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石油工业遗址空间功能重塑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石油工业遗址空间功能重塑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石油工业遗址空间功能重塑路径研究

【摘要】石油工业遗址彰显着整个工业活动的发展历程,是精神与物质的能赋转化,并非孤立的建筑和机械等物质形态。文章以某石油工业遗址改造案例,根据相关遗产资源结合景观和自然资源,探索在改造中借鉴石油工业遗址空间功能重塑的方法,展现坚韧石油精神的具体存在,宣扬传统石油文化的呈现方式,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气、健康、互联的城市。

【关键词】石油工业遗址;空间;功能重塑;改造

1引言

在以石油工业为主的能源型工业城市面临转型的背景下,不可再生的工业遗址财富在空间的使用功能上经历很大改变。石油产业自发掘开采以来,由于过于依赖开采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用地紧张、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将石油工业遗址空间功能结合创意与设计并保持可持续化发展,也面临着来自政府、生态、自身等多维度的挑战。

2空间功能重塑介入石油工业遗址面临的问题

2.1石油精神传承与环境保护意识较弱

目前,石油工业遗址改造的相关资源,大部分根据景观及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对于油田特色的石油精神和深层文化内涵在工业遗产的改造中挖掘深度不足。相关设计者、建设者对石油特色了解不够全面,忽略了对城市中油田工业遗产的宣传,未充分融合石油精神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在以石油为精神核心的工业遗产中找到准确的空间功能定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归纳开发策略。与此同时,轻保护、重开发给城市中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的消极作用。需要我们从宏观的生态修复、持续化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位石油工业遗址的空间功能,在降低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同时,减少开发资源的输出。

2.2当地居民对石油工业遗产地保护认可度不够

在针对油田工业遗产存在价值问题的调查中,有7%的被采访者认为不存在石油工业遗产。在调查过程中,30%的被采访者认为油田工业遗址中的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存在一定价值。但因不似古建筑般美丽,“造型丑,建筑老旧”为由,建议拆除。仅存在5%的被采访者认为石油工业遗址空间进行重新开发塑造具有实际使用价值。

2.3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随着建城区的增加而减少

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土地扩张以及石油开采污染稳定性变差,石油工业遗址的改造功能需要面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尤其是用水危机,不透水铺装的大面积应用加快了地表径流的速度。市政管道每年排入上亿立方米雨水,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净化、吸收能力和雨洪控制能力减退。常规降雨也易引发大规模的城市内涝,体现出城市中自然雨水蓄留区的匮乏。油田工业遗址如何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功能重塑需要考虑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为城市宜居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3科学改造遗址,保留城市生命信息

石油工业遗址作为工业城市现代化、近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留,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造具有地方特点、具有重要改造价值的工业遗址,对保护城市的文化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保持其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

3.1石油工业遗址空间改造有益于城市复兴

国内外案例充分证明,工业遗址保护是城市风貌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起到促进城市复兴的作用。例如,西安大华1935纺织厂拥有多座厂房,这些厂房具有高敞空间和大方明了的结构特征。开发内容包括酒店、办公区域、餐饮、商业、文化和科普馆等设施。在不改变建筑外型风格的前提下,具有重新定义空间功能作用,极具可变性。大华1935设计利用原有工业遗址的资源结合工业元素,经过合理选择和重构,一部分大型机械设备被留存以作科普博物馆展示,一部分被重新组合构建作为遗产景观或环境艺术设施向园区中参观者展示。同时,也注重对工人生活场景、劳动场面的展示,为参观者带来历史感和文化积淀的城市环境。儿童游憩设施、娱乐餐饮等新型功能被放置在旧的工业厂房中,使厂房成功转型。大华1935以其灵活性、美观性及功能性成功融入城市空间,成为活化老城区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由于大华1935处于城市中,常常能够成为独树一帜的地标性景观,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使其历史价值被赋予新的意义并得以延续。整片改造厂区将纺织机器、工业设施和其他的工业废弃物合理利用,利用纺织厂中现有纺锤、各式纺织机和使用痕迹,完整再现了当时的工业纺织流程和工具、设备,参观者能够参观体验到完整的工业过程,这些相对完整的工业遗址成为了纺织厂的历史见证。大华1935内的建筑并没有保持原封不动,而是伴随新的功能和用途,创造出更多样的价值。这些新的用途、新的活动、新的陈展方式对使用者及参观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北京首钢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辰山矿坑花园、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英国阿伯丁海事博物馆等工业遗产的改造为城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品质。同时,吸引当地居民及参观者,给老工业型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国内外工业遗产空间功能重塑的成功案例为城市带来流动人口、宣传力度、经济收益。

3.2遗址空间功能重塑能够促进城市文化自信

单霁翔先生曾说:“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内核、灵魂、实力和形象。城市文化在保存城市的记忆、明确城市定位时,也将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品质、表现一个城市的风貌、塑造一个城市的精神,还能支撑城市的发展”[1]。而石油工业文化正是城市文化的内在核心。利用石油工业遗址中建筑高敞的外形特征,可以强调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构建,体现独树一帜的城市魅力。

