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教学论文(9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法研究
摘要: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一直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是课堂教学这台戏的总策划、总导演兼男一号或女一号,而学生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旁观者”,旁观者未必清,这种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为主旋律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理论修养,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动脑能力,笔者从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基本要求出发,针对“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特点、类型、情境创设的原则及其对教师的要求等几个方面做尝试性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就要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主导者”,让学生由教学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表演者”,积极投身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下面本人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就自己的理解做几点浅谈:
1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2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2.1形真情真。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亲切感。
2.2情切。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
2.3意远。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情境教学讲究“情绪”和“意象”。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学生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学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教学内容中的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学生的想象,而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内容。
2.4理蕴。理寓其中,即蕴涵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情境教学的“理寓其中”,就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或一组围绕教材中心展现的具体情境。情境教学“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3创设情境的几种类型
3.1通过课堂实验创设情境。地理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地理实验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实验教学强调演示和参与,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得出结论。
3.2利用新闻热点创设情境。现代学生已不满足过去的“两耳不闻窗事,一心读圣贤书”,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关心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事。所以,利用新闻热点创设情境,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3利用地理学发展史创设情境。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培养,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4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4.1取材于生活。我们知道生活是直观的,它可以看到感受到,甚至可以触摸到。新课程理念注重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境,亲身感受,最终做到认识并掌握知识。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中,不乏创设教学情境的资源。
4.2问题情境的取材要有针对性。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通过创设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要能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教学内容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喜欢将课件弄得花里花哨,画面繁杂多变,想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殊不知这时学生的思维意识并没有被吸引到学科问题上,反而被这些华丽的画面分散了。
4.3创设的情境内含问题要难易适度。教师创设的情景问题要存在一定难度,过于简单,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直接得到答案,这样的问题不具备激趣导学的效果。但问题不是越难越好,情境内含的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情境创设就失去了意义,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有违初衷的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
5在教学中熟练地创设情境,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5.1教师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学生处于身体、知识、思想都在成长发展的阶段,他们有着极其敏感和强烈的自尊心。人民教师工作的可敬之处,就在于通过细心、耐心的培植和浇灌,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只有对学生倾注于广博的爱心,才能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5.2教师要能充分熟练的驾驭教材。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客观依据。在教学中,使用哪一类型的情境创设,情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把握,都要紧扣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否则,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就会脱离教学实际,不能充分、全面的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深刻领会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创出有效的教学情境。
5.3教师教学要有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寓趣味于知识传授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教师上课,总是不满足于安静的教学秩序,总是想方设法在学生心里激起兴趣的波澜。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投入学习时,就像是跳进奔流的江河,畅游在兴趣的漩涡上。一潭死水的课堂永远没有感染力,永远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用心创设地理情境,让地理教学在情境中开展,不仅可以改变知识的传输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发进行的快乐之事,有利于培养其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却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郭宝田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摘要】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关注,更难以提高教学效率。从目前来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对地理学习提不起兴趣,更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为此,教师要努力探寻有效的途径,优化地理教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有效策略
教学效率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中,教师的“教”影响尤为重大。如果教师只利用灌输方式教学,那么学生“学”的兴致必然不会很高。为此,教师要变革传统的灌输方式,优化教学方式,从各环节开始优化,向教学各环节要质量、要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的学习方式特点,全面优化、改革地理教学,以促进地理教学大改观。
一、创新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在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其参与地理课堂的动力会倍增。但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将学生的动机激发出来。新课改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全面优化设计,以独特的导入,吸引学生关注,诱发学生参与课堂。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师多是交叉使用复习导入、直接呈现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为此,导入时,融入一定的创新元素可以收到“良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这一课时,教师以新颖的导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中国国际大都市———上海为例,利用生动的对比图片展示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的上海图片,从而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冲击感。在图片中,教师以上海的建筑、街道、人口、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等的变化为主,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城市化的影响。在对比图片的刺激下,学生“蠢蠢欲动”。教师趁势引出相关的问题:(1)通过图片感知,你认为什么是城市化?(2)你认为应该如何衡量城市化?(3)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讨论。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摒弃传统直接引进城市化的方式,而是以对比图片辅助情境创设,引出问题,从而活跃学生大脑,促进课堂有效参与。此外,教师还可以以设问、游戏活动等新颖的方式创新导入,给地理课堂增添活力。