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我国每年有上亿件大大小小的产品产出,同时有几亿的废品、垃圾被丢弃。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以附和市场,导致大量还没面市就面临淘汰的人工制品。“制造”在高度消耗地球自身的资源,而“丢弃”又给自然环境造成重大负担,“绿色环境”的命题也由此发展成为日益受全社会关注的价值观。于是,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给工业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内涵与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早期理论。鲍尔丁认为,地球就好比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如果生存,就必须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地球资源、毁坏地球环境,就会走向灭亡。①到了20世纪70年代,如何有效治理生产带来的污染物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依然是人类关心的问题,这种环境保护的最终治理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让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瞩目,许多国家改变了平衡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手段,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预防和全程治理,经过人类不断的探索,提出了以污染排放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主导意识,同时使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生态化产业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的过程。自然资源、人和科学技术是一个大的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把经济生产的全过程———从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使用过程中的用品、到使用期限的废品,把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变为发展经济循环利用生态型资源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融为一个循环的整体,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将在根本上被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消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三)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线型经济模式而言,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以物质流动的方式分析,“资源———产品———废物”这种单向流动的经济是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人类依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在极大破坏生态系统的代价下,达到线性经济的不断增长。然而循环经济模式则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这样的标准做为行为准则,以制约不良社会经济活动。减量化作为输入端方法,也称为减物质化,使物质和能量流量在进入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消耗,通过主动在源头预防来避免污染,而不是被动的在末端治理;再利用作为过程性方法,也称为反复利用,通过提升利用率,达到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强度,为避免物品及早的变为垃圾,尽量能够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再循环作为输出端方法,亦称为资源化。为减少最终处理量,人们把废物再次变为可用资源,投入新产品的生产,最终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闭合,这就是日常概念中的废物回收重复使用以及资源多方利用。在生态学规律的指导运用下,经济活动被循环经济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有效实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提升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一方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最终达到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前提。
二循环经济模式给工业设计带来的发展机遇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被发达国家所重视,被当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出版了一部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引起极大争议。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正是该书所关注的,文中强调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及伦理价值。他强调,设计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在设计中加以体现,来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他认为创造商业价值,或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并非设计的最大作用。美国杜邦化学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施循环经济,例如延长生产链、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或放弃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回收本公司产品进行循环处理。截至1994年,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大约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左右。该公司是单个企业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的典范。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实现了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所采用的方法便是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变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日本在近年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容器包装法》等,并指出要从源头———产品设计开始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人的生命一样,是从孕育到衰退的过程,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当它们的生命走到终点成为废弃物的时候,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发生转变的潜在原因就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此外,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也将随之改变。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围内,以“绿色”为品牌战略的各行各业都在施行小规模的循环经济。如坐落于美国迈阿密的ECOIST(艾可伊斯特)生态时尚饰品公司,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由可再生的有机环保材料制成的,最抢眼的是各种色彩艳丽的手提包:制作它们的原料是各种糖果包装袋以及其他食品包装袋,经过特殊加工立即摇身变成了时尚的手提包,其产品特点是:环保、实用、耐用并且时尚。伦敦的波祖(Po-Zu)品牌和它的生态家居鞋在市场上同时诞生,这种鞋的鞋底成分由60%椰丝纤维和40%的天然乳胶构成。鞋的主体材料是经过植物提取物处理过的生态黄麻、纯羊毛和真皮,它们绝对不含哪怕一丁点的有害化学成分和重金属。为了能够循环利用资源,波祖要求它的顾客在购买新鞋之前把旧鞋邮寄回来,旧鞋将被加工成地毯从而实现它新的价值。