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策略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策略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策略探讨

摘要:当代城市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更新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文章在工业建筑遗产认知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造原则与模式,并基于实践案例提出改造策略,为城市工业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照。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空间类型;运营模式;改造

引言

工业建筑遗产区别于建筑学传统认知中建筑遗产的概念,多数不具备古典建筑遗产那样作为“标本”进行保护、修缮、研究的一系列价值,但工业建筑历史功能的转移与物质空间的留存不相矛盾。基于既有空间去适应现代城市功能从而达到旧体新用为其价值所在,尤其在当代城市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工业建筑遗产该何去何从是城市空间更新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

1关于城市工业建筑遗产的认知

现代语境中的工业建筑遗产泛指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兴建的工业厂房以及配套设施和构筑物等,且具备一定程度的本征价值和功利价值,比如可以改造再利用、独具形式特色、见证近现代社会轨迹、成为城市景观等。西方国家关于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及实践探索从上个世纪中叶至今已日趋完善,而我国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晚且又速度较快,诸多问题在近几十年才集中凸显,因此该领域的相关成果还略显薄弱。我国的工业遗产较为丰富,在建造时期上包括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为引进西方机械生产和科学技术而建造的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一时期的工业建筑遗产鉴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多数已作为文物单位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另外还包括解放前各类轻、重工业建筑遗存,也具备不小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城市中较为常见且处理起来较为复杂的工业建筑遗产的建设时期主要集中于解放后的工业现代化阶段,彼时的城郊已在半个世纪的城市化进程中演变为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旧工业园区在经济和社会效益面前的价值尤为鸡肋。其次,在城市发展层面,多数一线甚至二线城市早已提前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更新成为当代城市发展主题,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居环境的提升注定了工业遗存与城市未来的冲突。但总的来说,工业建筑在失去功用价值后仍具有历史的、纪念的意义,陈旧的厂房、设备、附属用房等工业构筑物是饱经沧桑的城市历史文脉景观,亦是城市发展轨迹、特定阶段社会文明甚至是反映了几代人生活的物质载体。就建筑本身而言,较大的结构跨度、钢结构屋顶、单体建筑体量是工业建筑遗产的特点,但是工业制造的不同需求决定了建筑空间的差异化。因此,工业建筑遗产在空间形式上至少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单体厂房,多采用排架结构,跨度较大,常见于需要大吨位吊车等设备的重工业车间或是仓库,内部空间高大规整,有较高的改造便利性和利用率;第二类是组合型,多采用小跨度、多跨数的组合,内部也可为多层或局部夹层,常见于轻工业厂房、仓库或是办公与生产空间相结合;第三类是设备、设施型,严格意义上为工业构筑物,如烟囱、吊车、大型工业设备等。特点是具备标识性、观赏性且可作为工业主题景观等的设计素材,但空间利用价值相对较低。总的来说,工业建筑遗产鉴于其空间与体量的优势以及现状城市区位的优势,可改造性强、功能复合便捷,在合理保护与利用的前提下有条件在城市更新的大环境中实现多元需求的统一。