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影响“学”;教与学相互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最为常见。虽然新课改已经得以深入推进,但落后的理念仍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因而教学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高。为此,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并引进多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地理课堂,共同构建高效率的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这一课时,教师摒弃灌输的做法,而是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中国的人地思想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最初的崇拜自然,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和谐,几经发展变化,也体现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为此,在本节课中,教师并非逐一介绍各阶段演变内容,而是将学生组合成各个学习小组,主动探索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再以报告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生本教育,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而积极性非常高。在展开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走进学生内部,与学生交流,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除了这个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等。
三、优化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地理课堂中,提问最常见,往往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提问,教师和学生可以有效实现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等。但以往的地理课堂提问中,学生“答”的兴致低下。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有时过于简单,有时过于难,没有掌控好一个“度”。为此,教师要均衡问题设计,全面优化课堂提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动学生回答。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串”形式进行提问,促进学生参与回答。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教师进行提问互动。师:荒漠化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类型?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有答的兴致与劲头。紧接着,教师继续出示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荒漠化的形成?这一问题实质上就是提问荒漠化的成因。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提出深层次问题:荒漠化的危害有哪些?你认为怎么样可以防治荒漠化?从含义、类型,再到成因、危害、防治方案,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最后,教师再设计开放的问题:你的家乡是否有荒漠化现象?如果有,你的防治措施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开始大胆讨论起来。案例中,教师设计了“问题串”,引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尤其在最后的结合家乡谈荒漠化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学习氛围被成功营造起来。
四、开展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来实现。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只能给地理教学平添乏味。为此,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让活动点燃地理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带动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设计旅游活动》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谈起“旅游”,为众人所爱。设计最佳的旅游路线,需要时间和深度了解。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让旅游更顺畅,更舒心。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了解班上同学的旅游愿望,再分组设计本地的一日游路线,进行组间大PK,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旅游设计最多人选择。这样具有竞争的设计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本地旅游的了解,还考验了学生的各种能力。PK活动开始,学生自主组建小组,开始设计。在设计时间结束后,各组展示自己的计划,再评比。在地理课堂中,由于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因而学生基本都能圆满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辩论活动、知识抢答活动等。总之,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此外,作为地理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所需,优化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锦涛.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3).
[2]王军英.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02).
[3]张宏兵.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教研),2011,(12).
作者:马金风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第十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因为高中新课程改革,远没有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那样为人们所重视,所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之一,力图从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前段工作进行深入地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出发,我们的地理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和深入反思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态度都比较淡薄,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运用;许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方法和传统的理念进行教学。笔者对个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反思和探究,并提出了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对策。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现状
从教学目标看,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知识与技能方面。这是新课程的基础目标,总体上看,在教学中普遍得到重视。但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方面。这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也是新课程目标中的亮点。从这一目标的实施看,教学中“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运用”得到了重视,但是,对目标中“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普遍得不到落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这是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当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升华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受益。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对该目标下的“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得到了重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表面化,学生没有真正感悟到地理学的内在美,这必然影响地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长久维持;二是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空泛化;三是观念、意识的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相脱离。
二、实施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以新教材特点为基础,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注重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与体验进行教学,提倡学生的地理探究学习,也要充分考虑因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学习倾向。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策略是地理教师面对新教材的一个必然选择。
1.教学氛围愉悦化。建立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在愉悦的氛围中,再运行外部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激活、引发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比如我们在教学内容设置使学生产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尽量帮助学生增加成功与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