为了实现这种设计观念,鼓励大众有意识地、趋于理性地消费,使用户越来越多地尊重和考虑自身消费对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设计师需要研究如何在材料再生循环过程中去除杂质或经过处理使杂质无害化,以及材料在再生循环过程中的性能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要通过控制工艺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材料的性能预测等等。不错,设计师必须成为一个对材料非常熟悉甚至精通的专家,并对整个生产流程十分清晰,在规划产品时将整个生产流程都纳入其中,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在产品和材料的设计中引入环境负荷的指标。一种评价体系也必须被建立,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开始,对构成产品形态的可定量描述的因素(如材料消耗、产品的成本等)进行定量评价,而对诸如产品形态的心理表征、形态的亲和力等因素则进行定性描述。日本平面设计师长冈贤明于2000年在东京郊区创办第一家D&D二手店,在不生产的原则下,于店里贩卖二手设计商品。他说,“我觉得根本不应该再继续设计了!”两年后,他着手“60VISION”计划,将日本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商品重新发行推广。他认为可以使用很久的就是好的设计。他特别指出,商品能够被修理、能持续被使用是很重要的价值。长冈贤明的这种方式是一种对消费文化、生产过剩、商品价值的一种反思与实践。从整体上重新规划工业体系,设计工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作为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不断协调诸多的矛盾因素,从人类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逐步将可持续性产品开发的概念引向深入。与传统“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产品设计流程不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遵循的是一个循环模式:“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这是一种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组合产业,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能作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是设计的目的,不断创新是其显著的特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对“新”的评价标准是适当、适度、适合,即“适可而止”。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生产、流通、使用、再生等环节,即“人为事物”的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人们对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已提高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合式社会系统”整合设计。其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创造人类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以高科技手段来调节市场机制的异化,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将利益带给大多数人类,创造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②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产业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绿色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环保观念融入各个社会群体,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多潜在的收益和发展,企业也因此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增值。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
不管是产业生态化还是清洁生产,最终输出的一定是产品,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产品的输出是关键;无论是实体的产品还是虚拟的产品,产品从无到有的整个制造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工业设计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必然发生一些改变。在信息社会中智能化设备被广泛应用,产品的形式可能是非物质产品或提供服务。工业设计的设计对象正从物的设计转变为非物的设计,设计内容从产品的设计转变为服务的设计,设计的使用者从占有产品转变为共享服务。
(一)设计概念的创新与转变
“设计”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作为动词,它代表一些列行为;作为名词,它代表这一系列行为的结果。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设计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单个产品的色彩、造型的改进,而开始对所有人为事物的复杂系统负责。设计是求新的,是指向未来的。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生存方式,引导人们更合理、更健康地生活。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设计,如对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而广义的工业设计则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表示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从最初的构思,到成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生态平衡是评价设计定位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考虑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乃至销毁再利用过程中对资源、生态等因素的考虑。1992年,约翰•沙利文与Keurig咖啡公司一道开发了K-cup胶囊,这是一种一次性速溶咖啡胶囊,因为携带和冲泡非常方便,在欧美各种公共场所大量供应。不仅可以快速冲泡各种口味的咖啡,现在还可以冲泡各种口味的茶、饮料,它造成的不可降解垃圾每年可绕地球10.5圈。沙利文说,他为发明这个东西感到后悔。因此,工业设计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流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信息时代的设计将重点探索物品、过程、服务中的方式创新———谋事,设计将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的概念加以定义,侧重于设计的上下游研究和设计过程、方法的把握,设计不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载体,而更侧重于整体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创新。目前,新媒体、电商交互设计成了时髦标签,乱花迷人眼,但是交互不是目的,设计的本质仍然是解决问题。商业与技术只有被设计制约后,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需求不能仅仅依靠用户调查,用户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能洞悉未来。而设计是预示趋势与未来,是探寻健康、合理的社会语境下的生活方式。循环经济模式要求工业设计以产品开发为出发点,对产品的材料、产品制造过程、制造过程的能源消耗、产品的废弃、产品废弃物的再生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设计。
(二)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
