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扩招下的教育问题与困境生态学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扩招下的教育问题与困境生态学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扩招下的教育问题与困境生态学分析

摘要:高职扩招战略对扩招规模、生源结构、录取办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首次将“稳定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升级的宏观调控手段。但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也为扩招政策的推进和“市场化”招生发展带了新的问题和困境。该文以生态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扩招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生态思考,分析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内部教育要素、生态环节的问题状况,为探索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优化策略、提升高职扩招工作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高职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扩招;生态环境;种群;生态链

2019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高职院校优化配置社会多方教育资源,超额完成扩招百万战略年度目标:2019年教育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高职院校实现招生数量年增长31.12%,扩招人数增加114.78万。但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过快的增长速度也为扩招政策的推进和“市场化”招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困境和挑战。本文以生态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扩招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生态思考,分析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内部教育要素、生态环节的问题状况及嬗变趋势,为探索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优化策略、提升高职扩招工作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高职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1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教育的生态审视及问题现状

生态理论指出,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由“生态环境”“种群”和“生态链”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依赖于环境与系统的和谐相处、种群结构的优化提升、生态链功能的协同运行。结合高职扩招工作的实际情况,可知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三大生态要素具备与传统职业教育所不同的生态特征、占位和诉求,由此引发问题并阻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

1.1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

高职教育生态环境是以高职教育工作为核心,对教育的产生、发展、变化起到调控、制约、促进等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受多重维度生态因子的影响制约,生源结构频谱的拓展、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市场发展变革和传统职业观念导向都会对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造成冲击[1]。一是生源因子制约。生源特征的多样化及生源需求的个性化,使高职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扩招下的生源从传统的高中、中职毕业生延伸至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农民工等领域,结构频谱进一步扩展。社会生源群体除了学生身份以外,其年龄状况、身心素质及社会经历和传统生源有很大差异,部分院校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上“一刀切”,并未根据学情特征及文化程度进行分层分类教育,忽视了生源结构特征的差异[2]。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实现高质量就业或职业提升,但根据其技能基础、学习能力、职业爱好等不同呈现出具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应届学生群体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通用型技能训练;下岗职工希望掌握对接产业技术发展的实践技能,并取得职业等级证书以实现岗位二次提升;退伍军人和农民工偏向于学历证书的获取和技术技能培训,可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完成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和流动;职业化新农民则侧重于农业生产、种植技术、农业设备使用等学习和培训,以及相关的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如何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及职业诉求开展相应的课程建设、技能培训,如何设置匹配性强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方式,如何对接区域产业的发展将各类生源进行分类培养,是解决生源特征多样化、满足生源学习意愿的有效途径。二是就业市场变化。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发展趋势始终对接产业升级转型,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标准和考核标准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3]。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自动化程度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综合素质及技术能力较低,大部分农民不愿付出成本接受职业培训,部分地区还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随着第一产业附加价值的逐步降低,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规模性转移的问题,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产业升级及就业市场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存在学习难度大、培养周期长、成本投入高的问题,使毕业生规模和初次就业质量逐年下滑。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岗位需求,由于相关专业所需的场地、设备、师资投入不高,部分院校盲目增加专业布点数量却忽视了培养质量的提升,毕业生的岗位技能及职业素质无法胜任市场需求,大批劳动力滞留在标准要求较低的初级岗位上无法获得职业晋升,逐渐流动到其他产业造成就业对口率不高的问题。

1.2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种群演变

高职教育生态种群包括国家种群、地方种群、院校种群和个人种群,既体现了生物的群聚性,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特定的生态意义和社会属性。扩招背景下各教育种群演变出专属的生态位和生态资源,在物质交换和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对教育活动效度产生影响。一是种群的资源配置落后。2019年财政部报告显示,中央财政划拨专项资金237亿元用于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增长率达26.6%,这充分说明国家对于扩招工作的配套经济政策已经开始推进,但经费何时足额到位、如何进行分配、落实情况怎样,这又是令人担忧的问题。由于各省市地区经济水平、人口数量、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对扩招下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保障工作也出现了问题,政府的财政拨款增速小于扩招规模增速,无法负担扩招生源的教育资源配置,相应的经济支持保障政策也未落地实施,以“市场化”办学解决资源问题的道路没有完全打开。高职院校的教育场地、实训设备、课程资源并没有得到完全改善,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增长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实现,使各大院校的师生比例不断扩大,教师没有足够精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缺乏对先进行业技术的了解和企业岗位锻炼,无法对社会生源提供高质量培训。课程资源落后、实训设备老旧、教学场地狭小,对学生培训的内容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严重脱节,更无法将行业技术标准融入教学。二是种群生态位重叠严重。生态位是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独有位属,以及与其他种群间合作、竞争、共存的关系。严重的生态位重叠会使种群间产生资源竞争,从而使教育生态系统出现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等问题。我国职业院校办学存在教育理念陈旧、专业设置泛在、培养模式雷同的问题,必将会造成同类竞争和资源紧张,出现教育“内卷”现象,各大院校很少开设立足社会生源岗位需求的定制专业、对应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新兴专业、沿袭民族技艺和文化传承的特色专业、以及面向地方重点产业领域内紧缺岗位的品牌专业[4]。一些高职院校在开设新专业过程中,并未对区域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也没有认真分析民生需求及就业潜力,一味瞄准热门行业、盲目上马热点专业,唯招生论英雄,使毕业生就业后职业趋同度高、同质化严重,很难实现职业晋升和职业转型,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持续发展。对专业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整过程中,部分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专业监督及评估机制,没有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对专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使落后专业、传统专业仍然占据大量教育资源,新兴专业及对接区域支柱产业的特色专业难以获得足够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对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和专业布局的错位发展造成极大阻碍。

