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大大缓解了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国家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的矛盾。但我国民办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着招生困难、师资严重不足、实验实训流于形式等情况,人才培养质量堪忧。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政府、企业、学校等单位各自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民办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应对策略
一、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发展过程中存在先天不足,缺少办学精神和理念积淀,导致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特色缺失、发展方向模糊的现象[2]。因此,各民办高校需要认真总结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长远的发展眼光解决问题,避免短视行为。民办高校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主要有两种体制,即非营利性和营利。前一种为依托某一产业集团成立的高职院校,如全国有名的吉利学院、万向学院等,集团公司一般不收取学院的学费,反而每年还要投入一些,集团设置高职院校除了要回馈社会之外,主要还是为集团发展提供必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多数民办学校为后一种,即一些有志于高职教育人士建立的高职学院。这一类型学院的运作经费主要靠学生缴纳学费和部分银行贷款。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大多处于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绝大多数民办教育的投资者不是出于捐赠公益事业的目的,而是期望在短期内获得回报,这种利益驱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办学行为,造成了投资者与办学者之间的矛盾[3]。这就直接导致部分院校在办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不足,如学生的班额较大、师生比很高、学院工作人员的数量较少、各类实训室与实训设备严重不足、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等。这些学院的教学质量不高,当然有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但很多时候未必是教师的能力不足,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时由于人员短缺造成的服务不到位也导致学生的满意度较低,这都导致了学校的吸引力下降,从而出现生源不足或质量不高等情况,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曲解“和谐”含义,学生管理委曲求全
民办高职学校由于招生不易,对于在校生的行为有时采取“全容忍”的态度。虽然各校都有学生守则等约束措施,但对于违纪或学业未能完成的学生,基本都是要留住学生,不能开除,同时要想尽办法让学生毕业,个中原因不言自明。(除非该学生的违纪或违法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有些学院领导甚至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名,对一些不应毕业的学生委曲求全,对学生或学生家长的威胁步步后退,理由是怕学生自杀或家长到学校来闹,影响社会安定和学校的“声誉”,从而违心地让学生毕业。这些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教师在学校管不了学生或不敢管学生,学生对学业和纪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很多时候有恃无恐,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学生肆意缺课、课堂上任意胡为、考试纪律和考试秩序非常不严肃等等。民办高职院校虽然每年毕业的学生很多,但毕业生质量不够高,影响企业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三)实训流于形式
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投入等原因,实训室建设严重滞后。实训硬件、软件严重不足,实训课程开出率很低。有些课程本属于实训课程或操作课程,由于没有实训室或相应软件,只好在普通教室内,由老师讲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有一些实训课程,但由于条件太差,实训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实操能力低下,教师和学生抱怨甚多。
(四)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民办学校是公办学校的试验田。”很多民办学校都要面对教师培养成才之后便跳槽到公办院校的窘境。虽然很多民办学校喊出:“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口号,但民办学校无论是工资待遇、医疗养老保障、职业稳定性,还是教师的归属感都与公办院校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民办学校培养出一个有潜力的教师之时,就到了他离开之即。虽然也有个别优秀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留下的,但毕竟是凤毛麟角。优秀教师的流失使得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常常是年轻毕业生+退休教授+部分外聘教师的格局。多数教师教龄短、经验缺,尤其缺乏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宿感等[4]。年轻教师虽然干劲十足,但经验欠缺;退休教师多数是退休前从事本科教学的,对于高职教育理解不够,教学方法等难以与时俱进;一些外聘教师以赚取兼课金为目的,对教学的投入不够,教学效果也一般。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缺失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降低。
二、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策略
(一)教育部门需加强质量监控
进入21世纪,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促进法》不断修订,《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教育部门简政放权,各级政府对高职民办院校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教学评估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改为聘请专家入校进行评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改为网上答题、网上上报等形式。这些做法减少了民办院校不必要的物力与人力浪费,但有时由于缺少必要的佐证材料检查和现场评估,不可避免地存在虚假数据。相对而言,降低了监督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在充分放权的同时,应加大对各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检查,不能“因噎废食”,为了放权和减轻院校负担而降低监督力度。在进行质量监控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网上上报”和“网上问卷调查”,只听汇报和检查材料,要改变坐在办公室里检查、监督的现象,要进行实地不通知检查,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声音,了解办学的实际情况。对各民办高职学校的教务体系进行全面检查,杜绝不负责任的毕业证书发放行为,保证毕业证书的公信力。对有问题的学校,要给予减少招生名额、专业暂缓招生乃至于停止招生等处罚,以起到规范办学行为的作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各民办学校申报新专业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审核,不但要从人才培养的省级分布角度进行审核,更要审核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应有的办学条件。审批之后,教育主管部门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组织人力,对各学校新办专业进行检查,从师资、实验实训设备、人才培养方案等各方面进行监控,避免出现民办高职学校“裸”办专业和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的行为。
(二)兴办者的资金投入需有战略眼光
目前,民办教育的投入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从学生的视角来说,尤其是在江浙地区,一般普通高中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各类实验设备也非常先进。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反映民办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太差、服务人员短缺且素质不高。因此,对于民办高职学校的兴办者来说,投入的多少与学校的盈利能力成相对正比关系,民办学校的经营也需要有战略眼光,不能够短视。1.基础办学经费需要保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基础投入需要有保证,如员工工资与福利、教学与实训软硬件设备、场馆建设、日常教学经费和教学活动、学生活动的支出等。这些支出都不能比公办院校减少太多,否则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日常教学秩序,导致教学和学生活动不能圆满进行,也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大幅降低,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也难招到更多、更好的学生。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学校的办学路将会越走越窄。2.教学软硬件的与时俱进。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办出特色,除了坚持相应的先进理念之外,必要的教学与实训软硬件设备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的日常支出中,除了日常教学经费之外,实训经费的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民办高职学校的实训教学由于经费原因,缺少必要的软硬件支持,只能流于形式,导致教学效果很差。3.提高教师待遇,留住优秀教师。民办学校是公办学校的教师“试验场”和“培养基地”,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民办学校因为待遇问题留不住优秀教师。经过一番辛苦努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因为待遇或养老等问题离开学校,给民办学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民办院校应以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建立一支忠诚度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的教师队伍。