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

一、引言

工业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一百多年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而不断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世界的面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工业设计已经从初期的美化产品成为企业兴衰存亡的武器发展到作为“设计立国”的战略国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科技与设计创新大国和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技术落后,缺乏创新设计,为制造业服务的我国的工业设计和制造业也一样处在粗放型阶段。缺乏科技创新、设计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以及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互联网和智能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我国的制造业和工业设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工业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已经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文化强国”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我国的工业设计必须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速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进程,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市场主体,推动产业集聚、走可持续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二、集约化经营与管理途径

(一)“集约”与“集约化”的内涵

近几年“集约”与“集约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各个领域有关集约化方面的模式探索等论述数以万计。特别是在世界性的产业和经济转型时期,更加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集约化的“集”是指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实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标,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集约”一般是相对粗放而言《,辞海》对其解释为:“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通俗地讲“,集约”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集约发展就是科学发展,是区域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和关键。“集约化”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集约化经营要求在人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物质资源利用上不断降低物耗水平和产品成本;在财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资金使用效果;在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上,集约化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要素组合的集结、协调和优化。与粗放型模式相比较,粗放型组合只是“外延扩张”,而集约化组合则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要求的“内涵增长”。

(二)集约化经营的内涵1.集约化经营的概念

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的内涵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人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作了精辟的论述:“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1]2.集约化经营的基本特征集约化经营,从总体来看,有如下5个显著的特征:

(1)质量经营特征。从粗放型经营的“外延扩大”为主的经营理念转向以“强化内涵”为主的经营理念上来,在资产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

(2)集团规模经营的特征。从“分散型、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经营转向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

(3)效益效率经营特征。从“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的状况,转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的经营目标;

(4)高科技经营、电子化经营特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尽快实现从“手工”向“电子化”的转变,实现服务手段电子化是集约化经营的突出表现;

(5)人才经营的特征。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这也是集约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针对我国制造业粗放型经营的现状,国内一些从事经营管理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和途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增长观念,树立集约化经营思想。要完成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型,必须确立:树立商业现代化、国际化的观念;树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树立主要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新观念;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深化改革,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制度是企业集约化经营生成与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蔡文浩教授则进一步指出企业制度创新的目标内容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微观企业层面的创新包括产权结构与组织创新,劳动人事与分配制度创新,商业业务流程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

(3)发展连锁经营,扩大商业企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实质是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只是单体规模的扩大,而是群体规模的扩大,因此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发展大型企业集团,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4)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重点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和信息网络系统,要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企业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

(。5)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执法机关的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企业实现集约型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集约化管理途径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效益的最大化,是实现企业集约化经营与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实现科学的集约化;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缩小管理时空,增强应变能力,使集约化经营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行机构整合、调整和改造;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营回报;要加强集中管理、制定统一标准;增加员工的紧迫感,调动积极性;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发展企业经营服务项目,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强有力的地位。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性的产业转型,产业集约化的经营和管理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方向。

三、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两种经济增长方式

1.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从经营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实质上是以数量的增长和速度为中心;一种是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2.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的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发展的目标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在经济手段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增加人财物的投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3)在经济发展的途径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投资规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掘;

(4)在经济发展的表现状态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周期性波动地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是必由之路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其意义在于:

(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现状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数量,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工业设计的现状与转型升级发展的机遇

(一)工业设计是企业兴衰存亡、振兴经济的战略武器

工业设计发展一百多年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的国策高度重视: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从20世纪初期就重视工业设计,使经济发展如虎添翼,而芬兰就靠一个电信业和一个“诺基亚”品牌来支撑国家经济发展;亚洲的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提出了“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国策,使日本从战后出口手工艺品和模仿欧美产品到以高科技、新设计的“轻、薄、短、小”家用电器和汽车风靡世界;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提出“设计立国”,韩国的三星手机销售量一度超过了苹果公司;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英国可以没有首相,但不能没有设计师“”忘记设计的重要,英国工业将永远不具备竞争力”。布莱尔首相执政时,在21世纪初和韩国领导人在伦敦《21世纪设计宣言》,将工业设计纳入“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并努力把伦敦建成“世界创意之都”,要把英国建成“创意之国”。这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凭着不断科技创新和创建世界品牌成为发达国家。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工业设计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之一,是企业兴衰存亡的“秘密武器”。

