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双元制下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双元制下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双元制下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浅析

摘要:本文以高校理工科专业育人为研究对象,以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为例,围绕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在高校理工科专业育人工作中的实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首先,对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相关内涵以及意义等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其次,对高校在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工作中的实施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对其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进行了着重的梳理总结;最后,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发展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发展

0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人才已然成为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本,并对之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资源输出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基本着落点在于更好的服务社会。而企业作为人才资源的需求方,为大学生提供了追求自我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因此,高校与企业二者之间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动关系,能够在实现双向联动的基础上促进二者优势资源向育人工作的聚拢,以此来为高校实训育人体系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助力支持。而德国双元制培育模式更是为高校提供了一种新的育人视角,使高校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建设,关注企业在人才培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通过校企双方主体、教学、师资以及评价等多方面的双元化设计,为大学生搭建了良好的成长平台。校企合作作为构成德国双元制育人的前提基础,是驱动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关研究备受关注。作为一名高校理工科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和义务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围绕德国双元制培育模式在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中的实施展开一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此来为德国双元制培育模式在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以此来促进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改革工作目标的早日实现。

1德国双元制相关概述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本质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其职业领域内的所有工作,为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而言,“双元”作为一个复合型概念,在职业教育的场景下包含多重含义,即双元主体、双元教学、双元师资以及双元考核。其中,双元主体意指学校和企业,两者存在紧密的人才供需联动关系,且资源互补、优势明显,通过强强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双元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搭配,符合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双元师资除了高校专业教师外,还融合了企业优秀职工的力量,扩展了教学边缘,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双元考核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兼备提升。要求学生需要同时通过来自于职业:校的专业知识考核以及企业校外实训基地的业务技能考核后,才能够达到合格要求进行上岗工作。由此看来,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无论是较之以往的校企合作还是学校方面的专业实训教学而言,在教学方式、教学主体、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理念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构筑起了一个更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对提升育人工作综合成效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德国双元制下,高校获得了来自于企业方面的更加充沛的资源支持,并且其中部分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基于企业特定的工作环境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使学生的实训更具实效性。如此,不仅拉进了大学生与真实岗位职业之间的距离,使大学生能够对自身未来职业有一个更为具体的认知,更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实训中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亦可藉此获得丰富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筑基。因此,德国双元制所构建的是一种多赢局面,无论是之于高校、大学生还是企业而言,都是极为有益的。

2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汽车工业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识,已然成为人们交通出行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近年来迈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臻激烈的行业竞争挑战,科技创新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机器人技术应用为汽车工业提供了有力加持,相关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现阶段来讲,机器人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扩张,其中汽车工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有关数据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不少高等职业:校相继开设了汽车工业机器人相关课程,精准对接经济市场需求,未来就业前景乐观,并因此吸引了大批生源。但是以目前的形式来看,受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的高职:校汽车工业机器人教育工作展开尚存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实训教学板块的设置上更是与经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是那样的诸多问题,对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提升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滞后。长期受应试教育渲染的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思维理念滞后,教育改革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理论灌输,将精力过多的放在了教学大纲规制的理论教学任务上,轻视甚至忽视了实训教学方面的设计与规划。在具体行动中,仅仅根据高校固有实训教室中的软件资源,进行了实训场景模拟教学。即便是在有企业参与的情况下,个别教师也受自身固有教学思维的束缚,并未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进行深耕。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使其难以在校企合作育人上大展拳脚。二是,教师实训教学经验匮乏。目前高校中的大多数教师多是从汽车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直接毕业的高材生,在专业研究领域拥有着较多的研究成果,专业科研能力较高,加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使得教师在不断的培训、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面对一般的教学任务往往能够表现得得心应手。但这一情况的存在,也突显出了教师个人方面在能力上的一些缺陷,尤其是教师在汽车工业机器人实际工作方面经验的缺少,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实训教学工作的开展,导致教师无法依靠自身充足的实践经验来进行实训教学设计,导致育人实效性降低。三是,校企合作深度不足,难以支撑起高校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规划的实现,导致目前一些高校以及教师在构建校企合作实训教学体系方面尚处于观望状态,如表2所示。就以往的校企合作来看,多按照校企合作育人既定要求进行了表层的合作,如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以专业顾问的形式参与专业教学内容的选取、育人标准的设定等;以派遣教师参观团的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观摩企业生产实践,听取企业生产人员对其中专业技术、行业发展前景的讲解。这些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实训教学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但却并不足以促进企业实训优势资源向高校育人工作的聚拢。在缺少来自于企业在资本、实训、技术、市场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持下,高职:校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也将会陷入重重困境,育人实效难以实现大的进展。

3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发展探究

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其中布满了各种挑战,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节基于上述认知,指出在开展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布设。对此特提出了如下几种策略建议:

