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程序列难以压缩在比较短的学习周期以内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个学科特有的课程序列。工业设计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学科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先完成了素质教育任务,再开始专业教学。有些综合性高校为了保障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为了给学生留下了重新选择专业的最大空间,而将整个本科教育划分为两段:前一段集中安排通识教育,后一段集中进行专业教学。由于通识教育的课时占了本科教育总课时的将近50%,结果使得前三个学期基本无法安排与专业相关的课程,第四个学期留给专业教学的课时也不多,这就使许多学科的专业教学形成很大的被动。工业设计的专业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参加毕业实习以前(也就是至迟第七学期结束时)照理应当具备进行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即应已系统完成被称为“产品设计三部曲”的《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这三门课程(或类似课程)的学习。为保证教学效果,这三门课程还应循序渐进地分在三个学期中开设。同时因为在学习设计的一般程序与方法之前,还应当先对设计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设计概论》、《设计史》的学习来实现)、应当先掌握设计学的基础知识(例如产品的形态、功能、结构、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工程学知识(如机械设计原理、电器基础、人机工程学、工程图学、材料工艺学等等),还需掌握初步的设计表达方法与技能(包括手绘、计算机三维虚拟表达、模型制作),而在学习手绘技法之前又要经过素描和色彩训练,使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表达设计效果则至少要掌握2-3个应用软件。如此长的课程序列如压缩在后4个学期中完成显然是非常勉强的,在此情况下,至迟在第五学期必须安排的《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课程就不免要“粮草未备,兵马先行”了。同样不可避免的是,在第六、第七学期学生只能整天埋头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缺少必要的调节,这种学习生活又何其单调!
二、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不必也不应集中在前两个学年中完成
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基础教学,通识教育课程中,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有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外,其他课程之间没有什么序列性,而且也不需要在专业教学开始前全部完成。就通识教育自身的需要来说,通识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具体课程而言,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别的课程没有必要都挤在前面。例如政治理论和思想修养课程,并不是大一、大二学生特别需要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修养,大三、大四学生就不再需要了。又如体育课,也看不出为什么大一、大二学生不能部分采用俱乐部的形式进行,大三、大四学生不能部分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英语课的序列拉长一点,对学生考研有好处。相对于专业教学和专业基础教学,通识教育完全可以在保证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把开课的时间安排得灵活一些。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学截然分为两个阶段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杜威说,我们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什么样的教学,就是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不应当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生硬地分成两半,前一半与专业基本无关,后一半与专业以外的学习基本无关,这样做既不是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初衷也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初衷。设计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同一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如果使用工业设计的术语来表达这两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则它们应当是并行模式而不是串行模式,在整体上应该平行进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两者都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三、让学生在前两个学年基本不接触专业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态
学生在入学之初,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对所选择的专业充满好奇而特别关注,这正是培育专业思想的大好时机。在这个时候就让学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有助于他们逐步了解这个专业,判断自己是否真喜欢这个专业,是否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当然,进入大学以后,给学生再次选择专业的愿望是非常良好的,但合理地重新选择专业的前提是对这个专业有初步的了解,而且这种了解还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进入高校后如果不接触具体的专业教学,即使给了他们选择专业的自由,这种选择也只能是比较盲目的。因此越是晚接触专业课程,就越是失去重新选择专业的空间。况且目前多数省市的中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了分流,他们入学前的知识结构已经决定其不宜大跨度地重新选择专业了。据此,倒不如按照专业教学的规律把每一个专业尽可能地办好,同时在学分制的框架内增加教学计划的柔性,提高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二级学院、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通过选修课程的途径来灵活地选择自身的发展方向,策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变刚性的“制造”人才为柔性的培育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对社会就既具有适应性又具有创造性。
四、结语
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设计人才,是富有创造性、综合性和具有个性的人才,《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讨论稿)》指出:“如何在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将各种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对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这种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都应当贯穿工业设计专业的整个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将工业设计的全部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6大系列:第一系列为艺术学与传统造型基础课程,可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设计基础》(一般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三个板块)、《设计手绘表达》和《产品模型制作》;第二系列为设计基础理论与社会学课程,可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消费心理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产品符号与语意》和《工业设计创造学》;第三系列为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可包括《机械设计原理》、《电器基础》、《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工艺》、《模具制造工艺》和《金工实习》;第四系列为数字化设计工具课程,可包括《Photoshop》、《工程制图与Auto-CAD》、《Rhino》、《3dsmax》和《PRO/E技术与应用》(UG或SolidWorks亦可);第五系列为对设计原理进行研究的课程,可包括《产品形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和《设计管理》;第六系列是产品专题设计课程,可包括《产品界面与交互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小型家电设计》、《数码产品设计》和《产品包装与促销设计》等等课程(以上各个系列只是列出大致课程,各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加以调整)。在制订《培养方案》的课程计划表时,可以预先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完成的课程范围和学时数,同时对部分特殊课程规定其完成时限,然后采取首先根据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接着安排通识课程的方法,例如首先从第1学期开始按照每学期2门课程的方法安排艺术学与传统造型基础课程,至第3学期,只安排《设计手绘表达》1门课,将《产品模型制作》延迟至第4-6学期;从第1学期开始按照每学期1门课程的方法安排设计基础理论与社会学课程;其二,从第3学期开始按照每学期1门课程的方法安排工程技术基础课程,至第7学期安排至《模具制造工艺》,但是将《金工实习》提前到第3学期使之与《机械设计原理》并列;其三,从第2学期开始按照每学期1门课程的方法安排数字化设计工具课程,至第7学期安排至《PRO/E技术与应用》,这样《PRO/E技术与应用》与《模具制造工艺》这两门课程正好同时开设,相互补充;其四,从第3学期开始按照每学期1门课程的方法安排设计原理研究课程,至第7学期将《产品开发设计》与《设计管理》先后开设;然后,根据前5学期剩余的课时容量安排通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确保《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英语》在第一学期就开设,并且为第6、第7两个学期各安排1-2门必修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则规定其学分总数,留待学生自行安排学习时机;最后,以产品专题设计课程填充第6、第7两个学期的剩余的课时容量。这样,不仅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从容地理顺了,而且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都贯穿了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全过程,在7个学期中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而又相互渗透,最终达到了相得益彰,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设计专业能力。
作者:浦茜 任衣伟 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