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校科研教育发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科学分析,探寻对策,强化高职院校科研能力
高等学校的教育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个功能,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具有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和发展科学技术及服务社会的使命。只是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同,科研工作的性质和定位也各不相同。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化,同样是学院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院办学水平上层次、内涵建设上台阶、师资团队上水平、服务质量上档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1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因素
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但一些人的科研认识不清、氛围不浓、能力稍差、定位不准,加之科研经费短缺、管理制度不健全、产学研结合不顺畅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1•1•1认识模糊,意识淡薄,甚至存在误区随着高职学院办学思路的调整,科研已逐步成为学院办学的重要内容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有些学院仍然存在对科研的重要性及独特性认识不清,认为科研是普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应用技术及技术开发的研究是企业和行业的事,与高职学院相隔甚远;对科研是教师能力发展和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认识不足,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对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联系缺少研究,一些高职院校认为教学与科研是两项相对独立的活动,教师只要教好书,教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即可,没必要搞研究;还有一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科研高不可攀,畏难情绪比较大。
1•1•2起步较晚,氛围较差,习惯还未养成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成人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或是由高等专科学校转变而成的,因此存在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短,文化积淀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部分教师急功近利,为评职称而搞科研,没有变成自觉行动,缺乏自觉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科研习惯还未真正养成。
1•1•3能力不强,精力不够,团队意识淡薄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是由升格前的中专教师、升格后引进的本科生、研究生、企业能工巧匠和企业选聘的兼职教师组成。原来的中专教师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科研能力和科研动力不足,研发型、科技推广型、应用型人才更是严重不足;新引进的本科生和能工巧匠及兼职教师,自身没有受过太多的专业训练或只是技术操作熟练,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成果较少;研究生受过专门的科研训练,科研能力较强,但是新进的研究生作为学院教学、行政的骨干力量,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的任务繁重,很难有精力潜心研究。这就造成了“有能力做科研的没有精力做,科研能力不强的不知道如何做”的被动局面;科研多为孤军作战,缺乏团队作战的意识。
1•1•4定位不准,方向不明,信息渠道不畅高职学院的科研往往与普通高校盲目攀比,照搬挪用,没能准确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内容、方式和切入点;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渠道相对较少,大多只与少数所在省、市的科研主管部门等建立了联系,被动申报课题,在争取科研纵向课题及经费支持方面还相对较弱,在与行业、企业横向联系,多渠道争取横向课题和经费方面,目前还未得到所有高职院校的重视;许多老师本身从事研究工作少,研究方向不明确,加之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对一些高职院校了解甚少,沟通不多也直接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1•1•5经费紧张,条件有限,教研矛盾突出高职院校多为办学历程较短,加之近些年的规模扩张,造成许多院校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滞后,为求学院生存与发展,急需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在科研上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有的院校甚至毫无资金支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滞后,不能充分发挥科研功能,有的甚至满足不了教学实验的要求,缺乏必要的培训和交流,科研环境较差;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突出,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跟上招生规模扩充的步伐,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学生的大量涌入,使得一部分教师还要兼顾学生管理,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顾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更新。
1•1•6管理欠缺,压力不大,制度不甚健全从教育的规律来看,一个好的科研成果的出台,离不开学院好的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而现在多数院校存在着科研管理不很规范,缺乏宏观指导和长期规划,科研制度不很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专职科研人员极少,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能力考评时,未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列入考核范围,对教师来说,科研工作可有可无,没有约束,毫无科研压力可言;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造成科研工作干和不干一个样,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1•1•7对接不够,渠道不畅,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而产学研结合的切入点和对接突破点往往关系到结合的成败。而现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如学生实习、企业培训等,没有找准对接点,严重影响了结合的效果和长效性;学院忙于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及就业工作,企业则忙于自己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双方往往无暇探寻结合的对接突破点,阻碍了合作的顺畅渠道;由于渠道不畅,使得学院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的应用到企业,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影响学院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的发挥,同时影响了为企业增效的效果。
1•2积极应对,探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与途径
高职院校本身时间和历史较短,科研工作没有太多成型的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根据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和能力的共性问题,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主动应对,积极探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对策与途径。
1•2•1提高认识,增强意识,树正确科研观正确认识科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科研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创新的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必要措施,是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要逐步增强科研意识和提高科研能力的信心,拚弃“职称科研”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科研关,逐步实现“四推两提”,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高职教育研究、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提升学院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学院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质量。
1•2•2外引内培,营造氛围,养成科研素养通过引进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申请到科研项目的拔尖人才,带动学院的科研队伍建设,同时,还可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法,加强学院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培训,让教师参与到科研的实践中,学习科研方法,感受科研氛围。正确处理好科研能力和科研氛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利用聘请专家讲座,拓宽科研视野,感受科研魅力,激发科研潜意识。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工作作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