因此,适当提高民办学校教师待遇,给予教师以适当的保障,同时给予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有助于留住优秀教师,也为学校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及时奖励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在各级别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要进行及时、适当的奖励。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的学校虽然也有奖励,但奖励金额太少,且时间推迟很多,教师与学生常常不知结果究竟如何,怀疑学院的文件或承诺等。虽然最终按照文件执行,教师和学生得到了相应的奖励,但效果却已经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能激发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活力,体现“职业”的特点。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5]。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校企之间要深度合作、各取所需,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强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进行专业建设,企业也可以从学校这里优先得到急需的人才。1.开展现代学徒制,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推出的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民办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师傅利用企业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在企业的规范化约束下,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团队意识。虽然民办学校的学生可能在知识的学习上不如公办院校的学生,但在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上却丝毫不逊色。在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下,不但解决了学校专业师资上的某些不足,还部分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上的差距,毕竟一些工科专业对设备的投入需求不是每一个民办院校都能承担的。当然,任何合作都不是单方面受益的,企业也可以从培养的学生中挑选优秀人才加入到自己的团队中,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开展冠名学院,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企业冠名学院,是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之路。企业通过冠名学院,在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以为回馈社会和企业人才引进开拓出一条新的途径。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很多企业不是冠名学院,而是自主筹建与管理一个职业学院。这些学院以企业命名,企业投资建设管理此学院,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人才。在我国,也有职业院校以企业命名,如万向学院、吉利学院等。但企业冠名学院主要是冠名各职业学院的二级学院,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达利女装学院”“青年汽车学院”等。这些学院与知名企业合作,为学院提供资金、实训条件、企业师资等,学院培养的人才当然由冠名企业优先进行选择。学院通过知名企业冠名,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企业车间的引入或部门的植入,不但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实操机会,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也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而企业冠名学院,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也为企业预定了大量优秀的潜在员工。企业可以从优秀学生中挑选员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前做好人才储备,这是“双赢”的合作方式。3.开展“订单式”培养,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订单式”培养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渠道之一。“订单式”培养顾名思义即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协商,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委派师资进行教学指导,人才培养合格后,企业优先录取这些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有助于民办高校引进企业师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聘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创造岗位实操的机会、提升学生毕业即入岗的可能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能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还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学院的品牌树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院减轻实训和就业的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以特色求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竞争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因此,民办学校要想有立足之地,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民办院校是不会有市场的,也难有大的发展。1.培育特色专业。民办院校专业设置比较大众化,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缺乏紧缺专业和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特色不足,缺乏竞争力。专业的大众化也导致招生面临巨大的困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比拼,民办学校与众多公办院校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学科特色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以特色学科来体现和提升办学特色是其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可行途径[6]。因此,民办院校需要积极开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以及能够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都应努力实现以“三个导向”(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为核心的根本转变[7],设置一些紧缺或相对冷门的专业,并在这些专业上加大投入,无论是师资引进与培养、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的配备等都要领先一步,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拓宽学生未来就业领域,走出一条领先于公办院校并具有办学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样以点带面,学院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够在招生就业市场上有自己的份额,否则,大众化专业只会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之路越走越窄,最终的结局不言而喻。2.人才培养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一条艰苦的探索之路,它既不同于本科学术式人才培养,也不同于培训班的“快餐式”培养。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更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和人文素质。但对于民办院校来说,在整个高职教育中想要分一杯羹,必须在人才培养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得到社会认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即不但有实操能力,懂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不但要有高等教育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点,更要有培养学生实操技能的特色。民办院校要紧紧抓住高职教育这一特点,在教育部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找出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简单模仿,或者在公办学校后面跟着学。及时关注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将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培养毕业生的重要质量标准之一,让毕业生在将来的职业人生中走得更好更远[8]。民办学校要利用体制灵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在学生技能培养中,利用自身的企业优势,强化与企业合作;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创新技能培养模式;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定,采用全新的知识学习与企业实践方式等,从而打造出自己的教育品牌,走出一条全新的教育之路。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种良好补充,为我国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民办教育兴办者要抱着“还利于民”的态度,本着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宗旨,加大教育投入,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天佑.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J].高教探索,2014(3):138-142.
[2]黄海燕.江苏高职院校特色定位差异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4(5):146-148.
[3]李海宗,王倩.民办高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4):76-78.
作者:杨成青 单位: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