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产教融合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研究背景
(一)产学融合的基础
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学校与产业结合,共同培养人才。产学融合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中,产学融合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率,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此可见产学融合的重要性。
(二)中国特色高职本质特征
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国高职教育最具有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鲜明特征;既是国民教育体系,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和产教融合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根本;要在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体要求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是中国特色高职本质特征。
二、常见产教融合形式
(一)“订单班”培养模式
“订单班”培养模式,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制定的行业标准、人才标准与岗位规范等要求,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安排相应培训项目,在双方签订用人合同的基础上,在办学条件建设、师资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以达到共同培养学生的办学模式。“订单班”培养的学生可实现“零距离”就业,即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有效促进就业率的提升和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
“校中厂”指由学校提供劳动力、场地和部分生产设备等,企业将研发、生产部门开设在校园中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优势在于学生获得了充分的顶岗实习机会,解决了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实践缺乏的问题。同时,企业也节约了劳动力、场地和设施等。“厂中校”指由学校提供劳动力和技术,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企业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等条件和部分劳动报酬。这种模式优势在于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学生也得到在一线的生产实践的机会。如今的“校中厂、厂中校”已经根据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发展为多种多样的方式,以达到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
三、产学融合的优势
企业和学校分别是产学融合中的两个实体。作为学校,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产学融合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教育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按照教学计划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完成未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需要。这些选择有利于学生就业,应该争得企业的有效支持,强化学校与企业的横向联系,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扩展学校发展空间。企业的优势在于:政府对企业提供各个方面的支持;社会影响对企业有效性的形成;加强学校培训、员工培训、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产品开发,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许多高校在引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都有过互惠互利的重要经验。互惠互利只有互动,才能保证长期合作。产学融合的源动力在于建立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这合作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资源、能量的交换与共享。没有资源和能源的交流和分享,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就不能更好的发挥。所以说,想要产学融合的生命力有效而长久,就必须达到互利共赢的最佳成果。
四、产学融合的实施
虽然产学融合是学校与企业两方来共同结合完成的,但实现产学融合并不是只有这两方就能够达到的,政府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产学融合的实施需要有政府的监督、支持、协调、赞助等,所以说政府也是万万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近几年,由于国家提出要深化产学融合,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会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但是往往只是作了表面功夫,两方有签约却没有进一步的实际行动,最终结果等于没作。学校和企业之间各种层次的组织和信息的整合应该是畅通无阻的,因为这是保证信息公开的前提,是生产与学习合作机制长期稳定的根本保证,这是合作机制的组织结构要素和信息交换要素在各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接触和频繁的信息交流的保障。
五、借鉴先进经验,实施产学融合
(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进高职发展
借鉴德国经验,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借鉴澳大利亚TAFE经验,实施“双证书”,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借鉴英国国家资格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经验,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形成了面向职场、能力本位的技能培训理念和教学模式,推进了职业院校建设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二)高职教育年报形成新型质量观共识
国家要求每年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引导与推动作用。年报主要关注其它几点:一是学生发展,即以服务学生成人成才为根本质量,2019年报告将特别重视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立德树人,重点关注教书育人和学生获得感;二是办学实力,办学资源条件,包括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整合资源和合作育人能力;三是环境质量,政策落地的评价,企业参与水平;四是国际影响,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合作新支点;五是服务贡献,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的贡献质量。
(三)德技并修,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再出发
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要站在从“借鉴”向“创造”进发的转折点,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以教书育人、产教融合、德技并修、逐步推广这几点为出发点,让教书育人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的一种文化,为学生赢得更好的声誉,让学生在社会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吸取世界智慧,让产教融合真正落地
产教融合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快速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也是科技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级版,关键是解决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跟上产业发展的要求;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和大纲等教学资源中;产教融合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资源水平提高了多少,教学过程优化高水平,学生面对职业的胜任力高水平,学校服务贡献力高水平。
六、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难以面向市场,难以满足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人才培养要求;二是新开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要求、专业教学与上产业发展要求中的内涵和标准不吻合;三是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完善与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符合;四是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科学创新的基础课程,缺乏能够面向职场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同时缺乏有效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案。
(二)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误把校办产业与产教融合划等号,认为“校中厂”“厂中校”“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就是产教融合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偏重于院校自身发展;产教融合的绩效评价体系亟待完善;产教融合的市场优秀力量难以进入专业教学领域。
七、新时代产学融合与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高职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虽然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技术装备等硬件上薄弱于本科院校,但是他的社会服务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独特性,因为它的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直接为企业、行业、产业和社会服务,既是成果转化载体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学生有发展、本地离不开、同行都认可、国际能交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发展自信、责任意识、敬业诚信、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发展增量。二是毕业生具有面向地方发展需要的职业适应力,地方欢迎,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好;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能够主动适应地方与行业发展需要,具有显著贡献力和不可替代性;在招生、就业、政策、投入等的社会认可度。三是协同创新能力强,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具有较好的服务企业能力,较高的技术服务收入;专业教学装备好,产业先进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专业教学模式受同行认可。四是教书育人受到学生与社会认可,教师责任感、专业水平与双师结构得到同行认可;吸收产业技术链上游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或研发平台建设,发挥合作办学主体作用。五是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教师和学生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有话语权;引进境外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和服务优秀企业跨国办学成效显著。综上所述: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质是推进专业教学建设,是要将产业先进技术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资源;将产业科学管理元素融入教学管理和评价;将产业优秀文化元素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将产业发展需求融入专业建设。在学校与企业双方需求相匹配的情况下,按照产学优势互补、校企互惠互利的原则,以高职院校为主体,打造基于产学融合的社会服务平台,使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互动的、长期的紧密合作型伙伴关系,使校企双方在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上长期合作,让师生共同参与,使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等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探索集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四位一体”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尝试促使教学领域、科研领域、生产领域和文化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产学研育人。
作者: 曹璟宜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