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课设计探析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课设计探析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课设计探析3篇

第一篇: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析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科特征与教育价值的综合体现。随着近年来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已引起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关注。基于此,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育内涵,参照课堂教学实例,探讨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关注问题

依照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基于地理教育视角为出发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都是当前地理教学聚焦的热点。

一、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多样性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地理教学活动要凸显学科特色,以多样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学习《典型地貌及特点——流水地貌》时,设计有趣的课堂地理实验,让学生利用简单的书本、沙子等材料现场制作沙丘,观察河流沿线的地貌变化与流水速度的关系;再如针对“建设三峡大坝的利与弊”展开课堂辩论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观点,形成辩论思维[1]。另外,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竭力打造生本课堂,给他们创造更多自主思考与深刻认知的机会。例如学习《人口迁移》时,从“人口迁移是一把双刃剑”着手调动热烈的讨论,由此引出人口迁移的本质与特征,梳理人和地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人口迁移能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有的学生提出“人口迁移可能增大土地的承载压力”,每个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在交流与对话中深化知识理解。

二、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生活性

有效的地理教学活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只有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为生活发展服务,才能促进学生深化理解,体验学习地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生活性,启发学生强烈的文明意识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例如学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时,除了依照教材中的知识点介绍各种自然资源及其作用、存储情况以外,还要立足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客观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生活中常用的家具、砧板、筷子、纸张等,这些都是由木头制作而成,这也是自然资源带给人类生活的便利;再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石油资源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些资源不可再生,由此也就引出“节约资源”的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如何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三、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深入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浅显层面,而是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把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透过每一个细节去对比和分析地理问题,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在掌握地理知识、强化地理思维的基础上,提升区域地理认知能力。因此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的深入性。例如研究“植被恢复”相关知识点,先从介绍“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等相关概念着手,在此基础上深入教学,选取某个区域的植被恢复实例展开研究,探讨植被发展的过程。例如某地以灌木和草原为原生植被,但是由于多年来大力开发农业,增加了灌溉用水量,结果造成当地的河流断流,尤其下游生态破坏严重,草本植物大量减少,灌木面临灭绝,为了应对荒漠化现象,采取积极的恢复生态措施。解决问题时,由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点叙述该地植被的演替过程,针对植被破坏前后的情况建立两个地理发展模型,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停留于浅显层面,而是以区域植被变化为实例,逐步启发学生构建区域动态模型,锻炼他们从不同要素、不同时段为切入点,锻炼空间分析能力,提升区域认知素养[2]。

四、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关注教学实践性

新课标与新高考的全面执行,地理教学侧重点逐步从基础知识学习过渡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实践能力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组织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多参加社会调查、户外考察等实践活动,锻炼地理思维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例如学习《旅游资源评价》时,选取当地旅游景点调查“景点对游客及当地居民的影响”,指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问卷、走访景点考察、访问景区内的游客及居民,得出调查结果,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实践能力。总之,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要从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与地理能力等多个方面为切入点。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现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在地理课堂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思维感悟与情感体验,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飞飞.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2):8.

[2]佐合热·艾山.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魅力中国,2019,(27):90.

作者:侯彩敏 单位:双鸭山市第三十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探析

摘要: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不仅符合新高考发展需求,更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推动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实践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要“活化教材”,注重“问题研究”,丰富“实践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主设计、自主观察与自主探索中完成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具体培养原则与教学方法,本文将做详细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着重关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尤其注重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要求组织丰富精彩的地理实践活动,包括模拟实验、动手实践、社会调查等等,将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结合,启发学生在“学”与“思”中获得经验与感悟,提升地理实践力,促进终身发展。

1.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原则

1.1可行性原则

从近年来高考文综试卷的命题趋势来看,实践题的比重逐渐增加,所以高中地理教材也作出一些调整,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鼓励学生在地理课堂以外积极探索实践,结合他们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1],立足本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遵循可行性原则因材施教地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

1.2体验性原则

核心素养教育强调生本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期望他们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感受,遵循体验性原则,凸显地理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1.3实用性原则

高中地理开展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启发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尝试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以及形成的地理思维去阐述生活现象,体现实用性原则,实现知识迁移。

2.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2.1优化模拟实验,探寻地理规律

高中地理有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如自然地理的运动规律、大尺度的时间与空间变换等等,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自然规律、理解形成原理?笔者认为要启发他们主动探究、主动思考,通过模拟实验动态呈现地理现象,从中探寻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这也正是地理核心素养教育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期望所在。例如学习《水循环和洋流》时,为了总结“洋流的运动规律”,在课堂开展有趣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洋流运动的动力来源,总结洋流运动的分布规律。实验中选取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将少量的紫菜放到装满水的盆子里,观察紫菜在水面和水中的漂浮状态,此时再开启吹风机,朝着一个方向吹风,继续观察紫菜的运动变化。趣味的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察紫菜的运动方向和水流的运动方向,推断“风”是影响洋流运动的主因之一。继续观察,水流遇到盆壁的现象变化、表面的水被风吹走后紫菜的运动变化等等,最后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补偿流”的成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实现洋流运动的知识内化。

2.2锻炼动手操作,调动地理思维

想要学好地理知识,关键在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所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例如学习“地形剖面图”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在等高线的不同高程位置做好标记,再用线条将这些标记连接起来,地形特征的变化也就一目了然;通过看图观察再加上自己动手操作,稍作调整就能在平面图或立体图上总结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平原、缓坡、沟壑等等。再如学习“冷锋暖锋”、“三圈环流”、“褶皱山模型”等知识点,都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教具,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既能参与“地理形成过程”,也能活跃地理思维,总结地理原理的形成以及总结地理规律,体现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与创新能力。

