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节事旅游挖掘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节事旅游挖掘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节事旅游挖掘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研究

摘要:课外生活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来源之一,以节事旅游———洛阳牡丹花会为基石,挖掘其背后部分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用真实的教学试题案例辅助分析,让学生逐渐学会从身边的资源入手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真正实现生活课堂化。

关键词:节事旅游;牡丹花会;课程资源;核心素养

节事旅游即某一个地区或城市,以独特的气候条件、文物古迹、民风民情等为核心,具有特定的主题、稳定的时间和地点,以节庆或特殊事件为载体,以吸引区域内外大量游客为目的的专项旅游形式。千年帝都洛阳城孕育着名满天下、八方赞誉的国花———牡丹,而已为其举办了35届的洛阳牡丹花会(1983—2017年)作为著名且极具特色的节事旅游,其背后隐藏着诸多的高中地理课外课程资源。

一、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牡丹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形式,为何会在洛阳绵延不息,一枝独秀?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中农业的区位因素时,可适当引用本土课外课程资源,指导学生找出影响牡丹生长和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含诸多方面,其中影响洛阳牡丹分布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件等。(1)气候资源条件。气候即包含光照、热量、水分等诸多方面,它们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洛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分布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这样的气候条件符合牡丹的生长习性和周期。此外,洛阳春季降水较少,气候干燥,也恰好避免了雨水对牡丹花苞的影响。(2)土壤资源条件。土壤的酸碱度、肥力、质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类型及数量。牡丹在洛阳扎根生长,繁荣富丽,与滋养它的土壤紧密相关据考察伊洛河流域亿万年前曾分布着古老的火山岩,经过一系列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带有火山岩的土壤在洛阳一带堆积,致使洛阳一带土壤肥沃,且该地区的土壤中锰、锌、钼等有利于牡丹生长的微量元素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些元素有益于牡丹生长,也成就了洛阳的牡丹花卉特色。(3)水资源条件。充足的水源是生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洛阳境内河流广布,伊河、瀍河、洛河及涧河纵横交错,境内各河流干支流以及沟、溪等共217万多条,流域面积可达到15万平方千米,丰富的水源条件十分有利于牡丹的繁衍生长。

2.社会经济因素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市场、科技、政策等各个要素共同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种类等,影响洛阳牡丹分布的主要社会因素包括市场、科技、政策等。(1)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的类型及规模由市场需求决定。牡丹的自然花期很短,往往在四月中下旬持续10天左右,然而目前牡丹花会可持续一个月有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洛阳牡丹花期不断延长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近些年,各地到洛阳观赏牡丹的人不断增多,较短的花期成为洛阳旅游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洛阳牡丹相关科研人员积极探索,不断延长牡丹花期,使众多游客的观赏需求得以满足。(2)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改变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来进一步影响着农业发展。牡丹自然开花时间较短,又极易凋零。为了延长花会时间,增加经济收益,进入四月份之后,各个牡丹园搭建遮阳(遮雨)棚,减小牡丹花会前期光照和雨水对花苞的影响,再利用多种化学试剂和生物技术来控制花期;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力量不断研发新品种,目前,洛阳牡丹已经拥有1000多个品种了,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3)国家政策。农业生产同样会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干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洛阳牡丹花会在2010年被政府提升为全民花会活动,从局部小节日转变为著名的节事旅游活动,这进一步扩大了洛阳牡丹花会的综合影响力。此外,节假日时间的适时调整使周边游客有充足的时间前来游玩,促进以牡丹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

二、旅游资源开发及评价

牡丹是一种独特的生物景观,而牡丹花会作为一种节事旅游又是极具吸引力的人文景观,观赏牡丹要注意把握观赏时机,洛阳牡丹花会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及科学价值等。在教授人教版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相关课程时,可以合理利用这些身边的地理资源,将抽象概念附加于具体事物之上,让学生深入挖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当地的旅游资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此来不断促使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三、从生活走向课堂地理学科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基础,生活实践是本源同样也是归宿,从身边的事物挖掘地理资源是学习最基本的一种方式。洛阳牡丹花会作为一种成功的节事旅游,是该地区高中地理学习的良好的课外资源,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最好的乡土课程资源。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外课程资源时,让学生形成尊重、爱护自然的意识,积极正确的人地观念,指导学生多多留意身边的地理景观、现象等,学会用综合思维分析其形成原因、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实现知识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参考文献:

[1]辜应康,楼嘉军,唐秀丽.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研究———以上海旅游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105-110.

[2]袁源.伊洛河全新世古洪水平流沉积物的沉积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作者:韩亚典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