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工业题材广播剧创作突围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以吉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广播连续剧《大国工匠》为例,从时代内涵、人物形象、声音美学等方面分析工业题材广播剧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强调广播剧要以声音载体进行立体塑造,以平民视角表达家国情怀,以特色声音呈现艺术美感。
【关键词】工业题材;广播连续剧;大国工匠;声音艺术
近年来,面对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中国广播剧创作者直面生活、描绘生活,塑造了许多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形象。现实主义创作大放光彩,特别是反映精准扶贫、科技报国、反腐倡廉、先进典型等方面的题材比较多见,引领着广播剧的创作方向。就题材而言,工业题材的广播剧创作有一定的难度,广播剧创作也相对薄弱。2017年起,吉林广播电视台广播剧《大国工匠》的主创人员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创作采风。他们深入工厂车间,请教了高铁建设方面的专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丰富的专业素材中发现故事、挖掘人物、提炼主题。为反映产业发展背后的时代精神,他们截取了追赶、超越、领跑这三个横断面,全面追溯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起步的艰难、改革的阵痛以及再次崛起的辉煌。广播剧《大国工匠》给严谨、机械的工业元素和冰冷、枯燥的工业术语赋以文学色彩和情感温度,在创作上大胆突破,让工业题材有了文化底蕴。改革开放40年来,产业工人、科研人员奋战在生产一线,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伟大祖国实现高速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工业题材广播连续剧《大国工匠》聚焦高铁工业发展,描画出中国高铁工人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风貌,为凝聚中国力量、弘扬民族精神、诠释伟大时代进行了积极的艺术探索。
一、立足时代,以本土工业题材实现创作突围
现代工业的崛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不可少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的升级。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提出并宣扬工匠精神,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新时代工匠精神就是中国工业在从落后一路追赶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中国工人群体展现出的以集体利益、大局意识为重、无私奉献的家国精神。广播剧《大国工匠》以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技师李万君等一批工人劳模为原型,塑造了以孙大庆等人为代表的时代先锋人物群像,描绘了他们从普通焊接工人成长为焊接大师的过程。工业生产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如今,从无到有的中国高铁产业已经开始领跑世界。于是,紧密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程的主创人员敏锐地把握和聚焦“中国高铁”这一崭新而独特的工业题材。众所周知,“复兴号”电力动车组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高铁动车组技术的跨越,然而决定“复兴号”成败的一个重要技术难题是被称为高铁动车组“腿脚”的转向架焊接。在世界上许多专家都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李万君经过上万次的反复试验,摸索并独创出“一枪三焊”新方法,即一枪就把平焊、立焊、上坡焊全焊下来,这高超精湛的“一枪三焊”技术焊出了世界行业技术新标准,也让“复兴号”的批量生产成为现实。广播剧《大国工匠》不是依赖故事情节的稀缺猎奇取胜,它更多的是以作者的深入挖掘、正面刻画为基点,以呈现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来提升作品的高度。焊接工人工作场面单调枯燥,是以前很多广播剧创作者避之不及的,而《大国工匠》的主创人员围绕着生产创新与科学攻关,在枯燥的焊接声中描绘了一组鲜活立体、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巧妙地体现了以小搏大,成功地塑造出拥有崇高职业追求的大国工匠群像,通过讲述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传达出积极正面的社会力量。
