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为了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较高设计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具备专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化视野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作者基于中德合作办学的背景下,通过与德方教师两年的教学过程实践与探讨,针对肇庆学院中德合作办学下工业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中方教学特色,从课堂环境、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几方面归纳总结了中德教育和各自特色,提出兼顾二者教学优势且更适合中方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与促进工业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工业设计;中德合作办学;教学模式改革;课堂反转;国际化视野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全球化、国际化进程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当我国实现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流模式,为世界各地培养、输出了大量的国际高端人才。在此背景下,肇庆学院为了落实“省市共建”的国际合作项目,推动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创新,引入了德国应用型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德国富克旺根艺术大学合作,进行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期待以中德合作办学为契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动效应,发挥“窗口”和“实验田”作用,学习德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做到进一步优化、利用资源,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2017年,肇庆学院与德国富克旺根艺术大学通过合作办学进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采用德方全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德方专业教师全方位从专业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块进行指导。随着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变化,经过对2017级、2018级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2019级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全部课程由中方老师进行专业授课教学,作为中德合作的阶段性探索与实践检验,需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总结吸收德方的优势和特色,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将中方、德方优势相融合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式。作者作为学习德方教学模式的授课老师,同时担任德方老师助教,协助德方老师教授2017级、2018级学生专业基础课,以此为契机,以中方教学环境为立足点,探索中德教学优势相融合的、适应中方土壤生长的具有德方专业教学特色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并将其推广到其他课程加以运用。

一、中、德教学模式的现状及特点

在中德合作办学的项目背景下,中、德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建设与管理,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所有课程全部都采用德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队伍和专业考核方式。同时结合中方实际情况,实用中方的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进行教学评估,对比中、德双方的教学模式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课堂环境及氛围

1.中方课堂环境特点。中方的教室环境大多数延续了较为传统的“讲台式”布局,即老师在站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则以“行列式”的方式整齐的按照桌椅的排布位置分布在后,无形中增加了老师和学生之间“距离感”。同时,这样的布局形式相对刻板,缺少空间布局的新鲜感与灵活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教学空间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中方教师的表达相对而言较为严肃,较少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与互动,缺乏趣味性。2.德方课堂环境特点。德方老师主张依照不同的课程需求来布置教室环境,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对教室的设计和布局,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半围合的学习空间,有一定的围合感与私密性,更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授课过程中,德方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除了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描述之外,还会适当利用肢体语言、有趣的表情、神态等去帮助表达,这样更加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上课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亲切、愉悦、平等的环境中学习。

(二)教师角色方面

1.中方教师角色。中方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将知识以单方面讲授、灌输的形式,直接传输向学生,往往忽视了与学生平等交流102设计教育的机会,习惯性将自己熟知、感兴趣的方面传授于学生,而忽视了学生本心想要表达的想法、意愿,容易造成“老师单向输出,学生减半输入”的困境,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2.德方教师角色。德方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极大程度地与学生交流、互动,主要原因是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更多地是从分享者的角度出发,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启发者,做学生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反馈,老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及时地给予指导。

(三)教学内容方面

1.中方教学内容。中方的培养方案对于课程目标、形式、内容、学时等都有十分详尽、细致的规定,目标明确,内容鲜明。但相较于德方老师的备课内容,中方老师在备课所能选取的内容和自由度较小,容易出现同一课程每学年授课内容多有部分重复的现象,甚至缺少内容、题材的与时俱进,缺少新意。另外,在教学进度方面,中方相较德方而言,总体教学进度要快于德方。所以在相同时间的前提下,对比我国同类院校,德方学生所做的项目设计要远远少于中方学生。2.德方教学内容。德方制订的培养方案,与中方培养方案的制定有很大的不同,是以主题模块的形式呈现。每学期的培养目标重在不同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主题的设置进行授课。老师备课内容根据模块主题而定,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内容、题材通常选自生活中热门、话题度高的主题,或现代设计大师等,较为接近生活的案例,能够在不同学期选择符合模块主题且形式不同的内容进行讲授与实践环节。极大程度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好奇心。教学进度方面,德方更倾向于对与产品从无到有这个思维过程的培养,更加注重产品细节等,所以所用的项目周期远远大于中方的项目设计周期。这一点与德国的教育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德国就有着自己的节奏和进修模式。

(四)教学模式方面

1.中方教学模式。中方老师善于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纳,将所负责课程的逻辑点、知识点进行串联比较。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逻辑架构,但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生过度依赖老师总结的前提下,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能力。另外,中方培养方案中课程之间的关联度相较而言比较低,“体系感”不强。通过老师的讲授,每门课程的知识点清晰明了,但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关联点较弱,学生缺乏对知识架构的整体把握。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结合的不够紧密,常出现“脱节”的现象。2.德方教学模式。德方老师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小班教学,在实践环节多采用一对一辅导的形式,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尊重学生个人喜好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想法,老师都会找到其闪光点并加以鼓励与赞美,学生在鼓舞中迅速成长,飞速进步。同时,德方老师擅长“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根源进行探索、剖析、发掘、分析、模仿并运用。形成逻辑链条,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同样的知识点贯穿始终,通过不同模块的课程,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强化,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反复与重复中理解并运用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程度很高,尤其是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两个模块的课程紧密结合,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更更加体系化、完整度比较高。同时德方老师非常重视动手实践能力,强调过程模型和最终模型的制作。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了解机械操作、工作原理等实践方面的理论与技能。而理论知识相对较少。但在模块化课程中,大多是以主题的形式展开讨论,缺乏课程的系统性,知识点比较散,难以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架构知识网络。不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

