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教学全程设计视角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只有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全程设计,需从各个视角来审视教学设计的所有环节,使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全面。高中地理教学全程设计的视角,应包括素材搜集的教育视角、情景设置的社会视角、课堂预设的生态学视角、目标引导的心理学视角和教学评价的哲学视角等。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全程设计;视角
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包含教学素材的准备、教学目标的考量、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预设、教学反思与评价等方面,这种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设计,简称“教学全程设计”。教学全程设计,需从各个视角来审视教学设计的所有环节,使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全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中地理教学全程设计的视角:
一、素材搜集的教育视角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备课的物质条件。教育目的的发展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教育的时代性等教育学特点,促使教学资源(或课程资源)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我们在搜集教学素材时,要考虑素材来源的多样性,不仅要充分利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国家级的纲领性文件,地方选用的各出版社的教材,还要充分运用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网络、电视、杂志、报纸等各种媒介信息,以及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和现象、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等。凡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资源都应在备选之列。例如,用《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来说明气候对美食和食材的影响;剪辑中央电视台《中国地名大会》的片段,来凸显我国行政地名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利用《美丽中国》的片段,来展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区域差异。
二、情景设置的社会视角
教学情景是搭连学生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情景设置的多角度、生活化和艺术性等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和教学效果的升华。学生是生活在真实社会中的人,当今信息时代,中学生的已知世界已经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情景设计时,要视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场所等选择相应的视角,沟通学生的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下面略举几个视角加以说明。生存视角。如“自然灾害”教学,可设置“假如你所处的地点发生了地震”的情景;“辨别地理方向”教学,可设置“假如你在莽莽森林、险峻深山、茫茫沙漠等荒郊野外迷路了”的情景;等等。此类情景扣人心弦,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探究欲望。生活视角。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例如,“藏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可作为“气候分布”的教学情景;“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餐桌上的饮食差异”可作为“不同农产品的世界分布”的教学情景;“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风格”常作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教学情景。此类情景十分贴近学生观察世界的视角,易被学生接受。生产视角。可用“假如你要开一家工厂,会考虑哪些因素”作为“工业生产活动”的教学情景;“假如你是农民,你会如何更好地利用某块土地”作为“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学情景。此类情景相对抽象,主要起到激发学生憧憬未来的作用。管理视角。如“江苏省无锡市领导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太湖”可以作为“水污染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情景;用“现在让你当规划局长”作为“城市规划”的教学情景。这类情景可以满足不少学生心理上的领导欲和好奇欲,学生往往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文化视角。如常用“服饰文化———为什么西欧人一年四季穿西装,显得很有绅士风度”做“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教学情景;用“宗教文化———不同宗教影响区的建筑图片”作为“地域文化对聚落的影响”的教学情景;用“摄影文化———具有和谐美的摄影照片”作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教学情景。此类教学情景能够引导学生对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科研视角。如用“科学家对北极冰川的研究成果”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情景;用“为什么北极黄河站的建站时间是7月28日”作为“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情景;等等。这类情景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险精神。幻想视角。如用“超人穿过地心,到达地球的另一侧能看到什么景观”作为“世界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的教学情景;用“假如你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向太空,会看到怎样的景观变化”作为“大气垂直分层”的教学情景;等等。这类情景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总之,教学情景设置应该经常变换社会视角,做到与时俱进,以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思维角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三、课堂预设的生态学视角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主导因子原理”“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原理”“限制因子和耐性定律原理”等,课堂教学系统与生态系统有许多类似之处。教学效果是通过动态生成达到的,而有效生成需要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完成。课堂教学预设要考虑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不仅要预设正常的教学流程,也要预设可能的突发事件;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预设,还要关注师生活动、语言表达、承转过渡、气氛调节等环节。这里仅就其中的“整体性原理”和“主导因子原理”在课堂预设中的运用加以简要说明。“整体性原理”也叫“联系性原理”,指生态系统各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与课堂教学系统很相似。课堂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事件等多个因子或因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在进行课堂预设时,要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统筹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这些因子进行很好的整合,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最优化。“主导因子原理”是指在组成系统的各因子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影响整堂课的主导因子,有不同时段和情景下各因子的变化。因此,课堂教学预设要根据课堂生成的可能性,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子的动态变化,同时又不偏离主导因子的决定性作用。如在开展“地质灾害”教学时,恰巧一位学生的书“哗啦”散落到地上,教师及时发问,让学生联系教学内容,处理突发事件:“这像滑坡、泥石流还是崩塌?”学生迅速联系刚学的三种地质灾害的特征,并与“书的散落”相联系,做出正确判断:“书的突然散落更像崩塌。”这样处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教师可以把这一巧妙而又典型的案例预设在大脑中,作为“地质灾害”教学时的备用处理方案。预设是为了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教师只有在进行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在实际课堂生成时宏观驾驭课堂和微观调控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系统”更具生机与活力,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主导性和有效性。
四、目标引导的心理学视角
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表述为三个维度。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基本目标和载体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本质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终极目标。教学活动要求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教师可将三维目标整合为这样的表述:“通过……的过程与方法,掌握或学习……的知识,提高……的能力,进行……的观念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与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所包含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相一致。地理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符合心理学特点。例如,“通过阅读天体的图片和天体系统示意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宇宙具有物质性、运动性等特点,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该目标设计就遵循了心理学“表象→想象→思维”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天体图片和天体系统示意图”这些表象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抽象和概括,认识到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即“物质性、运动性”,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上升到理性阶段。再如,通过“中国北方自然带分布”“非洲自然带分布”“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等实例,归纳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该目标就运用了心理学中思维过程的智力操作手段“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首先要综合分析每一幅自然带分布图中各自然带的关系,然后比较三幅图所体现规律的差异并进行分类,再抽象概括出地域分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水热状况及其组合的差异。
五、教学评价的哲学视角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某时段的教学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查和价值判断。评价的视角是否科学有效,最终决定了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和监控功能是否达成。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对教学评价维度的要求可能更高。地理课程的学习评价力求改变过去的“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等相关状况,追求“评价目标的多维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手段的科学化,注重过程性评价,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等评价导向。从这些评价取向中,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原理、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等哲学原理。地理教学评价所考虑的哲学视角与其他学科一样,评价维度和视角越多,就越不会偏离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培养什么人”的核心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庞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3(66).
作者:薛美云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