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业设计史理论教学改革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依托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并不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对设计史理论课程的授课进行探索式研究。通过对课程的授课模式、授课方法和授课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在课程互动中高效、有趣地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课程反转授课实践的过程中推动德育教育的传承。
关键词: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工业设计史》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作为工业(产品)设计基础理论课之一的《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不仅是学生后期实践学习的依据,同时也是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的补充。但真正在实际的设计教育过程中,《工业设计史》作为一门纯理论的讲述课程通常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却众口难调的因素,如何将乏味无趣的古代社会和文化知识讲到他们爱听,对于授课教师而言的确不容易。再者,出于急功好利和盲目追求实用结果,使得看上去既不能增添技能又不能迅速变成资本的设计历史文化理论知识多数被设计实践所替代,以致学生只重视技巧训练和形式表现,形成[1]“重技轻道”的思想,导致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很难达到一定高度。目前大多高校《工业设计史》课程设置为设计专业基础课,大学本科三年级学期末必考科目。学生通过《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学习可以构建出工业设计发展演变的轨迹框架,掌握设计发展的内涵,从而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教师在《工业设计史》课程授课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完善教学活动,以满足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有效地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方式单一,亟待改革
传统的讲授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视频教学虽然便于学生有声有色地加强专业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但教师往往很难迅速掌握学生的听课效率。1.限于教室固定教学的安排,目前《工业设计史》教学方式比较老套,无法采用较灵活的授课方式。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情境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方式更受学生们的欢迎,这种通过课堂角色的半翻转形式让学生不再仅仅依赖授课教师的课堂讲述获取知识,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去接触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和开拓眼界。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半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变得切实可行。2.课时数量的设置原因使《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纯粹的师生反转授课模式步履维艰。在实际教学中也曾尝试学生讲述课程作业来摸索师生反转课堂的路径。严格意义上来讲,反转课堂通常是采用教学视频,但并不是在线课程,并不要求每个学生在统一时间内在线观看视频,而是可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控制和安排他们的学习时间,但目前现状是学生对于线下的课堂利用率不是很高,课前预习实施难度非常大,导致课堂反转成效大打折扣,所以如何有效地实施和利用反转课堂为当务之急。
(二)学习内容千篇一律,仅限课本章节知识考核已成为桎梏
综合素质考评要求学生具备多领域交叉的宽泛知识面,课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学生完成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但仅靠教材知识点毕竟有限,再加上该专业学生整体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艺术素养常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设计类学生往往携有艺术生的共有问题——理论课学习兴趣不大,甚至在多年的文化课学习习惯上形成很大的惰性甚至不排除厌学的现象。针对这个现象,如何引发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开展探究性的主动学习成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建议改变乏味平淡的教学方法以及长期不变的教学内容,融入创意设计思维的开拓课程开展理论教学活动。采用新颖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更富现实性、创造性的设计思想和案例充实理论教学,这样在教师的专业引导下,结合创造性的设计实践展开理论讲述,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更有效地被激发。
(三)学生的大班上课形式影响授课成效
设计类的专业课程通常课上人数较少,以小班上课的形式为主,而作为基础课程的《工业设计史》基本都以年级为单位设置班级上课人数,课堂采用大班集中讲授的形式。这样一来,课堂知识的回顾和巩固无法展开有效的讨论,很难保证部分学生不会浑水摸鱼、敷衍了事,教师也就难以做到深入点评,更无从谈及知识的扩充和延伸;反之,缺乏课堂讨论环节,《工业设计史》课程将无疑重新回到“填鸭式”的教学局面,严重影响到授课的成效。
(四)网络信息化教育手段利用率不高
强调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早在“十三五”规划中推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需要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方面的紧密配合,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受益于信息化技术下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除却课堂外,互联网微信、QQ、视频软件的普及为进一步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手段。但实际理论授课仍未摆脱教师课堂讲授局面,一方面教师的惯性教学手段使然,不能快速适应并及时系统地引导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源于学生课下教育信息化平台利用率过低,不熟悉难以掌握信息化学习方法,未能养成网络学习习惯。
(五)课程学时略显不足
据往届众多本科毕业生对本课程授课内容的回馈得知课堂上所授知识点涉猎不全面。虑及大纲内容的设置以及期末考核的需要,传统授课模式下课堂讲述的内容很难做到各个章节内容的深入剖析,知识点的灵活组织和运用也只能有选择地布置和实施,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同学对于知识的需求。比如针对考取研究生同学,课堂的内容犹如冰山一角,教材内容远远不能涵盖研究生考试范围,故此建议《工业设计史》课程学时提至48学时。本课题尚在实践和摸索中,期间缺少参考,尤其在反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反转课堂的时间分配以及成效和以期达到的目标仍存有一段距离,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三教学改革探索
课题期望借助师生积极参与互动的方式,通过对现有《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授课模式、授课方法、授课内容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完善,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
(一)互换角色的授课模式
一方面,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授课的优势,努力本着课堂讲述为主,课程期间适时穿插学生反转课堂加以调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教师角色”开展备课和授课活动,在参与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和体会教师授课的辛苦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珍惜劳动、尊重老师的好品德,切实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品德教育的真正内涵[3]。
(二)生动有趣的授课方法
根据工业设计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本着教材内容讲述为主的原则,各章节可穿插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具体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的佐料来实现课堂的“包装”和“烹调”。重点挖掘并找到最符合现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切入点,利用历史故事、著名电影片段、设计工作坊讲座或利用视频播放、邀请校外优秀设计师走入课堂传授经验等方式,授课形式的多元化可提供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实践证明,生动形象的图像教学比黑白呆板的汉字教学更富吸引力,现代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单纯耳朵“听的授课方式远不如“眼耳并用”来得实用,大量搜集和整理新鲜生动的工业设计史相关图像资料显得尤其重要[4]。
(三)主次分明的授课内容
1.设计史理论往往知识点多,内容庞大,在课程大纲不变的情况下,限定课时内要做到面面俱到较难,为了保证较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对知识点区分主次和难点,避免泛泛而谈设计的历史和理论。适量增加人文学科背景知识的交叉,传奇生动的人物故事、神秘莫测的传说事件一定会让学生记忆深刻,既起到开拓知识面的作用,同时也达到活跃课程氛围的效果。2.同时结合设计专业课的内容适量加入设计实践课时,让同学亲身体验理论结合实际的获得感,这一点需要有设计专业背景的老师引导开展。3.针对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开展有的放矢的授课。比如针对考研同学突出理论重点,强调论述答题技巧,而对于追求专业水平提高的同学加大泛读面,引导他们多涉猎不同理论领域,为提升设计素养充实“多维食粮”[5]。
四结语
随着全国“慕课”网络课堂的推广,《工业设计史》课程的理论讲述将会实现新的突破,而授课角色互换模式、生动有趣的授课方法以及授课内容主次分明始终都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较好的经验总结,学生将会在轻松饶有趣味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中实现真正高效率的“玩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源.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01):235-236.
[2]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学习的《工业设计史》教学研究[J].装饰,2013(05):75-77.
[3]方敏.工业设计史授课中关键词教学法的应用探索[J].设计,2015(05):159-160.
[4]张燕,姚江.工业设计史教学的系统化[J].大众文艺,2013(11):250.
[5]姚君,赵静.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的实践思考[J].艺术评论,2012(10):103-105.
作者:刘春媛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