(五)考核形式

1.中方考核形式中方的考试形式大多是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涵盖得更为全面,有些需要记忆背诵,有些开放性问答,学生比较适应这种形式,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方向。2.德方考核形式德方的考核模式多以面试为主,例如分组汇报、一对一交流分享等形式进行。同时,成绩的判定主要以平时表现及平时作业为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考试内容方面,鼓励提倡学生积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设置标准答案,开放性较强。

二、结合中德双方特色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具体改革内容

1.课堂环境改革。从教学环境入手,打破传统的课堂布局,由授课老师根据课堂需要,带领学生对教师环境进行设计与布局,方便教学过程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与积极性。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打破固有传统模式,亲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创造亲和而又不失活力的课堂氛围。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从布置课室环节,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于积极性,如图1。2.教师角色改革。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班授课的形式下,教师得意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与学生成为朋友,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打开思路,相互分享,不要压制学生与自己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转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学生只有将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相结合,才能够最大化地吸收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这一方面的改革是翻转课堂的实质性体现。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主角“老师”转变为新型教学模式下的主角“学生”,老师更多地由“讲述者”转变为“倾听者”。在教师角色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实质性变革与提升,如图2。3.教学内容、形式改革。课程所用教材除了选择常规的由我国权威出版社的教材,更多的还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点进行知识的导入。所用材料与时事、当下研究热点紧密相关,从报纸、杂志、期刊、网络等媒体资源寻找补充材料,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与专业前沿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对于教学材料的敏感度与新鲜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转化效果。常规的教材书籍,能够系统地将知识点梳理,但由于教材的更新出版时间间隔较长,所承载的知识体系很难做到实时更新,内容缺少趣味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结合媒体资源的教材资料,不仅有趣,而且极具时代热点或专业热点、关注点,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者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为受益。另外,在教学形式方面,提倡线上线下教学共同进行。借鉴疫情期间的教学形式——线上网络教学的优势之处,能够对学生在课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消化过程实时跟踪解答。同时有了线上教学的辅助,老师对于课堂内容的安排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将重中之重在线下课堂精讲、细讲,能够通过学生自学、讨论的部分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线上的方式进行学习、讨论,老师也能够很好地参与其中,及时予以指导,两全其美。结合上文中提到的教学进度问题,中方学习德方对于学生设计概念生成阶段的引导、设计细节的注重(需要学生通过制作草模等方式来模拟实物体验)的同时,结合中方的实际情况,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为了学生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的行业发展,奠定基础。4.教学方法改革。中方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缺乏理论知识与项目设计的相关度,理论模块与设计、时间模块相互独立,契合连接度较低,导致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项目中。教学改革后,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模块内容直接服务与设计实践模块,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模块中,同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借助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对阶段性教学成果要及时以展览方式呈现。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让学生真正成长为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工业设计人才。

(二)教学模式优化提升

文章主要拟解决针对国内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吸取德方教学模式的优势基础上,加以融合,探索“中德结合”的新教学模式,起到革新教学,实现跨学科推广的效果。(1)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国际化模式和参考。由重“传授”向重“启发”转变,实现课堂翻转。(2)由重“理论”向重“应用”转变,启发中式教学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运用与实践创作中。(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注重创新思维培养过程,而不只着眼于最终产品的效果。(4)由“单一视野”向“国际视野”转变,中德设计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的跨文化事业更加开阔,综合素质更高。(5)结合中方、德方教学模式中的优势之处,同时线上线下教学同时进行,形成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激发老师与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成为多元复合型人才,与国际接轨,更加适应时展,形成特色专业教学模式。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国内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吸取德方教学模式的优势基础上加以融合,探索“中德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力争实现由重“传授”向重“启发”转变,实现课堂翻转,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由重“理论”向重“应用”转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创作中;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注重创新思维培养过程,而不只着眼于最终产品的效果;由“单一视野”向“国际视野”转变,中德设计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更加开阔,综合素质更高。结合中方、德方教学模式中的优势之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激发老师与学生的潜能,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更好适应时展需要。希望相关的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设计专业,还可以推广到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更多设计类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与促进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在中德双方合作教学期间,针对德方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与中方的教育体系相比较,不难发现,单纯就某一种教育体系而言,更大程度上是适合其本土环境发展的。不可否认,德方的工业设计无论起点还是发展程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习、借鉴其精髓是我国工业设计必不可少的必经之路,但是否需要全盘照搬,德方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大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毕竟在高等教育阶段,需要基于两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定点分析,定点判断。需要学者从纵向、横向多维度地考量和借鉴,助力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事业发展,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曹君瑞 单位:肇庆学院中德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