1.3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链变化

生态链是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种教育资源、生态因子、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各生态要素间实现生态转化和协同进化的主线关系。生态链具备完整的运行机制,通过教育资源输入生态系统中,在生态影响因子的作用下实现种群间的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流通,最终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扩招过程中易产生功能衰减和结构错位。一是生态链的输入性制约。输入性制约主要表现在生源、管理、经费等方面。生源规模的差异化、培养方式的多样化,资源配置的低效化,都制约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使高职教育生态链从循环伊始就出现了问题。以2015-2019年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数据》为依据,人口是影响招生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2019年全国招生人数最多的为河南、山东和广东,扩招增速最大的是辽宁、安徽和黑龙江,这些人口大省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方面却落后于部分经济发达省份,使扩招生源培养质量的提升跟不上规模的增速,扩招工作存在质量与数量相互冲突的矛盾。高职院校在对新生源群体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时,没有考虑因生源结构差异而导致的教学管理方式变化,没有设置匹配性强的培养目标、适合学情的培养模式、对接岗位的课程资源和体现个性的就业指导,部分院校甚至采用和传统生源相同的教学内容及管理方法,使社会生源的学习热情、适应能力、发展潜力受到制约[5]。二是生态链的过程性衰减。过程性衰减即教育生态链出现物质交换与协同优化功能的衰弱,生态链上各教育要素之间无法保持顺畅的交换、流通与循环,难以实现协同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上。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资源与产业技术匹配度不高,存在生态断层,操作技能与岗位标准无法与产业技术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学生所学技术“不落地”。学院在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时,未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培养方案和评价指标,没有将企业真实项目、生产流程和工艺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无法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对接[6]。“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样是摆在扩招工作面前的一大障碍,由于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人事管理、培养政策不健全,院校与企业间的管理机制也存在壁垒,使师资素质、规模的提升无法与扩招生源的增加相适应,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很难真实开展教学工作。三是生态链的输出性错位。人才是教育系统最主要的产出之一,是教育生态链对整个生态系统最直接的输出成果。毕业生职业能力结构与产业技术要求是否匹配,人才输出是否满足产业发展及就业岗位的需求,是衡量生态链输出错位与否的重要标志。目前高职院校对社会生源的培养过程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订单班培养、实训基地共享、企业员工培训等初级合作层次,培育出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出现人才链与产业链脱节的状况。行业内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多样、标准各异,没有形成在行业内通用的技术等级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在各大企业之间认可度较差,职工在进行转岗或转业时,资格证书很难作为他们技术能力的证明,更无法实现职业证书与学历教育的融合以促进就业。

2结语

扩招百万是我国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提出的高职教育发展方案,是切实对接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及产业经济现实诉求的改革策略,是从供给侧提升劳动者素质、打造良好就业环境的创新政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困难与挑战,本文针对扩招工作现状进行生态学分析,了解困难原因及嬗变趋势,对高职院校调整工作方向、总结优化策略、制定保障政策具有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朱乐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研究,2019,40(3):117-125.

[2]荀莉.对接行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总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5-10.

[3]张强,邢清华,刘晓梅.京津冀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8):25-31.

[4]辜胜阻,吴华君,曹冬梅.新人口红利与职业教育转型[J].财政研究,2017(9):47-58.

[5]沈陆娟.适配与滞后:区域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效应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25-34.

[6]张弛,张磊.京津冀职业教育失衡与协同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9(4):27-33.

作者:董彦宗 刘瑞涛 李英辉 乔振民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