(二)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

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只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开设产品设计专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80年代,中国派出的留学人员回国后,适时引进了国外现代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技术。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设计教育如雨后春笋高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2300多所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仅在2006我国每年已有33万各类设计艺术类在校生和数以千计的设计艺术类的研究生、11万名本、专科毕业生走向社会,我国设计学科两年的毕业人数就超过日本战后近半个世纪培养的人数总和。我国设计教育的学科门类、层次齐全,学科分类新专业和新方向有增无减,设计专业图书层出不穷,设计比赛、展览和国际学术交流非常活跃、频繁。每年很多设计领域的学子到各国留学和回国服务,无数学子到企业从事设计,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设计师在国际设计比赛中获奖,我国不但成了世界的设计教育大国,同时,中国设计正逐步走向世界。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设计教育大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历史比较短,加上历史的原因,在高等教育产业化、行政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尽管数量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我国至今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设计院校,还没有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设计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学科缺乏特色、办学条件不足,缺乏一流师资,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据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全世界全职从事设计行业的设计师人数约有9000万,其中,亚洲占43%,欧洲占30%,美洲占20%。设计师数量排名前五位依次为: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中国设计师约有1700万,占世界设计师的19%,占亚洲的45%。截至2013年底,我国的1546.16万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拥有1.1个设计师。中国设计师主要分布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网站设计等7个行业。其中,产品设计占28%,室内设计占20%,服装设计占16%,平面设计占11%,建筑设计占6%,工业设计占5%,网站设计占3%,其他占11%。其中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占33%,约有561万名。这些设计师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区域及省会城市,北、上、广、深是设计师的主要就业地。我国工业设计师主要有如下几类:企业内的设计部门的驻厂设计师、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师、独立的设计事务所(公司)设计师和自由职业设计师。此外,还有一部分设计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担任设计单位的兼职设计师。近几年各类独立的工业设计以及文化创意园、工业设计研究机构和设计企业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我国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随着智能设备、机器人、物联网的兴起和高速发展以及个性化时代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大幅提升,我国的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必将迎来下一个设计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由于我国制造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迅速发展,并且长期处在中低端的代加工粗放型发展阶段,我国的工业设计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从国外引进、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由于发展历史短,设计事务所大多是小、微型单位,存在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完善、设计经验不足、研发和创新能力差、效益低等诸多问题。尽管正在出现一些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工业设计单位,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特别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但是,今天的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7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各国都用各种发展模式探索成为发达国家的途径,像巴西、印度尼西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国家曾经采用拼命发展房地产和基本建设等取得了近20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最终以惨痛失败告终,只有像芬兰、爱尔兰、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和创建世界一流品牌才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制造大国,但制造业产出只占世界的19.8%;中国制造业中的高铁轨道交通装备、通信装备等领域达到了引领世界发展的水平;中国的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还有一定优势;我国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有些产品的产量已经达到全球生产能力的50%、60%以上。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仍然处于工业2.0和3.0的阶段;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处于国际代加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由于我国制造业技术低端,很多企业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处在粗放型阶段,企业满足于拼人力、拼材料;立足于来样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缺乏自主的品牌;生产的能耗和物耗高,污染严重;生产率低下,质量较差,科技含量低,附加价值低等问题突出。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煤电油运紧张、价格水平上涨、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同时,我国制造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一部分制造企业破产、倒闭和转移,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已经从长三角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困境难解、难以为继,以致造成我国大量民众出国旅游疯狂抢购madeinchina的国外产品的现象。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必由之路。为此,我国的制造业“要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改变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工业设计作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之一,必须和科技创新一样走设计创新发展的道路。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世界一流规模的经济国家,客观上要求有世界一流的文化产业。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占我国GDP的份额不足4%,还不能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不足3%,这同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极不相称。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内GDP的份额平均在1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其GDP中占到了25%,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加快我国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文化发展已迫在眉睫。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给设计产业带来了空前发展机遇,不过任重而道远。

(三)我国工业设计转型升级发展的机遇

众所周知,随着新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使整个世界高度互联,机器人、电子技术及人工智能所实现的跨越式进步,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从18世纪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以电力应用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正在大踏步地进入以智能自动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各国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都将迎来新的转型发展期。在200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了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2009年2月1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还作了“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重要批示;2010年国家11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2011年中央又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并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力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及国家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2015年3月2日,科技部举行了“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电视电话会议“,发展众创空间”已被中央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到德国访问的时候就两国政府加强工业4.0领域合作与德国政府达成的6点共识中专门有一条“加强工业设计的合作”;全国各级政府、各行各业的学术团体也都纷纷出台规划、政策和具体措施;全国各地有关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发展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另外,我国还有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有56个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间手工艺产品,我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因此,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迈进,就必须加快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加速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进程,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市场主体,推动产业集聚。这也是解决设计行业的高度分散、弱小和低效益,使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为产业和市场服务的工业设计必须随着转型,否则难以生存和发展。