2.教学内容问题化。按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根据这一观点,我们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努力使学习内容问题化、兴趣化。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问题”来源是多方面的。常用的办法有:①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宇宙”时,出示一些恒星的照片,问学生“恒星真的是‘恒星’吗?”②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时,先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有四个渔民从秘鲁出发到冰岛旅游,请同学们找一条从太平洋上走的最短路线,并且一路上设计了很多问题,如“12月份,船只经马六甲海峡,到北印度洋时,小赵发现船速比以往快了,为什么?”等,涉及到洋流对气候、交通、战争、海洋生物、海洋污染的影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思考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知因求果与知果索因。例如:在学习了地球的公转的内容后,让学生思考若地轴倾角为20度,地球的热带、温带与寒带的分布范围会有什么变化?④问题来自生活。如在学习“气旋”部分的内容时,我们先出示了去年暑假中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麦莎”“卡努”等台风的图片,学生马上对台风的成因、造成的危害、命名方法等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落实地理新课程改革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播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新课改得到充分体现。笔者认为:
1.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如何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单纯地像传统教育一样,强迫学生无的放矢地看枯燥无味的课文。而要调整一下做法,就是要求作为任课教师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课文及身边有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熟悉课文。
2.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自由或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辩论,这样才能激发思维,激发热情,深入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当然,作为教师要正确及时适当地引导学生,不能让学生过于出现天阔任鸟飞、海深凭鱼跃的局面。同时,还要给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中肯的鼓励,对不参与思考讨论的学生要给予引导、启发,甚至进行激发——循循善诱。
3.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摒弃满堂灌的观念。众所周知,满堂灌是一种刻板的教学方法,压抑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增加负担,也给教师增加负担。同时,还出现许多对学生不利的因素。我们在几年的地理新教材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还会不断地反思教学、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改进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我们是“为学生而教地理的,而不是为地理而教学生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2]陈澄,樊杰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作者:孙维斌 单位:陕西省镇安县职业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优化思路
摘要:本文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引入地理比较法教学。通过分析地理比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在针对具体实施过程提出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围绕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建议。实施结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素养有着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地理;比较法;合作;兴趣;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也是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基本理念。而高中地理比较法是一种简单明了,对比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教学核心是对知识概念的梳理和整合,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书本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至此,本文就依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教学标准,将地理比较法合理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所要注意的问题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1.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中地理是一门逻辑性、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区域性较强的自然学科。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知识就要全面地对地理概念进行总结整合,有效地引入地理比较教学方法就十分重要。介于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知识的多样性,地理比较法也十分多样化,包括类比法、借比法、纵比法、中心内容比较法、横比法和综合比较法六大类。这几种比较法可以很好地将地理知识进行梳理整合,简单明了地展示给学生。各种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中的数据统计比例如表所示。而多样性的地理比较方法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地理概念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与区别性很好表示出来,并在日常教学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强调。将生活中的实例更合理地引入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熟练地将地理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现象。同时,这种引入多素材、多资源的对比教学方法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增加课堂的枯燥性,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即使地理比较教学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在应用地理比较法时就要灵活地结合其他地理逻辑方法,增加教学模式的多元性,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例如,我们学习高中地理(鲁教版)“水圈和水循环”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书本知识对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进行讲解。然后引入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而让学生总结洋流对渔场的影响。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地理比较方法,对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将四大渔场的地理所在图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的地理位置分别在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处。这种比较方法就可以直观地再现这几大渔场的共性,进而总结出四大渔场的分布特征和洋流的关系,得出洋流对海洋产业的影响规律。但是,仅仅借助比较法将各种渔场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还不能全面地再现其规律。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再现各种渔场的地理特征环境。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围绕学生认知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知道,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有自己的判断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展开教学互动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教学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时,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时,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比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破坏程度。但是,很多城市的学生对于环境的破坏意识不强。他们大多时候都在城市生活,对于水资源及土地环境的泛滥砍伐意识不够强烈。而农村的孩子对于环境的破坏意识更强。因为当前农村很多地区存在乱砍、土地资源荒废、河流污染的现象,对农畜牧及人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多媒体的形式,结合具体的数据图表直观地将环境破坏前后的影响展示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交叉分组,认知水平均衡。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3.总结
综上可知,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及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引入地理比较法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设计推广;围绕学生认知特点来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2]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
作者:陈长明 单位: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第五篇: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分析
