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滨水工业空间更新策略及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滨水工业空间更新策略及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滨水工业空间更新策略及实践

摘要:现城市遗留的滨水工业空间在城市中占据了重要的滨水区域,且由于原产业的性质往往遗留下来大量的生态问题。“城市双修”作为现城市改善的有效措施,对改变滨水工业空间,打造滨江智慧城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荆州市沙市区洋码头滨江工业片区”为例,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从生态、文化、产业、功能以及建筑五个方面,探索滨江工业空间的更新策略

关键词:城市双修;滨水工业空间;更新策略

1引言

“城市双修”作为改善城市病的重要手段,主要从“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两方面进行城市的有机更新。不同于以往颠覆性的推倒重建,而是从生态、文化与功能等多维度对空间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修补方式,以期能够帮助城市更好的实现空间更新与文化延续。而在工业片区的改造中,“城市双修”理念也更能帮助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历史建筑保护与历史风貌延续,使工业遗产改造迎来新的契机,为城市活力重塑、城市问题解决带来新思路,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沙市区洋码头工业片区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最南端,是荆州市中心城区的南大门,也是荆江风情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紧邻长江水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洋码头是兼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工业遗产、商业服务、港口物流等功能的多元滨水空间。但是目前区域内规划区现状内部交通道路网分布不均,路面凹凸不平,滨江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且现区域存在大量的低效或废弃工厂,许多历史优秀建筑、优秀街区急需保护。

2基地现状与问题

“洋码头”指历史上竹码头一线,因沙市开埠后,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在这里划租界、占码头、开洋行、建库场而形成的新式码头。尤其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0年)长366m的沙市海关码头在这里建成后,这一带的民用码头迅速转变为以洋船进出为多的码头,“洋码头”因此而得名。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67.5hm2,是曾经的沙市区商业中心。总体来说,现状工业遗存的资源较多,但质量较差,且现场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景观质量较差,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基于规划范围内的现状情况与城市发展需求可以得出基地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场地内生态环境较差、污染较为严重,综合防洪体系缺失。(2)文化:洋码头文化在发展中正在逐渐被大众遗忘,本土文化存在断层危险(3)产业:现场地内产业负增长,园区产业多数均已停止运营。(4)功能:场地内生态环境较差、污染严重、旧工业厂房的废弃以及交通系统的瘫痪等问题使得该区域应有的市民游憩功能从未发挥过作用。(5)建筑:园区内现存建筑包含新古典主义、欧洲古典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但在保护上缺乏重视度,大部分损坏较为严重。

3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滨水工业空间更新策略

从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城市双修”就是城市空间资源的再分配与再塑造,以期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城市双修”理念主要从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与更新策略探讨,但在滨水工业空间的更新中,需要将其进行更近一步的深化,以为实际改造提供更为详细、有效的更新策略,即从生态、文化、产业、功能和建筑五个方面进行探究。(1)生态:通过海绵系统、雨水花园等生态修复手段打造健康生态圈,修复滨江空间生态防洪功能,打造完整生态网络、完善城市绿地系统。(2)文化: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文化,延续特色文化,弥补因城市过快发展造成的文化断层,完善城市文化线索,传承历史文脉。(3)产业:打造创新创意产业园区,结合智慧互联网与工业遗产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增添产业活力。(4)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打造创意滨江区,为居民提供完善沿江休憩园,打造智慧滨江风光带。(5)建筑:对建筑进行功能+文化的评价分类,运用保留、置换更新和改造等方式,构建完整建筑体系,延续特色建筑风格,激发老建筑的新生命。滨水工业空间改造以有机更新为设计原则,积极应对场地中出现的生态问题,运用以上五个方面的更新策略,从总体上把控滨水工业空间的设计,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智慧滨江核。

4荆州市沙市区洋码头工业遗产更新策略实探

洋码头整体规划为“两轴两带三心,五廊四区”。两轴:工业之路文化轴、中央景观轴;两带:洋码头滨江活力带、长江大堤文化景观绿道;三心:商埠文化体验中心、滨江活力休闲中心、文化创意展示中心;五廊:沿大慈街、交通街、临江二路、方展街、柳林路形成五条垂江廊道;四区:洋码头文化旅游区、活力28艺术公园、1876文化创意区和滨水运动休闲区;基地根据功能与业态划分为:洋码头文化旅游区、活力28艺术公园、1876文化创意区。在园区打造中始终围绕生态、文化、产业、功能和建筑五大方面来进行深入设计。4.1生态修复本基地的生态修复以海绵城市设计手法进行修复,在场地中运用雨水湿地、屋顶花园等方式,提高雨水资源转化率;结合荆江大堤生态绿廊建设,把握荆江风情带景观核心资源;增加抛石驳岸、草坪驳岸等方法,建设长江生态堤防。

