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铁炭微电解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铁炭微电解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铁炭微电解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废料的不断排出,秉持着可持续绿色发展的理念,我国对于工业废水的分解处理不断进行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更高效的方式,分解废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目前铁炭电解材料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一部分工业废水优化工作。本文以铁炭微电解材料和方法,铁炭微电解材料对废水处理的影响、铁炭微电解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铁炭微电解的注意事项四方面,详细论述笔者观点,希望可以为我国铁炭微电解材料,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提供有力参考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铁炭微电解材料;工业废水;处理;应用

1引言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工业废水内含物更加复杂。工业废水处理专家,不断的突破思路,希望可以更好的处理工业废水,以期达到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理念。目前铁炭微电解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日趋成熟,不仅可以高效的分解生物杂质,还可以有效的控制工业废水处理成本,是目前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中,最常用的一个方法之一。通过研究数据表明,铁炭微电解技术可以有效的对工业废水中农药、果汁、多晶硅、氟化物等进行分解,使工业废水,不管是色度、还是危险性大大降低,提升了工业废水清除效率。

2铁炭微电解材料和方法

在铁炭微电解材料的应用分析中,不同的配比,会对工业废水内杂质的处理有不同的效果,本文会通过对不同种类工业废水的处理和降解,以期得到处理不同种类工业废水的最佳方案,为工业废水处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2.1铁炭微电解试验材料

在对不同种类工业废水进行试验之前,将铁炭微电解材料进行配比,加入适当的催化剂,粘合剂等,运用高温微孔活化技术,得到试验所需要的铁碳微电解材料。主要的反应原理是:阳极(Fe):Fe-2e→Fe2+,阴极(C):2H++2e→2[H]→H2,若进行充氧和防止铁屑板结,则会发生:O2+4H++4e→2H2O;O2+2H2O+4e→4OH-;4Fe2++O2+4H+→2H2O+4Fe3+[1]。通过以上反应,铁碳微电解材料可以对工业废水中的色素进行有效清除,并且,因二价铁具有强还原性,可以让部分长链儿生物因子,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达到对工业废水进行降解的效果。另外,在不同PH酸碱度下,铁分子的强化物可以形成絮状沉淀,吸附游离在工业废水中的小颗粒物质,然后再通过过滤,对工业废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

2.2铁炭微电解材料试验

为了实现试验的准确性,横向对比铁炭微电解材料,对于不同工业废水的降解效果。笔者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和实验步骤。统一运用含量为400ml的烧杯,分别加入200ml的工业废水,运用硫酸调节PH,然后再加入铁炭微电解材料,经过充分的反应和吸附后,测取上清水质的各项数据,计算得出不同工业废水的清除效果。

3铁炭微电解材料对废水处理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试验,可以基本得出,铁碳微电解材料,对于有机物的分解效果较为明显,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业废水的色度、毒性,这对于我国回收工业废水事业是一大突破。铁炭微电解材料,对于不同种类的工业废水,其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2]。对于织染行业的工业废水,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业废水内的色素沉积,可生化性大幅度提升,处理后工业废水内的污染量显著降低。对于化工类的工业废水,可以有效的降低化工毒性物质,使工业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幅度提升,经过有效的废水再处理后,可以对其进行回收。对于电镀、采矿废水类废水而言,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工业废水内的重金属,使工业废水内的毒性降低,有效的确保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对于农业废水,铁炭微电解材料,不仅可以进行磷、硫化物的祛除,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废水的可生化性,最大程度上的促进了农业废水再循环工作。

4铁炭微电解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4.1铁炭微电解所存在的问题

自铁炭微电解材料,应用在处理工业废水中,各国的废水处理研究专家,不断的对微电解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目前,已得到较好的废水处理效果,不仅仅提升了周遭的生态环境保护,还为提升工业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使废水处理工作的成本大大降低,推动了我国工业的绿色健康发展。虽然,铁炭微电解材料对于工业废水的净化能力较强,但也通过大量的应用,暴露出电解处理法的问题。第一点,在对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时,铁炭微电解材料的配比应有所不同,其处理工艺也大相径庭[4]。这就需要针对同一材料进行,不断的尝试和研究,寻求到最佳的处理工艺,达到去污、排废、降解、脱色能力最强的铁碳微电解材料配比。另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工业废水的清洁工作,也有不同影响。必须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充分的运用混凝法、生化法、曝气氧化法等等。第二点,因铁炭微电解材料,受酸碱度影响较大的特性。所以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尝试不同酸碱度下,铁炭微电解材料对于不同工业废水的清洁力度,以期寻求到最适宜的PH值,最大程度上的发挥铁炭微电解材料的清洁作用。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酸度越高,铁溶出量越大,一定要把握其中的尺度,避免出现二次污染,事倍工半。设计出最合理的铁炭微电解方案,运用最适宜的过滤床,有效的解决酸性条件下铁炭微电解材料的铁溶解问题,才能更高效的运用铁炭微电解材料,实现工业废水净化工作。

4.2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要解决好填料钝化问题。铁碳微电解材料,在进行工业废水净化的过程中,铁床频繁的与工业废水内的杂质进行吸收和交换,会引发铁床表面形成钝化膜,影响铁碳微电解材料的净化效率[5]。此时,应及时的对铁床表面钝化膜进行处理,充分的对填料进行,浸泡、清洗、活化,提升铁床的使用寿命。第二,要解决好填料板结问题。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流化床相比于固定床,更好的克服了板结现象,使铁碳微电解材料的运用更加简便和高效[3]。第三,要解决好铁床出水反色问题。这是铁碳微电解材料,降解工业废水中最常见的现象。最常用的解决办法是,调整铁碳微电解材料的PH值,降低因酸性过大而引发的铁离子析出。

5铁炭微电解注意事项

第一点,一定要重视铁碳微电解填料的防水防腐工作。因为填料与水结合,在氧气的作用下,会引发铁碳微电解材料氧化,导致铁碳微电解材料无法正常使用,影响铁碳微电解材料,降解工业废水的效率[6]。第二点,曝气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铁碳微电解对工业废水的净化。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最佳方法,提升铁碳微电解效率。第三点,铁碳微电解材料的运行,要在酸性条件下,但也不可酸性过高。酸性过高会引发铁离子的胶状析出,酸性过低会导致净化失败。第四点,在处理含有油脂类的工业废水中,一定要将油脂先进行分离,避免阻塞铁碳微电解材料。

6结语

综上所述,铁炭微电解材料,在难降解的工业废水的处理方面,表现相当优异效果显著。并且,铁炭微电解材料对工业废水进行降解时,操作简单安全,对多种污染材料都可以进行有效降解、清除。所以,在处理工业废水方面,铁炭微电解材料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根据数据显示,铁炭微电解材料对于印染行业、制药行业的生产废水危险物质清除率,高达六成以上;对于电镀行业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和多晶硅,处理清除率高达四成以上;对于农业的工业废水,清除率也同样非常显著。并且,经过铁炭微电解材料的处理后,其工业废水的色度,可降至40倍以下。在未来,通过不同配比的铁炭微电解材料,可以对更多行业的工业废水,进行降解清除处理,有效的提升我国工业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雨知,高嘉聪,隋振英,等.微电解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J].化工环保,2017(2):136~140.

[2]博,刘永红,付玮,等.铁炭微电解材料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3(6):5~7+32.

[3]王永广,杨剑锋.微电解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4):69~73.

[4]杨晓明.电解及微电解法对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

[5]蔡书涛.微电解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应用[J].门窗,2013(7):310~311.

[6]赵鹏雷.微电解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5):26.

作者:吕军辉 赵亚楠 单位: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