摘要:地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地理的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本文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且提出了实践策略,同时,对于信息化教学也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因此在目前的地理教学改革当中,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来与地理有关的知识就是社会与自然的结合。有关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不但能够让地理课堂教学有更加轻松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地理学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充满兴趣,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将地理学科学好,从而使地理学科独特的魅力显现出来。与其他学科相比,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多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地理这门课没有重视起来,学习的积极性欠缺,一般都是被动地学习,所以如何让学生充满兴趣来学习地理这门课便成为高中的地理老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从而使高中的地理教学优质化。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在中学,地理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直是“副科”,又因为有很多的教学方式并不正确,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导致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这门课应该给学生提供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重视基本的技能和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在生存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已经很明确地指出高中的地理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世界。如今在生态课堂的大环境之下对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索就显得更有必要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发现并且掌握地理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解决,从而能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对地理知识钻研的积极性得到提高。高中生的年龄平均在15岁到19岁之间,基本都已经有一些生活经验,并且大部分人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知识已经掌握。又因为在这个阶段,心理方面有感性、形象、具体等特点,所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生活体验能够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形象运用就可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很多,使学生充满对情境的联想,从而能够深刻地记住所学习的内容,这些都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所在。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首先,应该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用于教学的情境创设,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演示。例如在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教授的过程中,依据月亮、地球与太阳三者之间在运动方面的联系,太阳系模式图等,可以利用2009年所发生的日全食现象进行引课,应该采用多媒体对当时日食具体的过程进行回顾,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是月亮、地球还是太阳的运动而导致日食发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看到日全食的地方有哪些?生活化教学的情境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得学生对问题有具体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动画及图片的演示以便从日常的现象入手达到对比较抽象的宏观地理知识的掌握。其次,应该重视实践这一部分,可以采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地理规律。如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就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来解决困惑,例如,在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的第二节与气候、气压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纸屑、电风扇、温度计等工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行设计,感受风向和气压、温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蒸馏瓶、酒精灯、烧杯等器材,进行水循环、气流循环以及温室效应等现象的模拟,使学生能够有深入的认识。
四、高中地理的信息化教学
目前,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教学的突破口是以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因此信息化教育的开展是时展的必然。
(一)特征分析
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信息化”。第一,教学目标的“信息化”。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对于地理的学习需要运用一些信息化技术,例如让学生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地理的动画过程,用网络技术来收集有关地理学习的资料等,用这些方法使学生对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教学方法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更方便,甚至可能开发出更好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重视引导,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将信息内化并且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基本原则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基于合作、基于资源、基于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可以让学习的人在充满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作如下的归纳:第一,将“学”作为中心,重视培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第二,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与信息来进行“学”。
五,结束语
总之,高中的地理教学想要做到生活化,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地理知识和日常现象进行结合,精心地设计,促进学生有效快速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开展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地理这门学科充满无限的活力,丰富教学的手段。
作者:纪娜娜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三中学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指导策略
摘要: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社会生活或学习生活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为了强调学生对掌握知识技能实际运用的能力,并不是传统教学上只需要掌握简单的理论基础知识。研究性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巩固学习内容理解和实践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一、引言
传统上地理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上处于盲目听从教师的讲解,相对较被动的状态,因而学生没有充分自主学习时间。传统教学过分地倚重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地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所以正确地把握研究性学思想,将提高教学质量为准则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式。
二、明确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目标细节分化
学习目标的细节分化不但有实践性、操作性,而且对课题研究还能提高效率。例如在《河流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课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前,适当地引导学生清楚的了解:污染河流的种类、因素及污染源;实地取水样本需要化验的条件和方法;河流治理部门对污染的态度;河流污染对居民生活中的影响;河流两岸的绿化管理;借鉴河流治理措施。
(二)明确研究性学习要求
教师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导员,开展课题活动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课题活动中领悟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实践价值;实地考察、测量、实验时以严谨的作风,保证数据的准确;课题研究结果新颖、富有创意、避免借鉴他人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应富有实际性,避免空乏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实际性问题的研究,倡导自主合作学习,开展实地考察,地理实验,调查和专题性研究等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时主题偏重空乏,缺乏实际效应,实施研究性环节时无法实践应用,最后只能查阅资料,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比如《有关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明确选题的出发点,也具有实际意义,由于污染环境的因素过多,研究实施过程较为复杂。因此,择取选题时应以实际情况拟定,避免研究性范围过大的情况。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是:问题选取阶段→实践实施阶段→交流合作阶段。在问题选取阶段,可以由学生提出相关疑问或是教师提供参考性问题,关键在于指导人员需要对研究性问题进行审查,避免问题的空乏性及缺乏实践操作环节,当确立研究问题和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相对的要起到引导辅助作用。交流合作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提供交流场地给学生,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形式,调查报告、出海报等,最好可以组织交流报告会,通过小组交流、研讨的形式与其他小组分享最终研究成果,还能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策略分析