3.1扎实基础保障

3.1.1政策保障。德国双元制作为一种有效的育人模式,其中涉及到校企双方在多个方面的联动,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不同,但同时又肩负着相同的社会责任,即培养英才,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在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建设已然相当成熟,有着健全的机制体系保障,包括法律、资金等。在我国,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党提出了校企合作、产学一体等战略思想,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与德国双元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尚未达到至臻至善的状态。为此,基于对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优势的认知与借鉴,充分考量高校和企业的社会属性差异,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规划引导,依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立法建设,明确双元主体的社会责任及义务,协调好其相互间的合作关系,利用“互联网+”促进供需信息动态平等,并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激发校企能动参与活性。在此过程中,地区政府可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扩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奖金的方式鼓励校企合作行为。基于此,高等职业:校本身亦需重视和支持德国双元制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企业教育参与,为实训教学铺垫基础。3.1.2师资保障。教师作为主导,是影响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要提升其有效性必须依托高素质水平的师资队伍支持。在此过程中,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巨大压力,加之生源数量持续增长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且其中多数未有足够的实践履历,汽车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经验匮乏,无法为学生输出全方位指导,德国双元制则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一方面,德国双元制下,依托校企深度合作,重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专兼相合的方式,吸引企业优秀职工参与,通过教学辅导的身份给予汽车工业机器人应用经验方面的支持,弥补高职:校即有师资队伍的缺失,形成互补优势,携手推进实训教学发展;另一方面,关注和支持教师团队职业能力发展,结合实际情况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可以“德国双元制育人”为主题,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强化其以人为本意识,重视理实一体化建设,并充实他们的知识涵养结构,鼓励创新创造,分享有效的实训教学方法,丰富其经验积累,从而使之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

3.2优化课程体系

3.2.1特色开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升华。唯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并驱动创新思维与行为。在以往的教学模态下,汽车工业机器人课堂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升级了学习难度、压制了积极情绪,最终影响了教学实效性。德国双元制下,理论与实践应当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有机地将课堂与生产关联在一起,以特色课程开发为着力点,寓于真实虚拟的场景当中,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扎实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简单来讲,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下,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精准对接经济市场需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宏观目标框架下作进一步的具体、细化处理,明确汽车工业机器人应用应具备的各项能力,指导师生教、学活动展开。同时,加紧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深入教学教材分析,梳理其中的重难点分布情况,针对性地导入企业生产案例,并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营造虚拟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知识消化。除此之外,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包括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各项能力。3.2.2丰富活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组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能动情趣,促进知识应用。从空间维度上讲,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可分为两个板块,即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其中,校内实训具有更佳的可操作性,时间调配相对自由,能够为全体学生提供服务。对此,高等职业:校应加大第二课堂阵地开发的力度,综合考量自身资源设施情况,适度扩大投入,并积极吸引企业方面的投资,将最前端的汽车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其中,参照企业实际生产场景进行布置,从而提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同时有效承接课堂教学,势必能够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校外实训以企业为主,有着真实的场景环境支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工作体验,为之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方向,并可辅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需做好教学对接工作,包括内容、进度、需求等,选择恰当的时间,组织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训参观等方式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真切地了解这个行业的前沿动态,坚定他们的专业信心,并加强与优秀技工、管理者的沟通,积累相关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踏入社会铺垫坚实的基础。如此在校企双元主体的助力下,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势必能够取得良好收效。3.2.3完善评价。一定意义上,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改革亦可视作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善的评价则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功能,有助于提升该项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如上分析,双元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双向发展。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评价指标模型,应当大力推动“学历证书”制度向“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转变,认真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相关指导精神,从学识、技术、能力以及品格等多方面考核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弱点或不足,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案,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动态成长的过程,深刻纠察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原因,包括学习方法不当、态度消极、能力不足等,秉“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怀,为之开具个性化成长“处方”,是保证实训教学的重要手段。基于上述工作,教师要加强教学反馈分析,深化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关系,主动了解他们对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的看法及建议,并将之作为一项重要考量,有机地融入到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中去,协同企业制定最佳的实训教学方案。

4结语

综上所述,德国双元制有着多重优势和价值,为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支撑,是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发展,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存在,并非是一时之举一日之举就可以完成的。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在充分借鉴德国经验的同时,全方位考虑我国汽车工业行业整体实情,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情况,扎实保障基础,包括政策保障与师资保障,在对以往实训教学成果、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的基础上对现存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整体优化,从特色开发、丰富活动、完善评价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使之更好地契合社会发展需求。以此来为德国双元制培育模式在汽车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条件,使之优势作用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庾荷霄.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职业:校的启示[J].现代企业,2021(12):158-159.

[2]张亮.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精密机械加工师”课程体系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2021,36(11):286-287.

[3]陈江魁.产教融合视角下工业机器人专业新型学徒制的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2021(19):63-64.

[4]李梦卿,余静.德国“双元制”大学的运行逻辑、机制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1(17):26-33.

[5]王占伶.基于德国“双元制”模式的高职教育实训教改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18):60-62.

[6]汤一龙,张磊.基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的钳工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1(16):142-143.

作者:徐亚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