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业设计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业设计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工业设计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发展阶段,当下设计所带给人类的生活体验是以往无法比拟的,“数字化”、“智能化”已经和普通老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工业设计的发展尤为重要,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工业设计是社会高度智能化的基础,只有工业设计发展好了,整个国家才会强大,然而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与工业设计教学不能分离,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起步比较晚,在当下以全新的思维、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思政课程是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思政课程融入教学中,引导学习用思政思维进行产品创新设计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效果让工业设计教育突飞猛进,从而促进工业设计行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业设计教学

课程思政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思政元素、中华文化、工匠精神等元素融入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去,让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理念、行为和做事的方式、方法产生影响,进而达到思政元素融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中。通过将思政理念的注入,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借助设计产品表达出来,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业设计的教学,带来更加多样的工业设计教学成果。

1课程思政在工业设计教学的融合策略

1.1思政元素融入工业设计教学

人类的大脑指挥设计行为,所思即所行。在工业设计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工作习惯的分析,总结归纳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悄无声息地将思政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设计思想,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高度饱满的设计热情从事文创产品设计,最终培育他们成长成才。通过设计项目培养他们做事精益求精不怕苦、不怕累的工匠精神,全神贯注从容应对每个设计项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表现,贴近百姓生活,感受生活乐趣,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所擅长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思维的表达,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合以达到思政元素融入工业设计教学的目的。

1.2彼此结合,扩充和创新共同点

针对两者的结合做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课程思政要通过深化课程教学要素依投教学工作者将“四个自信”充分传播给学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工业设计固有的专业知识与课程的思政元素相融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习工业设计相关知识固然重要,但正确的思想培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更加重要,只有把教书与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加强彼此的结合,令共同点得到扩展和彼此融合,只有把思政元素得心应手应融入设计思维中,才能更好地促进设计的创新发展,设计思维与课程思政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把二者相互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扩充和创新发展。

1.3拓宽思政融合路径,强化融合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育人”先、“育德”,要把传道授业解惑与教学生为人处世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做事前要先学会做人,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筑牢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国家关、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在设计中充分挖掘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让工业设计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工业设计教学的新发展,创新出更多的学习方法,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不断融合,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只有扩宽思政融合路径,创新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与工业设计教学紧密结合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让更多人喜欢工业设计专业,培育更多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促进社会的更大进步。

2课程思政在工业设计教学的实施方式

2.1课程思政融入工业设计教学目标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以全面提高文创设计人才为教学关键,针对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时刻树立智造兴国的情怀,筑牢创新思维意识,不但要有认真严谨的设计态度,还要有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在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把具有传统文化代表的设计文化思潮和创新设计意识传授给学生,厚植设计情感、设计情怀,筑牢学生从事文化创意设计创新工作所必须具有的文化基础素养,贴切社会需求,树立社会服务意识,提升学生文化创意水平,创新设计方法,用创新思维设计文化创意产品促进社会生活更加有品位。

2.2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真正开展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时,还有些“瓶颈”问题,普遍老师比较难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个别课程还比较容易出现“生搬硬套”。很多课程容易将课程思政简单地“思政课”化,导致课程思政融入不理想,很难精准和有效地实施,思政课程因其特定的语言系统,授课方式有其特殊性,在教师授课中要特别注意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无形中慢慢体验,进而很好地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有机融合,通过结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精准化地进行思想引领,通过思政元素与工业设计相关知识的融合,做到育德育才并驾齐驱同时发展,做到“育才”与“育魂”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保持授课知识的创新性,还要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到非常重要的日程中来,把思政元素要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引进企业设计项目,打造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双师”融通,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业设计教学。比如在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中,将德化同鑫陶瓷文创产品设计项目引入课堂,邀请企业设计主管来讲授,将思政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有效性。校企融合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核心部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让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相互融通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可以通过企业设计项目了解到社会需求,了解设计最新动态,又能很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设计当中去,设计出更符合社会需求,更加人性化的文创设计产品,通过企业设计项目双师双向融通让零距离实现实习实训,同时也让教师授课更加接地气、更符合社会需求,企业也能得到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产品,可谓一箭三雕,乐此不疲。

2.3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方法和手段

工业设计专业在以陶瓷为主要材质的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中,要求企业设计师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比如通过汝瓷陶瓷公司的设计需求以“魅力福建”为主题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为其进行创新文创产品设计,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社会的设计项目,通过校内外老师的反复指导,培养学生如何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企业的设计大师进行授课,可以将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国工匠精神的魅力,将工匠精神贯穿到文创创意产品的设计中去,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双向指导进一步养成学生的学习自学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将这种精神惯融入学生骨髓中去,伴随一生,受益无穷。

2.4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学生学业评价和考核机制

在工业设计课程学生学业评价和考核机制中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中是否有融入思政元素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将过程性评价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作为学生的最后考核的成绩,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制学生在学习课程中要不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真正做到无处不在。

2.5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师业绩考核机制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工程。将课程思政与工业设计教学融合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该专业中全体科任老师全员参与;推动思政教育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全方位融合;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战场”,通过全员努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贯穿。健全教师岗位职称晋升机制,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纳入教学业绩考核中,要求专业授课教师在课程教案中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特点尽量把课程思政融入情况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呈现出来。将这种考核方式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考核机制的制定,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课程思政融入教育中。

3结语

本文以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工业设计教学的策略分析,探索教学元素与思政元素如何融合,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创新设计思维,将课程思政与工业设计教学融为一体,才能让工业设计教学变得更加有内涵、有深度。更有思想性,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实现工业设计教学与课程思想协同一体,实现育德和育才相统一,让当代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得以更好地实现,培养从事一线岗位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将课程思政与工业设计教学相结合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意识人才,更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而创造出更有文化元素的文创设计产品,让生活更加有品位,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使工业设计教学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文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专业教学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55-57.

[2]徐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基地统筹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3):151-153.

[3]徐士元.专业实践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植入[J].思想教育研究,2012(4):26-29.

[4]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5]方敏.工业设计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戏剧之家,2018(04).

作者:林国枝 单位: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