研究性教学活动引导策略。合理的开展地理研究性教学,不仅需要注重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还需强调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地理学科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地理教学开放性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能力上培养,使得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合理性思考,并表达个人观点。在传授一个知识点时,教学过程能否与实际相吻合关系到教学评价效果的不同。例如有关太阳高度角计算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只单纯地讲解计算公式,再列举几个纬度数据计算,这种教学效果只是暂时性记住公式,学生也并未理解,很容易与其他公式相混淆。但在研究性教学过程里,教导学生公式之前列举生活实际的案例,这样学生就会对其产生研究的兴趣,学生会带着疑问来深究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学生会认为理论知识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指导与自主学习结合策略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所体现的是学生自主形式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研究过程的领导者、引导者,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从现实生活角度考虑,提供学生有研究性的课题方向,为学生作选题参考,促进学生研究的认知,展开自主学习活动,查阅相关资料,研究对比分析等,也可以在研究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这些方式都可以唤起学生主动的意识,发挥个人之所长,巩固课堂上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起引导性作用,但不能像传统的方式只注重讲解中心思想,应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给予学生一定自主选择、思考的空间。同时教师要适当的把握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学生初期认知阶段,对于相关的背景调查遇到困难时,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引导讲解,讲解一些解决难点问题的技巧方法,以此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给予一定的精神支持和鼓励并增加学生的信心。
五、结束语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应用方面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具备地理综合知识素养有着深远影响。由于一些地区地理位置、教学水平等因素影响,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效果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现状,地理环境的差异大就造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无法进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目前还需要以学习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循循善诱,充分引导式教学,这样就能发挥出地理教学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张玉芬.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J].地理教学,2014.
作者:刘飞 单位:临沂第三中学
第七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路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助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关系,可以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地理学习兴趣的状态,则是地理教学成功的可靠标志。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学生
兴趣的培养是教育家作为对教学艺术的高层次追求而被倡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助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现在知识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学生不可能只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工作、生活一辈子,因此学校必须做到“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关系,可以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养成则是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用真挚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心灵触碰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促进产生共鸣效应,是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在和谐、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进一步验证了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单纯的靠一次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融合的情感而实现的。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培养真挚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学贵有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问题情境”是指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愿望的情境。“问题情境”由问题背景、问题系列、体系共同构成。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明确学生认识活动的目标,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向前发展。第一,重视绪论课。绪论课是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对地理课程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地理课程中最重要的一课。绪论课为学生的学习既创设出问题情境,又为良好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创设涵盖每一课题的问题情境,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处处有地理知识,不断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第三,要注重提出“用方法”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对地理学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意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学习。第四,把创设问题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做既为教学提供更加切实的问题情境,而且还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培养。第五,注重合作、探究教学。为学生创设讨论、交流、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辩论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在准备参与讨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搜集资料,发挥创造思维和想象力,这个过程对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课的保障,上好每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地理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地理课,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首先,在讲新课时,要善于借助教具,例如合理使用教学挂图,让学生带着思维去阅读课本上的文字,对照大挂图对比学习,把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来记忆,这样很直观,也符合地理事物的真实性。其次,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德国教育家第斯得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促进情感交流、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再次,合理的课堂结构。教师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以有效把课外知识和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去进行知识讲解,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教会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直观教学,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所以,要想让学生长时间的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直观、动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让我们的课堂极变得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地理教学直观手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挂图、仪器等教具,使直观教学变得更加的形象、直观、具体,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特别是多媒体媒体的使用,以其声、光、形、色、吐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真实的再现了动态的、连续的过程,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可以够极大的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内部动力。每位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只有“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
[2]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17).
[3]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教学.
[4]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中学文科,2012,(12).
[5]论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学地理参考,2010,(4).
