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国学教育应走入高职院校
“从毕业生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看,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工作态度、抗压能力才是更为企业所看中的。人文教育的基础建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上。传统文化已经走进中小学校园,走进高职院校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而在高职院校普及传统文化较为便捷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国学的教育教学。
二、国学内涵及价值所在
《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中也称国学为:“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2]1“对于‘国学’,很多人是存在误解的,认为国学已是过去式,与当今时展不符。但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为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我们提倡国学,一是为了宣传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为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这两个目的很明确。”[3]2依此来看,国学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可以取得如下功效:一是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三是可以传授学生处世之道,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国学教育使学生志向高远、意志坚定、不畏艰险、勇于创新,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国学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笔者以国学基础知识和国学的学习兴趣、动机为调查内容,对所在学校4个文科专业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学生的国学功底普遍较弱,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了解只限于中小学时期的语文课程学习所得,82.3%的学生表示对国学不了解或者只了解很少,了解的途径也限于中小学时期语文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简单的诗词、文章,知道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等一些教科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著名人物和著名作品,但对诸如“经史子集”之类不常被教科书提及的则认识很少。二是学生对中学时期的以传授国学文化为主要载体的语文课程普遍缺乏好感,80%的学生是因为考试而学习国学知识,缺乏内在兴趣的驱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对考试,同时教师在讲授课程时缺乏鲜活灵动性,导致学生普遍觉得语文课无趣。三是从学习动机来看,学生尽管认识到国学知识对自身的素质有积极意义,也愿意拥有深厚的国学知识的积淀,但是78%的学生觉得因为其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学习的驱动力不足。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从学生方面来说,高职院校招录的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在理论型知识的掌握与主动接受方面,较之于本科院校,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不够全面和丰富。学生们虽然也喜欢个别诗歌,例如《关雎》《蒹葭》,知道一些文学常识,背过“唐宋八大家”,也了解一些《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但从知识的系统性来看,对国学知识的掌握是严重不足的。学生们不喜欢“之乎者也”,语言的晦涩难懂使得他们并不愿意深入学习。从高职院校方面来说,高职院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重技术轻人文,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对国学相关课程的设置并不积极,有一些高职院校甚至从未设置过国学课程。即使一些高职院校设有国学课程,也多为个别教师设置,仅为满足完成课时任务,既没有合适的教材,更没有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以教师擅长和喜好为重点。学生缺乏自主性学习,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经验的不足,共同造成了高职院校在国学教育方面匮乏这一现象。
四、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实施有效的国学教育教学,主要在精准的学习定位。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系统认知和基础知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升高职学生的国学素养,而不是对国学知识进行深度研究。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国学教育教学最基础也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以课程为载体,经典作品研读是课程的重点。经典作品指的是那些禁得起时间考验,不会因为时代的潮流改变而增加或减少其本身价值的作品。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07首先,从高职院校对国学课程的设置及国学教师的配备来看,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国学课程的设置,将国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增加国学的课时,并建设一支专职、专业有经验的教师队伍,提升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整体的师资力量。其次,从国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来看,国学在内容上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在国学教育教学中的步骤就是以历史时段为线索,对国学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国学有一个常识性的系统认知,弥补国学认知的不足。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中,可以儒、道、法诸家学说为重点,了解其主要学说、代表人物、重点著作,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除却诸子百家,先秦时期重点介绍的还有《诗经》《楚辞》。《诗经》《楚辞》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开创现实诗歌和浪漫诗歌的先河,在国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两汉时期需为学生讲解的重要内容有两汉散文,包括《史记》《汉书》、汉乐府、汉大赋、古诗十九首;魏晋时期重点介绍的可以有六朝骈文、诗歌;至唐宋时期,古代诗歌、词作达到顶峰,重点介绍的是唐诗、宋词、散文,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词作的婉约派、豪放派,散文中的“唐宋八大家”均应为学生梳理好脉络传承;元明清时期,元曲、戏剧、小说逐渐兴盛,并形成新的潮流,流行于世。在学生对国学建立起整体认知的基础之上,对重要时期的重点作家、作品进行详细讲解,深刻剖析,使经典作品焕发出的真挚情感与学生情感相契合,使得学生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提升情感,完善人格。孔子提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赞扬的学生颜回,食宿简单,品行高尚,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反观当代社会,物质丰富,很多大学生却为物质所困,消费水平较高,趋于成人化,从众攀比心理严重,且存在超前消费系列行为[4],不顾现实条件追求奢靡生活,忽略了生活的本真。再次,从国学课程讲授方式来看,提及国学的教学,学生们可能会觉得需要严阵以待,捧起一篇古文,拿出高中阅读时的姿态,逐字逐句解读再总结中心思想、联系古今。面对高职学生,教师可以改变这种传统的方式,采取相对活泼的讲授方式进行国学的教学。《国家宝藏》第二季,在展示诗仙李白唯一流传至今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时,濮存昕、翟天临朗诵了一段《如果没有李白》,颇为有趣:“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熟知的神州大地,也会模糊起来。我们不再知道:黄河之水从哪里来,庐山瀑布有多高,燕山雪花有多大,桃花潭水有多深,蜀道究竟有多难。白帝城、黄鹤楼、洞庭湖的名气,都要略降一格;黄山、天台山、峨眉山的风景,也会失色几许。”这段文字摘选自《六神磊磊读唐诗》。这段文字突破传统对于唐诗、诗人的解读方式,呈现出更活泼、更易于为年轻人接受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国学时,可以借鉴类似方法,使课程呈现出更为灵动的状态。国学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方多层级的努力,引导高职院校国学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有意识地培养高职院校成为传播国学、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武怀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方法与路径探讨[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3-10.
[2]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
[4]叶晓娟.基于“卡奴”现象的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J].现象研究,2019(11):218-219.
作者:刘志霞 李丽平 张何煦 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