关系模块、质量模块、商业会计模块;在第三学年安排了广泛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的空间。此外,诺丁汉大学第四学年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安排学生对实际项目按模块进行为期13周的调研、分析和答辩,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密西根大学设立多样的IE必修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使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某一系列的课程,从而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其中必修基础课程包括了数理化和人文,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了工业和运作管理、工程概率统计学、人机工程学、运筹模拟等学科,选修课程包括了生产和库存控制、设施规划、物流系统、制造战略等等[4],除此之外学校还安排了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河南科技大学在2001年开设工业工程专业时将目标定位于主要为机械工业企业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将专业设置设在机电工程学院。为了培养懂技术懂管理面向机械制造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该校设置了对应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其中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另外设置专业基础课和选修专业课,并根据培养目标将这两类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模块;工业与系统工程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模块[5],另外在每个模块下面都设置了具体课程。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学校与当地知名企业如中信重型机械公司、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等进行合作,将企业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并把生产活动反馈到课堂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国内外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比不难看出,尽管专业历史背景、战略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发展趋势基本都定位在三大模块,以专业必修课程为基石注重学生基础教育,辅以专业选修课程增加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择的自由和空间,达到因材施教之效果,同时更为强调教学与实践相扣,寻求和企业合作与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共同推进人才培养。
3.2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控制面临的挑战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20多年来,虽有不少发展比较迅速人才培养相对而言也比较完善的成功案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绝大部分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控制还面临着多重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①专业培养目标与战略定位不明确;②培养方案不完善,包括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术课程比例不协调,同时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欠缺;学科划分不够广泛,学生选择空间狭小;课程要求低,与国际接轨脱离;③实践教学缺乏,学校内部ERP沙盘、模拟仿真类的综合性试验不充分,试验环境和设施不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积极;④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方式的落后弱化了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师资的落伍也会阻碍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
4工业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要求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深厚的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并熟悉现代管理理论,同时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达到对企业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控制和创新活动的高要求[6]。本文基于前述各个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案例,从中总结出相关经验并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对工业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①根据产学研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学校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工业工程专业强调的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打造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精选技术基础课程、优化配置管理定量方法课程,引进建模仿真等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方面的了解,开设计算机与软件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对复杂系统的认知、建模、优化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依托工业工程项目将大量的实际案例充实到课程体系中,把产学研合作中的研究命题经过教学化改造为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实际产业发展;强化与工业工程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实现与国际学术接轨的目标,同时提供更多校内教师出国进修的机会,并引进国外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由此形成学校特色化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知识结构失衡问题,也使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具体专业的学习更好的结合,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
②依托专业优势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合作平台。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课堂传授,需要强化实验性教学,可通过实验项目优化工程专业实验室功能,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实验教学平台,并依托行业的资源,积极开展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企业和学校之间设置问题导向,从而避免“有项目有合作,无项目无合作”让项目主动渗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传递人才需求信息,寻找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最佳利益契合点,双向选择合作意向和程度,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将科研成果和技术实践化,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反馈人才培养信息,学校根据反馈将其引入实际教学中,改善课程体系设置;同时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工业工程建设有用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强化对新事物的吸收能力塑造创新的竞争力,而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应该调整相应的科研评价体系提高与产业界的合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一些知识溢出效应大、扩散作用明显的项目要慎重选择,提高产学研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③政府强化参与程度推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工业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仅仅依赖大学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示范工程、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等方式促进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些工业工程项目从研发到最后的成果转化有时需要大量的投入同时还需承担相应的巨大风险,在企业和学校无法承担的情况下就可由政府出面协调;同时企业在相互竞争的情况下会导致投资分散、重负研究的状况,既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更是降低了成果创新水平,因此政府可以进行引导和协调;另外创新成果的研发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投资回报周期也就相对变长,为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热情政府就可以介入加大资金的支持或者是相关制度的的保障;最后政府政策和规章制度,可以提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效率,实现工业工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左健明.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6-80.
[2]罗克美.产学研合作中卓越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周梓荣,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89-91.
[4]贾国柱.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国内外比较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3):30-34.
[5]杨晓英,韩建海,范卫峰.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2007(1):90-92.
[6]胡开顺,李帅,赵少勇,黄辉宇,张智聪.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109-113.
