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化工厂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以四平市联合化工厂工业遗产为对象,分析了其场地情况,提出将其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构想,并探讨了设计理念、改造原则和具体设计方法,以期为四平市工业遗产改造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四平市;工业遗产;联合化工厂;改造设计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和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其内容包括车间、库房、作坊、码头、车站轨道、办公用房以及工具器具、机械设备等,是地区工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地区人们重要的生活记忆。四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遗留有大量的工业遗产资源,其中联合化工厂在社会文化、历史、审美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其改造不仅有利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也对保有地区历史记忆、树立城市旅游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场地概况
四平市联合化工厂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北二经街,始建于1958年,原为东北石油八厂。其厂区的占地面积达120平方米,毗邻铁东商圈,周边银行、商场、餐饮等服务完备,人口流动量大,交通便捷,区位地理条件优越。将其改造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能够在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的同时,提升城市魅力,带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
二、改造构想
目前,工业遗产改造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的案例众多,如北京798,沈阳1905等,其共通点是选取具有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的旧厂区进行创意改造,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结合,为城市带来极高的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借助此模式,本项目以四平市联合化工厂为对象,拟将其打造成集餐饮、娱乐、文创以及旅游为一体综合园区,以期焕发工业遗产新的活力。
三、改造原则
1.尊重文脉原则。四平市联合化工厂是四平工业历史的见证,体现在其建筑上独特的工业美学特点,能够唤起人们对那段逝去的工业历史的追忆。因此,在进行工业遗产改造时,要植根历史文脉,保持建筑物原有风貌,切忌大增大改,失去原有的历史特征。2.重塑功能原则。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原因,城市中大部分工业遗产已失去其原有的使用功能,但是其中的厂房、仓库等建筑仍然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工业遗产改造的目的就是赋予其新的功能,对其功能进行重新构建,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具备服务城市经济、文化的作用。3.生态性原则。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核心内容在于其环保价值,是对大拆大改的城市建设的一种反驳。因此,在进行四平市联合化工厂工业遗产改造的时候,应该注重其改造过程中的生态性。
四、设计理念
四平市工业萌芽于铁路附属产业,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企业利用原有厂房进行生产,而新建厂房为了运输便利,也选择在铁路附近进行修建,因此形成了四平城区工业遗产沿铁路线分布的特征。[1]因此,四平市联合化工厂厂区内拥有了10公里的自备铁路专线,与四平市铁路线相连接,是四平联合化工厂乃至四平市重要的工业特征和历史载体,让人一望就不禁回忆起当初工业发展的盛况,因而,本案以“铁路”为主题,充分利用这些大小的铁路,建设以一座以城市工业旅游、商业娱乐、工业遗产保护为方向的复合性的综合产业园。五、改造方法1.静态利用。铁路作为该园区的主要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因此对铁路采用一种静态利用的方式,即将其作为一种静态的展示品来利用,并将其规划为工业主题纪念广场,让人们在其中静静地体味工业城市逝去的历史。2.修旧如旧。而对厂区内保存完好的厂房,则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在不破坏苏联式定型化厂房结构和外观的同时,在规划上主要以工业遗产博物馆为中心的展示区为主。3.修旧如新。与此同时,在园区内还存在一些弃用已久、年久失修的厂房和仓库,对这些保存情况不好的,如果其结构不安全,则进行拆除处理。而对那些结构仍然安全,具有再利用价值的工业遗产建筑,则在保持原有建筑外观风貌的同时,对其进行相对应的修复或改建,经过界面的装饰处理,如涂鸦、材质替换等,赋予其现代美学价值。在规划上,则以人流量较大的服务区为主,如主题咖啡厅,主题酒吧、书吧、工艺品店、汽车生活体验馆等。4.功能重构。四平市联合化工厂还保留了大量的废弃、淘汰的工业设备,如槽车、生产线等,将其使用功能进行重构,用来打造以铁路为主题的特色雕塑小品,能够起到装点的作用,使得工业风格更加突出。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改建公园过程中就利用其原有的金属冷却塔打造出了一绝的景观,深受人们喜爱。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具有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经济、生态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对四平联合化工厂的改造与利用,将其打造成一个以“铁路”为主题的,集餐饮服务、创意产业、工业展示、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创意工业园区,能够保护四平城市文脉,展示工业城市的独特魅力,在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世明.四平城区工业遗产历史、现状与特征[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5):187+224.
作者:程瑞强 李世明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