2改造策略的原则与模式

工业建筑遗产多数在社会与经济效益、城市环境等层面与城市发展有深刻关联,因此其保护与利用活动牵涉面较多,需要在适当原则的引导下理性推进。一方面注意从城市理性出发,在城市上位规划以及区域发展目标的框架内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造活动,在充分研究区域职能与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对运营思路及产业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并基于多方需求提出改造项目的总体定位[1];另一方面注意规划及设计工作的实施,保护和再利用两个方面的价值评价是工作基础,工业建筑留存不等同于工业建筑遗产,对历史、风貌、人文等方面具备一定价值的予以保护,整体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出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多重价值。由于建筑内外年久失修,且保温隔热等节能措施不到位,在具体改造过程中应考虑建筑的节能设计,将节能环保的外围护结构与改造设计结合起来,做到从园区到单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利用的案例层出不穷,其中一部分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在运营方面主要有创意园区、工业景观、展览、城市商业等几类主流模式。创意园区类。国内相关案例有北京798、上海1933等。工业建筑的建筑形体与空间以及极具辨识度的工业风格景观都有别于日常生活所依赖的城市环境,文化艺术类的设计和创造活动可在此尽情施展[2]。工业建筑不仅空间宽敞,而且结构形式简洁、可改造性强,同写字楼相比租金低廉,适合前期经济投入较低的文化艺术类创业、创意群体。比如传媒、设计、音乐、软件开发等行业,将关于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再利用活动同创意产业经营相结合,创造出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附加价值。工业景观类。工业建筑遗产的形体、构造、风貌等在历经岁月侵蚀后具有作为城市景观或是工业艺术品的观赏价值、工程美学价值,除了作为历史遗存加以保护外,还可以进一步改造成为工业主题的城市公园、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等,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成为传达工业文化的窗口,案例有上海的玻璃博物馆、西安的大华1935等。展览类。展览空间的灵活性与临时性是主题展厅多变布置的要求之一,工业建筑宽敞单一的内部空间为展品放置与观众流线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随意和低成本的二次改造尤其适合当代快节奏文艺消费的社会背景,典型案例如上海的油罐艺术中心、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城市商业类。工业建筑遗产的地理位置同新兴的商业综合体较为相似,不仅内部空间充裕,而且具备满足停车、休闲等行为的室外场地,具备改造成大型超市、家具城等的成熟条件,亦有配合周边住区或是办公将其改造为餐饮、酒吧、娱乐等休闲活动的集合地,工业主题的特色体验也更加迎合当代的消费观念。总的来说,保护与改造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为历史价值的留存,改造是为再创造价值,改造策略与运营模式都应着眼于城市,做到多元效益的综合可持续。

3实践案例

昆明神犁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拖拉机、农用车及零配件,同时出口拖拉机系列产品、相关机器及配件、农用运输汽车系列产品及维修配件。公司始建于1970年,至今已有近50年历史,工厂原名“昆明市手扶拖拉机厂”,在2009年更名为“昆明神犁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搬迁后的旧厂区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广卫立交桥旁,占地8.9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装配车间、仓库等各类厂房以及办公楼、水塔、操场等配套设施,现在周边以居住及商业用地为主,基础设施不甚完善,区域产业经济水平有待提升。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水平,亦是响应省市政策号召,老厂房决定向文化创业转型,寻求城市区域多元发展道路。项目的典型性在于在政策方面响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鼓励旧厂改造的上位决策;在产业方面弥补城市旧工业区经济形态单一的缺陷、助力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在功能方面增补城市新兴居住片区的基础设施;在环境方面修补工厂地段生态建设不达标的漏洞。因此,昆明神犁拖拉机厂的改造设计研究有助于为当代复杂城市环境背景下老旧工业厂区的拆改问题提供参照。项目以“昆明第一个重工业文化主题产业园、工业设备游乐场、重工业历史展览馆”为定位,以“文化展示、餐饮住宿、休闲游乐、创意办公”为四大运营产业。工厂在昆明有着辉煌历史,以历史文化为桥梁,可以将过去和现代的工业文化理念融合起来,传承历史、宣扬工业文化、并注入新产业元素,使工业建筑遗产特有的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新天地。同时运用“历史文化传承、多样活动策划、工业主题营造、遗产空间焕新、同类项目扬长避短”五种方法对工业遗产空间进行深度激活,最终打造宜居、宜游、可持续的重工业文化创意园区(图1)。规划设计方面充分利用厂区基础条件,首先将人、车、消防等交通流线统筹考虑,并结合原有道路形成交通环线,根据广场与人行通道位置在厂房底层界面做开口以增加步行舒适度及活动空间可达性,打破建筑内外空间隔阂,整合室内外空间进行多样的活动策划和置入;将景观化零为整以增强空间集中性,创造活动空间,营造工业主题景观节点,同时利用厂区的高度和广度、结合当地气候增设雨水收集净化和太阳能设施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图2)。在建筑方面根据结构安全评估进行拆改,建筑出入口突破“门”的概念,通过一二层相结合的立体交通以及外围护结构营造入口空间节点,并结合桁架对屋面进行拆分,结合采光天窗和屋顶太阳能等进行重构组装,提升节能环保及空间舒适度。立面上打破厂房原有封闭山墙,结合室内外空间流线、空间舒适度、结构安全、形式美感等达到整体改造的目的(图3)。

结语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工作是城市更新进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工业文明的印记是城市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护与改造实践是基于科学评估、策划、规划设计、运营等方面的理性活动,不应无视城市个性、盲目地复制国内外成功案例,在理论层面应时刻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与总结,以理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楠.基于适应性再利用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技术与方法[J].新建筑,2016(02):4.

[2]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08):12.

作者:李俊达 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