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青岛科技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实践,对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以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新时期本科生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改革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1]。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对外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提出,我国与沿线各国在经济、人文、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2]。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认证的工程专业,其本科学位将得到美、英、澳等该协议所有正式成员国的认可。此举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高校亟须拓宽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外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交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外语教学侧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过度强调“工具性”的作用,而忽视了“交流性”的功能,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跨文化教学更是处于弱势地位。在当前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较大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新型跨文化教学模式、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4]。青岛科技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前身为1958年设立的“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是青岛科技大学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也是山东省率先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被批准为山东省品牌与特色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18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本专业针对如何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国际化视野”和“有效的沟通能力”等方面,不断开展探索与实践。青岛科技大学在教育部“构建具有国际化意识大机械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决定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立“本科生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在高等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专业立足于有效提高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沟通能力,通过逐步建立具体、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以点带面,为新时期本科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主要对改革的思路和实践情况进行介绍,以期为新时期本科外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按照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决定以2015级本科生为对象,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强化班,培养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强化班的英语教学体系。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步强化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并将中西方文化对比贯穿教学全过程,着重强化本科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原则。1.“订单式”教学原则。在完成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我们为强化班的学生单独设置了培养方案,增加了拓展提高类课程,实行小班化、精英化培养,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2.“全程式”教学原则。从新生入学直至本科毕业,强化班各学期均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英语课程,分阶段、持续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确保学生在英语应用与交流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根据教学方案,强化班的英语课程包含通用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模块。第一学年以通用英语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夯实基础,使其为后续的进阶课程做好准备。我们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开设了必修课“大学英语A1”和“大学英语A2”,并增设了“演讲”“英语视听说”“时文阅读与写作”等课程。第二学年继续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将涉及英美文化知识的人文课程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我们开设了“大学英语交际口语”“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三学年在夯实英语基础的前提下,本专业开设了“机械工程导论(双语)”“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第四学年开设了“专业英语”“学科前沿讲座及文献检索”“世界工业标准概论”等课程,以英文讲授为主,使学生熟悉国际化标准和规则。同时,我们采取与国际化企业共建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或联合培养的方式,选派学生到外资、合资或涉外企业等具有良好跨文化环境的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3.多元评价原则。与以往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不同[5],强化班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突出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英语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互动、随堂测试等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终结性评价也有别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形式。以第一学期考核为例,学生自拟题目,结合多媒体进行演讲,我们邀请外籍专家、外国语学院教师及本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针对学生演讲主题进行提问,并参照评分标准,对学生演讲的选题、PPT制作、演讲、交流等方面进行打分,最终分数作为学生期末考核成绩。

三、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效果

为了建设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针对强化班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强化班的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73%的强化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93%的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92%的学生认为与传统英语授课模式相比,强化班的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先进,授课内容更加新颖、充实,授课强度和信息量更大;92%的学生认为该模式非常有必要,值得大力推广。强化班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外语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提高了其跨文化素养。在期末考核中,考核专家给优秀学生的评语中提到“被考查对象的英语口语和应用能力已经高于研究生复试时考生的平均水平”,可见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显著提升,国际化视野明显拓宽。为了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我们对2015级本科生英语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以第一学年为例,经过第一学期的试验,非强化班学生“大学英语A1”的平均成绩是73分,而强化班学生的平均成绩达到81分,比非强化班提高了10.9%;非强化班与强化班的最高成绩相当,分别是91分和93分。第二学期之后,非强化班学生“大学英语A2”的平均成绩和最高成绩分别是65分和79分,而强化班学生则达到73分和88分,与非强化班相比分别提高了12.3%和11.4%。此外,非强化班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仅为45%,而强化班学生则是78%,可见强化班的教学改革优势明显。以上表明,强化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实现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本次试点在2015级本科生中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强化班,是在继承本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的创新之举,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强化班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其综合素养。本次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为本专业及外语专业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作为一项新型教学改革项目,本次改革涉及两个学院的分工配合,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如授课教师的教学时间与精力投入都将极大地增加,如何调动教师投入教学改革工作积极性的问题亟待解决。另外,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强化班的少部分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其对未来工作的定位不清晰。随着当代企业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这一问题会得到解决。要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讲授,大力营造跨文化交流的环境与氛围也很重要。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将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演讲、辩论等与跨文化知识运用相关的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作者:曹兴 段振亚 李庆领 吕耀中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