五、集约化是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模式转型的核心和必然选择

(一)集约化经营是一场发展模式的革命

工业设计发展一百多年来,传统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在企业内部的设计研究部门、独立的设计事务所和个人的自由设计师来承担设计任务。这基本上是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翻开欧美国家期刊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单刊到多刊,从刊社到集团,从手工作坊到集约化经营,这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集约成就产业。走过百年历史的欧美期刊市场通过竞争和淘汰,80%以上的期刊市场份额被大约20家传媒集团控制在手中。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使出版者能够在资源配置和资本集中上实现最优、最大化,也使其一流的期刊成为创造巨额财富的机器。欧美期刊业之所以形成巨大的经济规模,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和集团化的组织形式。”在美国,由一本杂志成长为一个集团的《读者文摘》更是创造了传奇,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以21种语言出版了50种版本。在德国,鲍尔传媒集团是欧洲最大的期刊出版集团,在全世界出版了近300种期刊,销售额达到18亿欧元。我国目前有9000多种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运作1.6本期刊。尽管目前已经有《读者《》知音《》家庭》这样集团性质的期刊社已经走向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但就多数期刊而言,仍然属于分散化经营、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模式,这大大落后于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了今天中国期刊多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现状。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哪一个产业和企业,如果集约化程度不高,那么其市场化程度肯定不会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和工业革命一样,不是简单的组织形式上的拼凑更新,而是一场世界性的、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发展的新设计产业发展模式的革命。集约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命运。

(二)集约化发展是工业设计的特性、使命和时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设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领域;是造福人类,将人们的理想变成现实,把人们的需求和概念变成商品的创造性系统工程。设计的核心在于创新,而一切创新的核心在于能否商业化,在于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在于能否建立“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工业设计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生活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哪一个要素都是工业设计的必要条件,但是,都不是充分条件,必须整合所有要素才能够做好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历史、生活文化、工效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工业设计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业设计如果离开了制造业和市场将难以发展。再从工业产品的研发生产的全过程来看,必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小到一根绣花针、小家电,大到汽车、飞机、高铁、船舶等产品都不是有一个想法就能够成功的。每一辆新的汽车设计从立项到投产需要10多位从事工程结构、动力、人机工程、造型、色彩、室内设计、材料、油漆、模具等不同领域的人员自始至终共同研究才能完成;像波音747飞机的研发周期就更长,仅生产零部件就需要世界各国1.5万家企业、2万多家工厂生产的数十万个零部件装配而成,工业设计在其中的作用可想而知。在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工业设计更应该在制造业集约化发展中发挥作用。纵观世界历史,是人类高科技的不断创新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只有出现划时代的科技创新才能出现原创性的工业设计产品:没有蒸汽机的发明就不可能有火车的设计;先进的发动机和材料等技术的创新,才有今天汽车、飞机产品的设计;电子技术的创新出现了计算机、手机等现代办公通信产品;数码技术的进步才出现了数码相机和无数现代数码产品,把全世界的柯达胶卷的产业系统颠覆了;先进的液晶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显像管电视机,新的液晶电视机设计才能出现;互联网造就了快递产业,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电子书的出现给传统的出版业以颠覆性的冲击等,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工业设计必须在产业链中正确定位,如果离开了科技的驱动和保障,工业设计必将一事无成。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工业设计随着从初期“实用、经济、美观”的外观设计,逐步向产品系列设计、系统设计、设计战略、设计专利战略、设计经营一体化、整合设计和集约化设计方向发展,工业设计的内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由原来以产品硬件设计为主到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人性化、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文化和服务等以产品的软件设计为主上来,因此,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成为历史,必须转型升级。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新的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作为与科技创新、制造业为“鱼水关系”的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战略是工业设计产业的性质、任务、历史使命和时展的必然选择。