作者:李婷 朱明旭 陈洪转 方志耕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六篇:CDIO下工业工程培养模式改革思考
摘要:本论文通过分析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将CDIO理念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从CDIO理念的学习、培养方案的修订、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CDIO;工业工程;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驱动式教学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以完整的项目研发为载体,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过程,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完成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1]。工业工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但工业工程又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学科,它不仅要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要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特征是综合性[2]。工业工程师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3]。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直遵循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机电工程技术基础,掌握现代工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工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性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引入CDIO理念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式改革,达到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标准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1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改革内容
1.1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从近年来需求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要求和就业质量跟踪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否融入团队两个方面。我校以培养特色鲜明的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机统一,同时学生的素质教育也逐渐被重视,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性较差,没有形成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比例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人格魅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未达到足够重视。
(3)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在知识结构上,还存在不尽合理的问题,课程内容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偏重经典理论传授缺乏学科前沿动态介绍,部分课程与实践脱离。
(4)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应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现有的教学环节很难使学生受到创新思维训练,学生只是完成实纲或计划中规定的内容,去学应知应会的知识,科研和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不够深入,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专业中的拔尖人才培养受局限。
1.2基于CDIO理念的改革内容
基于CDIO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关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强调通过项目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改革,形成以项目驱动为主导的课群。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结合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以课程群组的方式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整合。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重复,并综合相关课程知识点形成以项目驱动式的课群。
(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基于CDIO理念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紧密结合专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工程实际应用需求现状及时更新和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工程培养方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加强课外指导和辅导,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参与实践创新的科研项目,培养其系统的项目设计实施能力及团队合作创新意识。
(3)创新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带着项目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实践学习。重点开展创新实践教学,以CDIO创新项目为载体,教学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参与完成项目从构思、设计、运行到实施方案及措施。
2基于CDIO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1CDIO理念的学习和培养方案的修订
我校专业教师通过学习CDIO工程教育模式,明确其培养目标及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高校CDIO教育模式经验,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特征及我校工业工程特色,修订了2013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突出了创新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包括:(1)增加相关课程提升专业知识的集成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增开《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精益生产》等课程。(2)在集中实践环节增加《工程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由专业老师吸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工程培养创新学习团队》课外课内CDIO理念下的实践学习。
2.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CDIO理念强调项目驱动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属性及CDIO模式培养能力要求,确定了三个项目类别。2.2.11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1级项目要求能完整的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2]。本专业1级项目除了通过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大四的课内实践环节外,还通过工程培养创新学习科研教学团队课内外开展CDIO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模型,专业老师吸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形成1级项目小组。1级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本专业1级项目的工程训练/内容包括:(1)创新产品方案及设计;(2)节能或环境友好的产品构思与设计;(3)面向人因工程学的产品设计与制作;(4)机电产品的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5)电动、液压、气动部件成本分析与设计;(6)电气、PLC、微机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内容2.2.22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2级项目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和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作为1级项目的支撑,2级项目即是对相关课程群的综合,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内容的能力[6]。本专业课程建设项目梳理课程,建立CDIO理念的二级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构思2级项目,建立分层次,重综合,切实际的2级项目驱动式课程群,二级项目主要包括(1)工程设计及工艺优化类;(2)成本与质量控制类;(3)计算机应用类;(4)生产与物流系统优化类。二级项目驱动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开展课群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同时课程群的专业老师通过课内、外教学环节,进一步扩展、优化、整合3级项目内容,进行课群的综合性2级项目的设计和实现,并培育1级项目团队。2.2.33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3级项目是根据核心课程内容需要而设,加强课程知识的理解,加强能力的培养,3级项目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实习过程,采用不同方面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本专业带有3级项目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1)提高机械工程基础能力方面的实践环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课程设计。(2)巩固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课内实践采用一人一题(项)的方式开展项目式教学模式,3级项目的类别包括:某产品的质量管理、某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人机工程学设计、人机工程学应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某产品工艺优化、采用MRPⅡ/ERP软件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某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生产流水线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等3级项目,3级项目的开展为1、2级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
2.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CDIO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于项目、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本专业主要以2级项目驱动下的课程群教师为教学团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将启发式、讨论式、生产实际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创新能力,请企业相关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及CDIO项目实施。在实践环节上,依托我校渔业生产工艺与装备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以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工程培养创新学习团队等方式开展项目驱动式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培养拔尖人才。
3结束语
本专业依据我国工程教育指导方针及CDIO理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CDIO理念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育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团队建设,专业提升等方面。根据我专业实际情况从CDIO理念的学习、培养方案的修订、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实现了CDIO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促进了学生深入掌握各门核心课程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工程实践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78-87.
[2]周梓荣,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5(3):89-91.
[3]罗宜美,齐二石,毛照妨.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工业工程.2005,8(4):106-109.
[4]乔克,孙海燕,袁军,等.CDIO模式下创新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6-29.
[5]吴晟,孙东升.基于CDIO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4,(1):125-126
[6]孔繁镍,李燕,马伏花.自动化专业CDIO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32.
作者:潘澜澜 慕光宇 潘颖 薛冬娟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