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业设计专业协同创新教学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业设计专业协同创新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工业设计专业协同创新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人们对现代工艺产品提出了更多要求,迫使各大高校也在努力培养全方面的工业设计人才。然而随着工业设计教学的不断改革,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也在呈现出一些问题。为此,本文主要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协同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身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在随之增多。不仅看重工业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也更加看重产品质量及服务。因此,为了遵循社会发展需求,各大高校也在对自身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各大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也在努力寻找新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把工业设计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以文科艺术为基础去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而另一种则是以理科发展方向为导向去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由于两种科目的本质不同,且培养方式也会各不相同。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且动手能力也比较好,但他们的思维往往比较程序化、在接触工业设计专业之前也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绘画课程,所以相对于文科生而言他们对色彩的感觉还是比较薄弱。介于此,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需要根据这种情况去进行改革,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工业设计人才。

1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及问题现状分析

1.1学生美术绘画功底较差,造型能力比较薄弱

众所周知,在工业设计领域当中设计工作者的绘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理工科学生在入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绘画培训,所以就导致他们的绘画基础很薄弱,而且塑造能力也比较欠佳。外加很多高校在学生大一期间并没有设置与绘画相关的课程,且课程的种类也比较单一,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学生在接触绘画类课程时就显得非常吃力,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在作品当中。其次,对于工业设计人才来说,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这些学生也并没有接受过审美能力的相关训练,所以总体来看如何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塑形能力、配色能力等才是各大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1.2教学方式过于滞后

我国的工业设计课程由于起步发展较晚,所以大部分院校在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时往往会把精力投入到提升师资力量、更新设备、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等方面上,而对专业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式的研究就比较少。可以说大部分院校的教学模式都是同质化的,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上缺少了重要、独特的专业特色。另外,高校在设置教学方法上也过于机械化,基本上都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台下听,把试卷答题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式。熟不知,在工业设计课程当中,过于灌输知识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此之外,工业设计专业教材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不充足也是导致高校教学方式过于滞后的重要原因,而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常常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而这样一来也就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无法融入到工业设计的专业领域当中。

1.3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我国基本上所有的工科院校在设立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时都是由机械工程类课程、设计类课程、艺术类的课程组成的。机械类课程教师大多数都是机械专业出身的教育者,艺术类课程是由艺术院校的教授讲师担任,然而这两个专业的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却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机械课程类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他们的教学思维也更加理性,而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则是通过传统的美术教学法去展开的教学活动,然而他们的教学思路就往往比较感性。这两类教师往往都会主攻自己的专业领域,在授课过程中也很少进行学科之间的穿插,这样也就造成学生在接受知识上会被划分为两个不同领域,而他们也感觉自己是在学两个不同的专业。当学生升入大三之后,由于艺术类课时的不足,专业的涉及面也比较广,学生就很难坚持的学下去。而这样的课程设置也会让学生往两个领域去发展,很少有学生能够把机械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有效结合在一起。

2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思路探讨的研究

2.1明确教育目标

工科院校应该结合当代市场需求建设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工业设计教学体系,不仅要以建设科学技术为基础,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理工类学科相对于艺术类课程而言具备一定的严谨性优势,所以工科院校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的设计能力能够均衡发展。对于没有经过专业美术培训的工科学生,工业设计专业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方面、艺术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充满生机,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2.2转变课程思想

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应该紧跟时展脚步、关注科学发展动态去实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更新设计理念,也要把最新的设计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总之,工业设计专业需要与社会需求实时接轨,学校也可以聘请设计公司的高层设计人员来学校担任授课教师,通过分享企业的产品案例去让学生对工业产品的整体结构及销售过程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认识,让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次,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时代性。要想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工业设计市场,就需要学校及教师紧跟市场动态去掌握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在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也要丰富专业教学活动、可通过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讲座去让学生了解现在工业设计市场所采用的工业设计技术,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竞争力。最后,教师也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唤醒自身更多的潜在能力。

2.3采取工作室教学方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把工作室作为主要的授课单位,专业教师在开展工作室教学时可以贯穿一些科研课题、校企合作项目去丰富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可以统一安排每个学期的研究课题,并按照章节数和课题的周数去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任务,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工作室教学模式其实就是类似于办公室的这种工作模式,属于办公式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灵活也比较有趣,学生可以自由调配学习时间,接到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研究,不再成为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工作室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分析、整理和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自己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钻研和探索呈现出最佳的研究成果。

2.4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要想让学生在工业设计领域当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就需要教师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学生前两年的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把基础课程作为授课主体,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并逐步掌握好由浅到深的专业知识。到了大三的学习阶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优势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去选择与自身相对应的工作室。在工作室的课程学习期间,教师也要根据每个阶段的教学安排去督促、指导学生完成与工业设计课程相关的调研、绘图制作、模型制作等任务。与此同时,也可以在课程中添加一些设计比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向大众分享自己的设计成果。

2.5借助教学平台有效实现专业课程的穿插

工业设计所强调的是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和穿插,因为它本身就属于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而高校无论是在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时还是在调整、更新工业设计专业体系时,不能忽略的核心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也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样学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的工业设计人才。当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只依靠课堂是绝对无法完成的,为此工科院校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去将专业课程进行交叉和融合,增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

2.6协同创新课程建设学习群组

协同创新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产学科研的协同创新,工科院校可以和地方政府、科研单文、设计单位加强合作力度,也可以根据各个学科特点去建立协同创新课程群。比如机械城工程群、设计制作群、造型基础群、计算机与多媒体群等等。然后每个群在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去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如造型群的课程主要就分为素描设计、色彩设计。设计制作群主要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产品速写能力、模型制作能力、效果图的表达能力为基础。机械工程群就是以工业设计机械为基础,帮助学生了解产品的机构、产品材料等。计算机与多媒体群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制图能力,帮助学生掌握3DMX、PhotoShop、AdobeDreamweaver等软件。这些群的特点分布明显,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及时弥补自己的弱项,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3关于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分析

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更多的实践技能而设计出来的,可以说当今社会的发展主流模式就是协同创新,此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也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软件的制作能力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学习模式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去丰富自身的设计成果。而学生也可以通过此方式去主动选择自己想要学习或者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充分发挥了课程实践的自主性。除此之外,通过这种与企业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工业设计市场的发展动态,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有效融入到教学任务当中。最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能提高自身的团队意识,增强责任感。

4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是当代工科院校需要重点讨论和研究的问题,然而如何在培养模式上把工业设计教学和设计人才需求有效衔接起来,就是各大高校需要勇敢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调整更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思路刻不容缓,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去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柳默.探究我国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6(4).

[2]杨梅,苏姚婧,唐凤超.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协同创新教学改革研究[J].设计,2016(2).

[3]田晶.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培养方式探讨[J].科技视界,2016(11).

作者:陈锦霞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