2.3组织实地考察,拓展地理视野

地理实践活动实际是学生不断探索、丰富体验的过程,我们要将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立足不同的地理知识,组织丰富的实地考察活动,从封闭式教学转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地理视野,调动地理兴趣,最终提升地理实践力。例如学完《城市空间结构》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拟定详细的调查问卷与访问提纲,合理安排活动方案。在实地考察活动中,了解当地的城市化发展现状、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城市的环境水平与环境污染状况,提出问题成因与解决对策,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合理建议。通过实地考察,学生拥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体验人文地理,与此同时也锻炼了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总之,通过优化模拟实验、锻炼动手操作及组织实地考察等多样活动,既能调动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也能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实践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立足学科特色、探寻学科本质,广泛挖掘实践资源,打造生动、趣味、实用的高中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石挺.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提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J].考试周刊,2019,(80):124-125.

[2]金跃峰.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实践力落实策略探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9):29.

作者:侯彩敏 单位:双鸭山市第三十一中学

第三篇:地理核心素养下常态课设计与反思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更高的教学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理学科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笔者通过具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对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解读和应用。依据地理核心素养理念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引领课堂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凝练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是通过学科学习,学生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主要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如下图:地理核心素养,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可教、可学、可测。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设计和培养。近年来,学选考和各类阶段性评价,都密切关注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让广大师生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广度与深度,促进教、学、考一体衔接,形成合力;如何更加注重立德树人、更加关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值得每一个一线教师去积极思考、探索。下面以一节常态课、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加以说明。

一、基于媒体和教学资源的文本研读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环境》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学生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基础,既回答了大气的能量来源及传递过程,又为理解大气运动原理打下基础,同时也是气象要素的重要影响因子。而且,本节知识也是地理学科中最核心的主干知识之一。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本部分的知识关系图如下:

二、基于学情和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即确定“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并且要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再设计,从而确保让学生学有所得。如前文所述,“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在地理课程中十分重要。那么,选好(增、删、改)教学资源,用好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程序,即优化教学设计,才能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多次磨课,教学设计列表如下:(所属章节: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

三、基于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反思

(一)整合了三维目标的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明确了学生学习后应达成的基本素养,也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1.人地协调观角度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之一是人地关系。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大气圈。一方面,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圈层。人们充分利用大气各个圈层的理化特征进行生产、生活。大气各个圈层的理化特征制约着生态平衡。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给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深刻的、不可挽回的影响。如“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臭氧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强;电离层受扰导致通讯受损等。另一方面,人类把握自然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往往可以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如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极好地改善了热量、水分等条件;果树下铺设的鹅卵石保水、保土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作物的品质等。2.综合思维角度首先是要素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发生和发展。大气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要素之一,与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物质组成影响着其热力状况,热力状况影响动力状况,进而影响大气水分状况。大气的水热状况是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也会作为影响因子影响包括水热状况在内的其它气象要素。其次是时空的综合。地理环境是时空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地理环境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地球大气成分是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形成的。在垂直方向上,大气成分和密度有很大的分化;在水平方向上,南北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臭氧稀薄区。大气的水热状况,在时间尺度上有气候变化、年变化和日变化;在空间尺度上有水平方向随纬度变化和垂直方向随海拔高度变化。许多地理现象如果脱离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就显得虚无缥缈、毫无意义。如“霜冻”多出现在北方深秋至次年早春晴朗的夜晚。此外,还有方法的综合。如图与文结合、动与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感性与理性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等,3.区域认知角度空间感和区域观是一种关键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纷繁芜杂,将其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功能划分不同区域加以认知,这是区域认知的基本方法。“对区域本身的认识”和“用区域的方式认识”是“区域认知”两个方面的涵义。如拉萨、乌鲁木齐和杭州三个省会城市,首先在中国政区图找到它们及其所属省的地理位置,然后查实它们所在的地形区(分属第一、二、三级阶梯),进而从整体性的角度认识它们在气候、水文、生物、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异同,并从差异性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拉萨—高寒—光强热弱、乌鲁木齐—干旱—温差大、杭州—暖湿—经济发达)。4.地理实践力角度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重要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它包含地理实践活动的技能和方法和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意志品质。前者如利用“天气后报”、“天气预报”等小程序和APP收集,或者利用校气象站观测一手气象资料。后者如利用所学地理原理,在地理实践中检验:塑料大棚和铺设鹅卵石的作用。

(二)凸显地理核心素养的改进方案

1.课程结构完整、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手段丰富、四大核心素养都有所凸显,但教学可能会陷入“多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矛盾之中。为了保证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一味“贪多”可能会造成“失大”。修改意见:将“环节2”的部分内容整合到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将“环节5”整合到下一节“热力环里原理及图示”。2.教学资源详实、图文信息形象、密切联系生活,但引用的资源多,开发的资源少;理论分析多,地理实践少。努力方向:成立地理学习小组、构建精品校本课程、创建地理专用教室、开辟地理实践基地,从而打造立体的、多元的地理实践平台,提升师生地理实践力。3.课堂设问连贯完整、设问要求到位规范,但学业质量标准模糊,评价体系不清晰。努力方向:依据新课标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分维度、分水平建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最后,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不是片面的、孤立的,必须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基本主线,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地理实践是地理学科培养的基本实践能力。只有把它们完美融会贯通,我们的课堂才是有鲜活生命力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6(04):48-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3]曹书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及改进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程海军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