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地理课例的研究与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课例的研究与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地理课例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本文以新授课“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一课时为例,通过设计量表,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分析探究式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以期推动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观察;高中地理;农业生产

听评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听课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课前确立听课目标,设置观察点,课中对照观察点记录教学状况,得到评课的证据,最终提出客观的改进意见。目前,我国很多教师的听评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这种听评课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合作性,更谈不上证据性和研究性。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将此归结为“三无”的听评课,即“无合作、无证据、无研究”。针对以上的缺点,结合两年的实践,崔允漷教授提出了课堂观察的LICC模式。该模式认为课堂教学包括四个维度: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这是一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专业的听评课手段。本文结合LICC范式的课堂观察,试验新授课“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这部分内容。由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该重点为应用层次。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故授课教师设计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为探究式教学。

一、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课前会议中,授课教师介绍了本节课的探究主要是以问题驱动的,故我们设定本次课的观察主题为问题探究。我们参照LICC模式,结合前人的优秀案例,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课堂性质三个维度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记录说明(1)指向性:A为清晰,B为模糊。(2)层次性:A为识记,B为理解,C为运用,D为其他。(3)教师理答:A为对学生回答鼓励,B为对学生回答批评,C为无理答,D为重复自己习题或学生答案,E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F为追问、转问、反问,G为打断或代答,H为组织评议(即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评议学生答案的合理性)。(4)探究时间:单位精确到秒。(5)参与探究的人数及状态:人数计数得知,班级共52人;状态包括A积极,B一般,C消极。(6)回答行为:A为教师点名,B为学生主动,C为学生插话,D为其他。(7)回答形式:A为无应答,B为集体回答,C为个人回答,D为小组代表回答。(8)回答正确率:可根据学生所给答案的正确性给分。(9)探究资源:A为课本资源,B为课本+少量课外教学资源,C为课本+大量课外教学资源,D为完全非课本。另外本节课有合作探究的内容,故课前授课教师对班级做了分组,班级共52人,四人为一组,共分为13组,每组推荐小组长一名,主持小组讨论事宜,维护小组讨论纪律,总结小组讨论结果。

二、观察结果的记录、分析与评价

依据授课教师的上课情况,我们记录得出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观察结果与部分课堂实录,我们得出以下分析:

1.从探究问题的观察结果来看,三个探究问题指向都比较清晰,学生在阅读完教师所给的材料和问题后,都知道应该回答什么,说明课堂提问有效。

2.从探究问题的层次来看,三个探究问题的层次性都为应用。这是因为本节课的知识主要为应用,应用型的问题契合了教学标准。虽然都为应用类问题,但问题难度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后的反应和处理。该阶段理答方式包括代答、组织评议和追问、反问,分别占25%、37.5%和37.5%。对于错误的或有欠缺的回答,教师及时的进行了追问或反问,这实际上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教师的这些行为都会纠正学生的认知,加深理解的深刻性。本次教学中授课教师没有打断学生的回答,有代答行为,这主要因为教师代答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太难,故教师才代学生回答。最后是组织评议,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询问班集体该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当得到全班的肯定时,这对该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若该生回答错误时,其他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发现自己的不足,感受到他人的智慧。

4.探究时间是指教师提出探究任务与学生回答之间所用的时间。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查看学生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这可以及时掌握课堂教学进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使学生思考问题更深入全面。学生探究问题时间的长短主要与探究问题的难度有关。学生完成探究一的时间最短,这是因为探究一主要为阅读材料找出寿光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的区位优势,探究较为容易。而探究二中共6题,学生的耗时最多,特别是让学生们说出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农作物的熟制、糖料作物是什么,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学生耗时较多。另外让学生分析珠三角“基塘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时,学生耗时也较多,且无人主动回答,这可能因为关于“基塘农业”的知识学生接触的较少,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故很难做出有效的回答。

5.观察结果表明参加三个探究活动探究人数占本班的比例约为85%、77%、92%,说明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班上大多数都在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的表现上,探究三中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表现最为活跃,让学生扮演“农业局长”布局农业类型,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探究一的气氛其次,这主要因为该探究比较简单,而且是首次对学过知识的应用,故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而对于探究二的状态最差,这主要与题目的难度有关,学生们对探究问题的兴趣是有的,但学生的地理基础不够扎实,无法有效地调动过往的知识。表现为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回答或区位因素具体表现应该怎么回答,故表现出了一种平淡的探究状态,另外由于教师在该题中给予学生的探究问题时间最多,探究中后期有的学生就放弃了,出现了闲聊、发呆的情况。

6.从回答行为来看,学生主动回答的积极性较高,占总回答数的62.5%,说明学生们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其余的问题学生们较难回答,所以回答积极性不高。这提醒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勇于尝试、大胆尝试,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这样才能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因材施教,及时补缺补差。

7.从回答的形式来看,探究二的第5小题为无应答,其余多为小组代表回答,特别是探究二和探究三。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符合当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在教师点名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前面和中间座位的学生,而忽视后面同学,这种方式没有平等地关注全班学生,是不可取的。

8.从回答正确率来看,学生回答主要受探究问题的指向性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两个因素的影响。如前所述,本节课探究问题都指向明确,学生没有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说明教师的提问比较清晰。而问题的难度主要针对学生的平均成绩而言。如果问题难度超越学生的平均理解水平,说明该问题偏难,反之则易。就从学生回答的正确率而言,学生对于较简单的题目,回答都是正确的。而对于偏难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会有遗漏甚至无法回答,但授课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追问或反问,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

9.就探究资源来看,除了探究一为课本资源外,其余两个探究都是课外资源,这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课堂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对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反思

1.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上课并非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对知识点各个击破。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如果思考时间过短,学生就不能充分思考问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受限,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总结和应用,也很难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就成为一种形式。另外,高中生学业繁重,课程多、在校上课时间长,这些会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疲劳,故作为教师,一定要体谅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最后,问题的难易有差别,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问题难易合理制定探究时间,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回答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有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有时这个过程还不怎么顺利,导致对新知识的掌握不尽教师意,我们应理性看待这种现象。面对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错误、遗漏,切不可急于打断学生的回答,找他人或自己代答,甚至批评学生。此时,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善于倾听,辩证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高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误区在哪里。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另外,对于开放性的问题,我们不追求和标准答案一致,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我们就应该肯定和鼓励,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们畅所欲言。

3.探究尽量选用课外新颖的资料

由于教材篇幅有限,且本套教材使用已达14年之久,故教材所给案例较少,时效性差。运用新颖的资源,让学生们及时地了解地球面临的问题,这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述

由于这是高一的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不长,语言表述能力也比较差,往往在地理术语的使用、语言的组织能力方面和回答问题的条理性方面较差,故教师应该及时纠正,防微杜渐,避免这种不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尽量使得学生回答地理问题用词专业化,条理化和简练流畅。

作者:陈礼 余红宇 单位:江苏省黄桥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