4.1.1径流管理

根据现场特征,构建一个微缩的海绵城市体系,将场地氛围四大分区处理模式,融合了屋顶、广场等不同下垫面雨水收集技术,以及雨水花园、浅草沟等11种海绵技术,满足雨水“下渗、滞蓄、净化、回用”等设计目标,在重点区域加强设施布置与径流组织管理,减轻市政排水压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全区径流管理。

4.1.2生态防洪建设

依据《荆州市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对现场竖向进项梳理评估,并制定防洪建设措施。对现有垂直驳岸进行优化、增加抛石驳岸与草坪驳岸,在垂直驳岸增加亲水栈道并进行加固,抛石式、草坪式驳岸增加场地绿化率,提高亲水性,完善驳岸空间,建设生态防洪体系。

4.1.3景观修复

根据场地现状与片区划分,共分为入口广场、大慈街景、泛博物馆群等8个片区进行景观打造。结合不同场地的景观需求,以原街区风格为基准,搭配创意雕塑,梳理园区植物,利用遗留景观资源打造特色开放、趣味、生态的活动空间,多景观点串联,设计集游乐、休憩与观赏为一体的滨江景观。在泛博物馆群设置屋顶花园,提高园区景观覆盖率,给人们带来更好的景观体验。

4.2文化传承

通过梳理沙市工业文化脉络,将其分为沙市底蕴———码头发展、沙市之基———通商开埠、沙市之星———工业勃兴、现代之星———文化创意四部分,以泛博物馆群为载体,将其以时间为轴线串联在园区之中。在不同的文化段时期展现沙市特色的文化风采,让优秀的文化继续渗入沙市发展之中。

4.3产业升级

洋码头近年来产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对区域内的产业升级综合周边核心产业及关联产业进行选择,以荆楚商埠主题文化为内涵,以旅游观光商业休闲消费服务产业为突口,以荆州本土支柱产业为依托的创意设计产业为亮点,以公共文体休闲产业为后盾,形成可持续成长的关联创意产业体系,实现又好又快的落地式产业提档升级。围绕项目历化和遗产特色,重点发展时尚消费、博览展示、创意设计三大产业门类,并辅以滨江休闲旅游、文化艺术和文化演艺三产业共同发展,促进码头文化延载和经济提升。文创园的产业运营以以下6个方面为原则,不仅要促成产业,更要产业稳健发展。①专———专题化开发,打造原真性、可体验的文化生活情境,为沙市提供丰富多彩、可消费的文化产品/服务。②活———以活化“沙市开埠文化”为价值引导馆群文化产业发展。③融———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娱乐、商业等产业门类融合发展。④聚———以平台思维推动产业开发。⑤联———锻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开发能力。⑥拓———多方拓展馆群资金来源。

4.4功能开发

结合场地现状,恢复滨江活动功能,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完善沿江休闲休憩园。首先打造园区内慢行系统,结合滨江生态带以及开敞空间,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与园区舒适感。公共活动游线系统基于步行系统,结合功能业态与电瓶车系统,通过流线来强化功能布局,根据不同的功能业态及风貌打造4条游线:历史风情游、工业文化游、创意文化游和运动休闲游,为居民带来真正服务于居民的智慧滨江风情带。

4.5建筑改造

园区内建筑改造不同于的简单保留或者一拆了之的做法,而是遵循建筑空间特色化的原则,通过构建地标建筑载体塑造出鲜明的城市格局,并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洋码头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以保护为主,保护历史特征,延续历史元素,重点建筑以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为主,重点保护大慈街、天主教堂、打包厂等建筑;活力28工业文化风貌区建筑以改造为主,保留原始工业风,利用遗留景观资源打造特色的开放、趣味、生态的活动空间;1876创意文化风貌区建筑以现代文创为主,采用工业风的设计手法,还原大市场历史风貌,建设活泼、个性、创意的文创园区。

5结语

滨水工业空间的更新是时代的要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挖掘各自的特色资源是城市有机发展更新的重点任务之一。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从生态、文化、产业、功能和建筑角度出发,综合多方面实际诉求,将工业遗产维护、空间利用、居民需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通过规划手段,调整土地空间结构、实现土地集约有机利用,提高滨水工业空间的更新效率,真正实现场地的活力再生。

参考文献

[1]奚婷霞.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滨水工业空间生态修复与更新———以襄阳市樊城区江滩公园二期规划设计为例[J].智能规划.,2018:94-95.

[2]杨帆,钟卓乾,曾天.“锌锌”向荣城市双修视角下后工业景观公园设计——以第七届艾景奖银奖作品长沙梓厂工业遗产公园改造设计为例[J].住区研究,2018:096-160.

[3]朱茜,于乐,曾天.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城市旧工业厂区更新策略——以四川省成都市“东郊记忆”为例[J].城市规划与发展论文集,2018.

作者:张晓晶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