二、以人为本,以平民视角表达家国情怀
工业题材文艺创作是展现时代文明、颂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领域,然而又因为工业题材作品具有较强技术性专业性、难以生动呈现等难点,容易让人们觉得此类作品“冷硬生远”,不够吸引人,很难产生共鸣。但《大国工匠》的主创人员认为,只要抓住人物情感的核心,以“人文视角”进行深度挖掘,不仅会为作品带来故事性、可听性,更会增添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报国之情是全剧最重要的核心和主线。《大国工匠》每一集的情节都围绕孙大庆等人攻坚克难、努力创新而展开,使得剧情浑然一体、连贯动人。为了描写好孙大庆、吴非凡等为代表的中国产业工人形象,主创人员下车间与工人们一起座谈,观摩焊接作业场景,探讨操作技术,力求做到“内行人”说内行话。在西方国家专家的面前,孙大庆等人自信无畏、勇于挑战,终于实现了技能报国的“中国梦”,带来了我国高铁工业的崛起和腾飞。这些浓浓的爱国情怀令主创人员肃然起敬、深受感染。剧中主人公的母子情、父子情等亲情故事是贯穿全剧的情感副线,作品力求通过副线线索为人们呈现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工人形象。其中的母子深情最令人动容:在作品第一集,孙母生病住院,她不希望干扰到儿子攻克技术难关,在掩饰病情的同时又抑制不住对孙大庆的关切不舍。老人在病床前轻抚儿子的脸庞,反复嘱咐儿子他最爱吃的饺子馅的调法,去世前拖着病体为孙大庆包了最后一次水饺,这些情节都让听众的情感在一点点地积聚。在孙大庆和母亲最后一次见面时,作品是这样处理的:孙母:好!那……那你……忙去吧。孙大庆:哎,妈,那我先走了啊。孙母:等会儿……你过来,再让我摸摸我儿子的脸……孙大庆:妈,您……孙母:去吧……终于,在孙大庆和工友们攻克了技术难关时,孙母安然离世。全剧的主线与副线有机地交织,演绎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小家之爱、大国之情。孙大庆们选择的奉献与奋斗,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三、生动传神,以特色声音呈现艺术美感
作为一部优秀的广播剧作品,《大国工匠》将声音艺术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实现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高度统一。曹禺先生曾经这样形容广播剧:“它能触动听者的情感最深处,让人心驰神飞,它能使世界在闭目静听中化成万千生动的面貌。”工业题材广播剧创作的纪实属性,决定了它在声音素材的使用上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真实性,这为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在语言方面,剧中人物的身份都是高级技术工人,如果使用太多焊接专业术语会让听众很难理解,可太通俗又不符合人物形象,于是编剧规避了一些不必要的术语,又以旁白解读的方式化解了这一难题。此外,剧中人物的语言也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点,既有东北特色,又能兼顾全国听众的感受,做到了生动鲜活和通俗易懂。在场景方面,剧中人物演播实现了最生活化的状态,以贴近原型的常态语速和语气朴实呈现,节奏上更强调生活化,台词不拖泥带水,让听者更有现场感。广播剧《大国工匠》的音响使用非常典型,开头一段老式火车的环境拟音,加上一句列车员“花生瓜子烤鱼片,啤酒饮料矿泉水,方便面5元带热水,师傅师傅,麻烦把脚收一下……”的现场叫卖声,简洁明了地交待了时代和场景。为了给听众带来真实专业的听觉感受,主创人员多次到中车长客车间多角度地录制了大量工业音响素材,从平焊、立焊、上坡焊等手动焊接到不同功率、不同状态下的自动焊接装备运行等声音,全部收录在剧中。《大国工匠》创作组创作了30余段音乐,其中用小提琴独奏和大提琴独奏表现出的母子情、父子情和兄弟情等,如泣如诉、婉转自如,将人物内心活动层层展开,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魏晓军:《简论广播剧声音创作的核心要素》,《现代传播》,2015年第12期。
2.万长松、孙启明:《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东北大学学报》,2019年第9期。
3.梁燕、董庆、毛薇:《现实工业题材广播剧创作的价值与表现手法》,《中国广播》,2018年第12期。
4.陈耀辉:《展现三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评广播剧<大国工匠>》,《中国艺术报》,2019年8月12日,第6版。
5.景凤鸣:《<大国工匠>:聆听工业化进程的步伐》,《光明日报》,2019年6月12日,第15版。
6.马学庆:《新时代精神图谱的成功描绘⸺评广播剧<大国工匠>》,《吉林日报》,2019年5月20日,第12版。
作者:于跃 黄云鹤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