(三)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模式的探索

1.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为了落实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文化强国”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近几年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法规和了一系列的文件,在国发(2014)10号《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一开始就明确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意见》同时指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扶持引导,实施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文化传承,科技支撑“”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意见》还明确提出“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由此可见,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2.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探索的几点建议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在集约化管理、经营、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一致指出:要完成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树立现代化、国际化的观念;树立主要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新观念;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提高科技含量;树立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简便化。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执法机关的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灵活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等建议,从而达到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的目的。在近年来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新的工业革命冲击下,各行各业都在根据国情和产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和探索实践,我国有些地区的设计和媒体等文化产业转变增长观念,树立集约化经营思想,深化改革,制订行业集约化发展战略,采取比并购更为松散、实现一体化战略的企业联合;建立企业集团,进行了集约化转型升级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三集五大”的发展战略,实施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两个转变。按照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简称“四化”)要求,实施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简称“三集五大”)体系实现公司发展方式的转变。无锡广电集团在局台合一、多台合一的基础上打破台与台的界限,把相同的部门合并,进行机构调整和节目构成重组,形成了统一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无锡广电集团实行集约化管理后,在经营创收上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集团建立了8个中心和8大经营管理的产业机构,坚持以广告为主,兼营相关产业和多种经营,加上集团实行严格的财务监督和管理,集团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浙江省慈溪市政府回顾了改革开放20年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集约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实现集约发展的“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配置优化、资源节约”的基本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工业设计产业非常活跃,设计学术活动、大奖赛热火朝天;全国各地工业设计园区、创意产业园和工业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有的地区的工业设计协会建立跨行业、跨学科战略联盟,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有的设计公司深化改革,把设计作为资本投入合作开发;有的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等模式,为企业实现集约型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预见,工业设计领域一场新的发展模式的革命性浪潮正在涌现。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模式,推进集约化发展就是科学发展,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微观操作问题;既是当前迫切的工作又是需要较长历史阶段才能解决和逐步完善的工程。下面就我国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模式的探索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加强学习,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结合实际,明确发展目标,勇于探索创新实践。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对于发展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论述已经非常具体,我们重要的是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任务,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从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勇于探索适合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集约化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2)加快完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现在世界性的产业革命和转型升级,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命运,绝不能掉以轻心,工业设计也不能例外。必须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完成工业设计发展模式的转型,根据我国的国情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绝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3)集约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随着设计的不同领域由原来的多面体、专业界线非常明确正在向着不同的设计领域只是在共同的设计球体上的不同位置而已,随着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其界线正在逐步消失。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非常丰富而复杂,国内很多地区和产业采用建立企业集团和企业战略联盟两种企业联合发展模式较多,但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模式和转型升级不能够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不能够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来要求;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领域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并且不断丰富其内涵。

(4)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徐匡迪指出:“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韩国三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机、电视机和计算机“三合一”的电子产品使韩国整个产业带动起来了,手机销量超过苹果。特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当今世界进入以智能化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更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模式的驱动和核心,否则就不可能有工业设计的创新,也不能形成品牌。

(5)深化设计教育改革,强化人才培养。未来的设计竞争实质上是设计人才和发展模式的竞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没有一流的设计教育就没有工业设计产业的未来。为了从设计教育大国转化为设计教育强国,必须建立培养杰出设计人才的机制、体系和学科高地。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倡导学科交叉,培养一专多能和复合型人才。要不拘一格选拔和培养设计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杰出的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建立健全的工业设计人才的再教育和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工业设计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6)加强知识产权法的普及教育和完善保护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屡禁不止的“山寨”行为,要让“山寨”企业难以为继;让那些唯利是图、为山寨企业造假、吹捧炒作的媒体和设计师无立锥之地;营造“创新为荣,山寨可耻”“不敢抄袭、不能抄袭、不想抄袭”的设计新风。

(7)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工业革命时代,我国的工业设计师必须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高瞻远瞩,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外语水平,了解国际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业设计集约化发展模式。

(8)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加快传统工艺美术、手工艺品与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打造民族品牌,提高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9)引导转型集约发展。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率,提供公共服务,深化财税和价格改革,完善市场体系,要根据国家战略,依托现有各类文化、创意和设计园区基地,加强规范引导、政策扶持,加强公共技术、资源信息、投资融资、交易展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各类园区基地提高效益、发挥产业集聚优势。鼓励各地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明确发展重点,科学规划建设融合发展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与合作平台,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有机联系,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构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组织实施基础性、引导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发展后劲。

(10)根据我国的制造业和工业设计的现状,根据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五个创新体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金、商、民”的“研发-生产-经营-消费”一体化的集约化创新战略联盟。工业设计集约化可以从体制、科技、信息、管理、结构、人才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制定好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信息化战略、扩大内需战略、节约资源战略和技术升级战略等;从联合走向并购,实现从经营联合到资产联合到资本联合的跨越;从本地区的联合到跨地区的国际联合,逐步建立中国自主的工业设计品牌。

六、结语

2008年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产业和产品转型升级,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着全世界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历史性改革。集约化发展,不但是我国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探索实践的全新课题,也是国际上需要研究的新课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任重道远。

作者:张福昌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