1.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外部支持许多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国的国家设计委员会、日本的工业设计促进中心、韩国的设计振兴院。中国也认识到了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必要性,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创新推动机制有待完善。发展工业设计实现产品创新离不开外部的支持。具体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将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引进到特定场所,形成创业产业园区,目前大大小小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地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将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激发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形成良好氛围。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工业设计发展意见及相关政策,形成推动工业设计良好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工业设计的发展必须要在经济上鼓励自主创新、举办重大工业设计相关活动、对重大设计创新成果开发要进行各方面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应重视工业设计,并有专项资金用于工业设计。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工业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和聚集优秀的设计人才,引导本地区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随着工业的发展要加强保护。政府为主导应多开展各类有利于工业设计发展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业设计创新氛围。2015年5月19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对外,目的是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它的指导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在规划的战略任务中可以明确看到政府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该规划计划给予制造业战略支持与保障:如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健全组织实施体制、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等等。从“规划”中可以看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制造业的要求和影响,并引导着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
2.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加强内部管理虽然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有很多外部障碍,但中国企业实现产品或服务创新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方面企业渴望创新,期望通过创新企业得以高速发展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创新仅仅停留在对现有产品的小规模修饰或简单的改进,不能进行有突破性的产品创新。很多企业内部没有产品开发流程,或者在进行产品创新时没有按照产品开发流程进行设计开发,往往是主观臆断或一家之言,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用户研究,不了解用户需求。因此,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企业花了大量的金钱在产品的研发上,却鲜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即使成功也只是一种偶然。要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建立在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要按照一定的设计流程来进行,必须要有设计评价程序和机制来监测和减少创新的风险,在企业的组织成员中要有设计管理岗位和人员,必须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设计相关知识,协同创新。企业内部适合设立扁平化的组织方式,方便各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快速沟通和交流。这些都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保障。
3.设计思维方法的创新与转变柳冠中先生对工业设计的本质做了更深入的阐释:“工业设计是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产业链,对资源进行整合,对产业机制进行创新,引导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发展,”。基于对设计本质的认识柳冠中先生提出设计事理学方法论,“设计事理学”思考、研究的起点是从“事”———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本质,以提出系统的解决问案。“事理学”是一种系统认识事物、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它重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视对外部因素的研究,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引导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从设计“物”到设计“事”,这就是“设计事理学”,是设计方法论,是设计思维方法,是设计具体的“物”转为研究“事”的思维方法的转变。“可持续设计”是循环经济在设计上的体现,它是符合社会、经济及生态学可持续经营发展为方针的设计方法。生态或“绿色”意识的传播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国家,环保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不再是消费水平,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不要购买违反道德的产品。他们不仅意识到了自己和家庭的责任,而且还意识到广大的社会群体和其他群体的责任。英国慈善商店居全世界之首,70%以上的英国人曾向慈善商店捐赠,65%以上英国人曾在慈善商店购物。慈善商店是二手杂货店,里面的货物由捐赠得来,五花八门非常齐全,所得的资金必须用于慈善事业。截至2011年底,全英共有9,500家以上的二手商店,伦敦有数百家。近20年总量持续增长,2012年是1992年的2.72倍。大机构如Oxfam,BritishHeartFoundation,CancerResearch,AgeConcern,这些商店的货物87%来自公众捐赠,少量自行购入(主要是公平贸易产品、慈善组织自制纪念品),超过90%的英国人认为处理旧衣物的最好途径是捐给慈善商店,这些二手物品包括衣物、书籍、玩具、装饰品、厨具、影碟、CD、床上用品、电器、家具等等。如英国最大的品牌二手商店乐施会(Oxfam),还设立了二手改造工厂(OxfamWastesaver),Wastesaver是乐施会专用织物回收工厂。这些织物包括不能被直接销售的纺织品、二手服装和鞋,分拣后以不同形式再利用。这些二手衣物一部分被送往床垫公司和屋顶翻修公司做填充物,一部分被二手改造工厂进行改造。有三类改造途径:一是如SE-QUEL、著名设计师KatieShillingford等热心环保的设计师;二是如NoLoGo团队,是Oxfam自己的设计师志愿考察团队,改造后的衣物在Oxfam的二手商店销售;三是和当地大学合作,请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做课程设计。经过改造后的衣物重新变得时尚,而且价格实惠。在北欧,几乎所有成功的设计和品牌都会强调环境和社会责任。无论是用户体验,材料选择还是生产流程控制,北欧人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和实践,并且在全社会深得人心。在瑞典,不管企业大小,几乎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商业战略的组成部分,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创新提供驱动力,在公司网站的主菜单里总要一项,叫环境政策,CSR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这样的策略执行得当,就会产生更有自豪感的员工,满意度更高的用户,最佳的口碑和品牌效应,最大幅度地降低财务风险。产品设计师在不断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如何通过提高质量和耐用性,使设计消费产品的过程从对环境有破坏性倾向转到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尽可能地突出“自然”和“绿色”的主题,将自然状态对心理上的影响,通过具体产品的简洁抽象的形态传达给使用者,让他们在对产品的感知中享受绿色产品所带来的生活乐趣。工业化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的疏远,不断觉醒的生态危机意识是影响设计制造领域的一个新的因素,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断努力从各方面消除这种异化。对设计者而言,需要打破我们传统旧有的思维模式,在自然与生态价值观理念的感召下,运用更为科学的设计思维模式,去寻找设计的内涵。
作者:李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