作者:魏振凤 李静 单位:山东昌邑市第一中学
第八篇: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过程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体现了教学情境的和谐性,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过程的直观性等特点。它让学生从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以声、文、图、画相结合的形式,能声情并茂、形象直观地处理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多媒体;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多媒体信息技术溶入到课堂活动中,体现了教学情境的和谐性,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过程的直观性等鲜明特点。让学生从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获取足够的信息,充分展现教师课堂的掌控力和表达力。《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过程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声、文、图、画相结合的形式,能声情并茂、形象直观地处理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利用媒体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才会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兴趣”的激发,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多媒体声、形、图、色等表现形式的形象直观,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从而促进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实现了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让教学内容更富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真正的掌握知识。我在讲授《地壳运动》时,先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导入课堂,在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引申到地壳运动,将“向斜成山,背斜成谷”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水平岩层在巨大的内力作用下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最终形成“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画面。动态模拟演示使不易理解的地壳运动的现象变得形象、具体、生动,让学生便于掌握知识。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易于突破地理教学中重、难点,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传统教学模式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由于某些内容过于抽象,教师讲解再三,学生却兴趣不高,甚至产生疲劳感和厌学情绪。现代教育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形象、具体、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有效实现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授在《地球的公转》一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改变以往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利用各种地理素材,制作Flash课件。上课时在大屏幕上,直接展示黄赤交角,再模拟演示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多次Flash动画的演示,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在脑中构建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在授课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如地面上影子的季节变化),引导学生巩固理解、运用知识。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中重、难点,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感知地理开辟广阔的空间。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强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学生能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这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让学生既能看到全图,整体把握;也可突出某个地点,突出重点。很好地实现了点面结合,既可以增强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又方便学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由于地理知识的很多知识点比较理论化、抽象化,学生难以掌握,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我在讲授《青藏高原》内容时,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整体把握我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进一步点击放大,于是高原上出现山脉、冰川,形象、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在学生大脑中形成青藏高原印象图。这些知识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地理学习的枯燥感。地理课堂使用多媒体,通过制作教学课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再配上音乐,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既增强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又提高了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个注意点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变革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必须要合理。建议在地理教学运用多媒体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多媒体运用,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
2.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多媒体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度”,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运用。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的使用,不仅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邓卫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教育研究.
[3]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哈尔滨教育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部.
作者:魏振凤 李静 单位:山东昌邑市第一中学
第九篇: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研究
摘要:时代在永不止步的前进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时刻紧跟时代的潮流,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的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单纯的课堂讲解知识转变为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于高中地理授课来说,信息化教学更是举足轻重,师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课本知识转变为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更多形象具体的知识,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中地理;应用;策略
1信息化教学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学生们的素质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原来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想在一个新的纪元、新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在教学的设备上进行全新的改革,顺应时代的潮流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纸质地图和老式的地球仪并不能对专业的地理知识进行诠释,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规律,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对地理学科的学习。
2信息化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优势
2.1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给学生造成了疲惫性的学习压力,新技术的应用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教师们一般采用的都是投影仪、地图纸等简单的仪器对地理知识进行讲解,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有一种力不从心的压力,因为这些仪器并不能直观、清楚地解释知识的原理,所以对学生们来说,地理知识比较难理解。例如,地理学科中的地球运动和三圈环流这些看似简单,实际并不是很好理解的地理规律,如果只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大多数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或是掌握这些地理规律和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学生们很大程度地减轻了这方面的压力,信息技术通过形象的动态图,并且融合教材知识、声音讲解,为学生们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提供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学生们记忆更加深刻,相比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2.2顺应时代的潮流
历史的车轮一直滚滚向前,全世界都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各地的学校也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行了信息化的教学。虽然不能否认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但是根据辩证主义看待信息技术,也是利弊结合的,社会的发展如果只着眼信息技术的弊端,那么时代就不会进步,因此,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实行信息化的教学是紧跟时代潮流、顺应时展的表现。
2.3拓宽地理学习的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书本教学资源有限,仅限于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学习范围狭小,有限的资源制约了学生们的知识积累,而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拓宽了学习的范围。多媒体教学可以集中多种多样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结合多个案例为学生解读各个知识。学习内容的详细解读,为学生们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机会,知识变得简单,地理学习的压力减小,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3信息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教师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传统的教学只需要教师进行备课,讲解知识,但是信息化教学下的教师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备课方式,那么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更加充足,为教学准备合适的课件,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还需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将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效果。
3.2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讲解,还需要学生对知识有渴求。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了主动性,就会充分发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制作新颖的课件,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提高,从而增加学习效率。
3.3组织教师进行新技能培训
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传统模式下的教师们,需要参加新技能的培训。国家或学校应该为教师们组织专门的培训,让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
4结语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进行主动的、创新性的学习。这种新的模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也使教师的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新模式。信息化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将是一个教学时代进步的体现,也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了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谦智,吴国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1):115-116.
[2]余言.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池州学院学报,2010,(03):145-146.
[3]卢卓波.浅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的评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138-139.
作者:刘洋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