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依据素质教育的结果来看,研学旅行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在地理课堂中研学旅行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将简要介绍研学旅行的实施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地理;研学旅行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研学旅行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在现实中去观察体验。地理课是描绘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的学科,研学旅行对学生学习地理很有帮助。学校不仅要利用书本去教导学生,更要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用实际经历去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
一、研学旅行简介
中学地理中的研学旅行,是由学校自身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地区内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展开的,在此基础上组织集体旅行、食宿等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感受校外不同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见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增加学生在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公德的参与感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提升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感。中学研学旅行课程是课堂化教育的实践,在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很多学习机会,也许是常见的自然环境,比如大漠、草地、冰川等,能够使他们和书本中看到的自然环境比较验证,发现书本中所没有描绘的特点,感受真实的环境。研学旅行虽然近年来才广泛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它不是新鲜的事物。我国研学旅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在战火纷飞中带领学生游览列国,传道授业,弟子们跟随他遍访都邑,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最终成就了一大批人才。李时珍为探究书本上的药方是否正确,他从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到湖南、湖北以及安徽等地收集我们所需的药物标本和所需处方,走到哪都有师傅所崇拜,他拜不同职业工作者为师,如渔人、农民等,并对不同时代的与医药相关的书籍或者是考古证明等进行参考研究,书上有着千万字,阐述着许多疑难问题,历经多少个寒暑,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徐霞客历经26年,遍访名山大川,考察多地的风土人情,写出了《徐霞客游记》。当今社会倡导素质教育,研学旅行更加重要,学生应该走出学校,去探索自然,感受不同的人文风光[1]。
二、地理课程与研学旅行
地理学科是记录地表自然环境差异及人地协调关系的学科,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复杂关系,旅行中看到的优美风景、名胜古迹都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统一。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河流的走向,山峰的形成都蕴含着地理知识。研学旅行可以将地理落实于生活中,在实践中发现真知,才能学得更好。接下来从两个方面分析研学旅行在学习地理课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研学旅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中学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对课本文字表面的学习。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往往存在许多理解不足和缺乏真实体验的问题。虽然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应的图片或视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通过这些途径构建的情景与现实仍有区别。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亲自观察自然风光,亲自体验人文环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比如,在讲解初中地理山脉图时,可以带领学生去不同的山观察山脉走向,了解形成不同山脉的原因[2]。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山脉图这一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熟练运用。
(二)研学旅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导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指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我们所形成的地理思维是我们根据思维的共同特点,去逐步认识地理事物,并把握地理事物的内在要求,揭示其内部所需,达到对地理事物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思维过程,是认识的一种高级阶段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训练。地理思维分为地理形象思维、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辩证思维。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地理知识和问题,沿途会看到不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学生会思考其形成的原因,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比如,东北地域的学生生活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很难理解南方湿润温热的气候,可以带领学生去广州旅行,通过测量空气中的湿度,外界的温度,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北方有什么不同,并加以思考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3]。
三、研学旅行开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分析
对中学生的研究项目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通过组织的中学生研学旅行项目活动,在丰富学生认识、强化学生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并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等的综合能力,在这一项目活动中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而教师对学生的整个活动进行指导。实际上学校组织的中学生研学旅行项目本质上属于研究性学习,但在研究过程中更侧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其研究功能和目标相对不明显,因此这一项目研究活动体现的是学习的过程而并非研究的结果。对这一项目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对研学旅行路线下的相关内容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以及在研学旅行实践中发现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而通过各种渠道如实地考察、查找文献资料、讨论等对问题进行解决,并在最后将得出的结果展示和交流。但总体而言,中学生研学旅行项目研究存在以下优缺点。第一,中学生研学旅行项目研究加强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应用其他学科知识相对较多,并且丰富了课程的内容。第二,项目研究能够帮助中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同时在实践中能够发现并应用新知识,对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第三,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实践生活有一定的体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发现更多的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或者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的问题,对培养并强化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四,通过项目研究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对培养学生全方面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五,一般研学旅行项目研究中参与的学生和教师人数相对较多,并且外出时间较长。一方面加大了学校组织管理的难度,同时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安全事件,不仅难以达到项目研究的目的,同时对项目研究的安全性无法有效保障。第六,项目研究活动难以达到理性效果。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目前学校展开研学旅行的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参与到这一项目研究中的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相应也在增加。但实际上在项目研究活动中仍存在相应的问题,导致整体效果和水平不理想。一方面在研学旅行这一项目研究活动中只旅行不学习的现象较多,主要是因为部分研学旅行活动整体设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并且较为简单,缺乏深入化,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兴趣不高,对旅行较为积极。与之相反,部分研学旅行项目研究活动只学习不旅行的情况同样存在,主要是因为部分学校过分担心出现只旅不学的情况导致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实践生活,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不利于拓展学生的认识,难以促使学生发现实践中的知识,进而对知识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四、结束语
研学旅行这一课程教学方式与传统课程的学习方式相比,这一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并且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是国家和学校高度重视的必修课程。在这一教学方式中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体验教学,同时能够结合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通过这一教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通过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推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万燕.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2]李兴防.研学旅行的特点及实施准备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7):7-8.
[3]张雪,张清.研学旅行中有效实施地理学习的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8):60-62.
作者:张小校 单位:广州市从化区流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