3.3重塑遗址有利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石油支柱产业对城市肌理的形成影响极大,也作用于城市生态。将石油工业遗址作为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进行功能重塑,在帮助当地居民找到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活、工作、居住形式的同时,通过设计规划手法的优化,启发人们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究生态修复,成为改造工业遗产体系的重要环节。石油工业遗址的开发改造能极大继承发扬石油精神,并影响城市居民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优化。

4石油工业遗址空间功能重塑路径

4.1遗址生态可持续发展功能重塑

首先,对石油工业遗址空间的功能定位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将“资源——建筑——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转化为“资源——建筑——循环利用建筑——循环再利用建材”的物质循环的闭环流动。这将是石油工业建筑维持可持续化发展的最终外在表现模式。其次,以生态环境修复作为石油工业遗址改造的出发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在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工业遗址的保护与改造应带动该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优化,做到不仅要保护老厂房本身,更要保护周边的风貌与景观,在凸显工业遗产的元素和符号的同时,体现建筑生命链条的延续性。所以,石油工业遗址的空间改造利用肩负着保护生物栖息地,带动城市生态环境优化的责任。

4.2石油工业遗址功能重塑结合城市整体规划

我国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指出,“对于规模较小的保护点可以设置专人进行管理;保护范围内的文物应当包含所有展现其文物古迹价值的所有相关因素。建设控制地带是文物保护范围与周边建设区域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消除周边地区的建设对于文物古迹造成的压力。建设控制地带可根据不同的控制要求进行等级划分……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域应纳入所在地的城乡规划”[2]。因此,石油工业遗址空间功能重塑应与城市相关规划相结合,这才是资源利用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4.3立足地方优势,活化石油工业遗址

石油工业遗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根基。在活化遗产改造过程中,要重视完整性、系统性思维,从城市特色风貌入手,让工业遗址融入现代生活,能够给城市带来新的经济收益。①选择栽植本土花木时,不同城市在营造城市景观时最主要的优势就是栽植不同的本土花木,本土花木是十分优秀的原生资源,打造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城市魅力。②地方优势除去本土花木,还包括场景记忆,以东营市为例,城市中许多区域都遗留下城市建设初期石油开采的印记。所以在石油工业遗址进行生态景观修复时,应着重这一方面的优势,例如,选用场地内废弃的石油机械建设景观构筑物。这些构筑物不仅有加工简易、就地取材的优势,相较于使用新材料设计制造的景观构筑物,更能贴近场地环境的优势,以此唤醒当地居民对石油工业遗址的场景记忆,使自然生态环境与石油精神相融合。③公共艺术、艺术处理和设计规划广泛应用于工业遗址改造,用以吸引过路者驻足。通过引入永久性活动中心和景色,或建立允许设置的临时摊贩设施,可以向当地居民及参观者交付一个意想不到的、不断发展的城市景观,并吸引人的再次来访[3]。

4.4跨学科互动助推石油工业遗址科普功能重塑

石油开发、地质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工作等科研活动能够以石油工业遗址作为实物教材,同时能够作为记录展示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教材。学校、政府、社会可签订相关合作协议,约定每年的参观教育和讲座宣传次数等。从学生教育出发,使越来越多的使用者们拥有更多参与感,与社会、学校合作这一运作模式对保护和再利用石油工业遗址和培养学生社会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

4.5推动石油工业遗址功能转换与群众互动性

《台北宣言》提出“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应鼓励当地人的参与”[4]。在我国,工业遗址的改造多数源于政府的单方面发起,广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较低[5]。石油工业遗址来自劳动人民的创造,远离民众基础的再生,将不利于石油工业遗址的成功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首先,提高石油工业遗址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性,需要对历史、人文、精神开展细致地调研求证,深入发掘石油工业遗址的价值,重新构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自信心,挖掘居民分享人文历史、参与献策献力的热情和自信。其次,成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组织,辅助石油工业遗址改造更新,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工业遗产职能定位中的调查、监督、评审、保护等各个环节。再次,开展环境教育互动,将被动的教育、科普馆展示转化为以使用者为核心的教育服务策略。

5结语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对石油工业遗址的传统定义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恰当的功能置换结合创意与设计,探索出可执行、可借鉴的石油工业遗址空间功能重塑方法是改造成功的关键。空间功能重塑的改造手法和工业遗址自身的可延续性在推动能源型石油工业城市转型的今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崔燕宇.胜利油田旧城片区工业遗产调查与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2]姜淼.城市功能重构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路径研究[D].宁夏:宁夏大学,2013.

[3]展超.油田工业遗址改造中的建筑环境再利用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7.

[4]毕经国.开放建筑视角下城市旧工业厂区空间结构优化与更新研究——以济南国棉一厂为例[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20.

[5]张芳.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工业废弃地重构城市景观的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6(1):156-159.

作者:曹盼宫 张书玉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