1•2•3提升素质,合理安排,组建科研团队可以通过教师的自我学习和专家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强化科研理论与专业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同时通过专家引领和课题带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可以通过外聘兼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挖掘兼课教师潜能等方式,降低教师的授课工作量,为教师从事科研创造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组建科研团队已成为高职院校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趋势,他可以打破单兵作战的尴尬,一方面可以直接引进高学历人才,利用他们的科研经验,根据学员的特色确立研究方向,也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研究,另一方面可有针对性的选派教师到高校做访问学者,同时应活化组织结构,兼顾人员结构,消除组织壁垒,加快科研、学术带头人及科研骨干的培养步伐。
1•2•4准确定位,明确方向,畅通信息渠道高职院校的科研应首先明确定位,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定。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因此高职科研定位也应以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为主,注重解决生产实际中具体问题,注重在社会和行业最需要的技术环节和问题上找课题,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走以社会经济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路子,建立信息服务网络,畅通信息渠道,重点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成为所在地区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高新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模式、规模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发展模式。
1•2•5加大投入,统筹兼顾,缓解教研矛盾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科研能力提升、科研团队建设、综合素质提高的瓶颈问题。因此,学院应放远眼光,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项目资助,对于获得纵向立项课题应给与配套资金资助,对技术应用性课题成果应加大奖励力度,增加科研的硬件条件,创造有利的科研外部环境条件,搭建科研平台,改善科研的研究软条件。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而又研则活,研而又教则精。因此应统筹安排教学与科研,在教学实践中从事研究,教学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背景下实施教学,研究的过程成为教学的过程,达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进而达到“教研相长”。
1•2•6规范管理,健全制度,约束激励并举增加科研管理力量,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科研管理人员自身学习,不断加强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科研能力的提升,要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和提升管理能力,强化管理监督职能,了解和掌握科研工作规律,研究符合本学院实际的科研工作方案和制定长期的规划,组织和引导教师研究引领教育教学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课题项目,积极促进教育教学和推进学院、地方各项事业的更好发展。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院校的现实和特点,制定和完善各项科研政策,如论文奖、教材奖、课题奖、成果奖、专业带头人评定、进修培训机会、国际交流的参与等,用科研政策来激励教师的科研活动,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同时,还应有约束机制,将科研与职称、技术职务岗位均贴或课时费等挂钩,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确保科研工作的良好环境。
1•2•7把握对接,寻求合作,加大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而科研活动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中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它是加速促进校企双方结合的动力,更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结合点、切入点。在合作过程中,学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通过科研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通过从生产实际得来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推广科研课题的成果,最大限度的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2做强内涵,扩大外联,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功能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从外延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提升阶段,建特色、创品牌,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校企合作、扩大外联,产学研结合已是高职学院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2•1提高科研能力,增内涵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品牌效应
新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学习、就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都在逐步更新,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竞争今后将变得更加残酷,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服务逐步进入主动接受教育服务,在同等条件下,学生必然会寻求知名度高、特色鲜明、品牌效应好的高职院校就读。因此,高职学院的品牌效应将显得更加重要。而要打造和提升这种品牌,就要增强学院的内涵建设水平。学院内涵建设内容丰富,光靠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就业方式的扩展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级各类项目研究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教师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及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及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由此可见,科研水平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实力,也代表了院校的形象。没有一流的科研和学术就难有一流的教学,就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要提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提高学院在社会大环境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从长远看,提高科研水平,已是大势所趋。
2•2加快科技推广,走产学研结合路,实现校企共赢共生
高等职业学院的科技成果推广,受约于很多因素,如企业的认可度、成果自身的价值等,然而科技成果的推广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科研者和科技推广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会影响学院科研工作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学院应搭建科技成果推广的平台,与企业共同创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利用教师较强的科研能力,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鼓励具有科技推广能力的教师,积极投身于科技推广体系中,积极探索成果转化的办法,积极寻求推广对象,确保成果真正产生应有的价值。可以寻求合作伙伴,以合作研究的方式解决高职院校自身试验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可建立长期科研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过去的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少量的开展一些培训,没有更多更深层的合作。而利用科研工作,则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教师可以深入到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难题,与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将其作为一个横向课题立项,发挥学院资源及人才优势,组建科技攻关队伍,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企业会给与一定的资金资助,也可缓解学院科研经费的不足,同时,教师通过这种研究也能提升自我,将从生产一线得来的最先进、最前沿、最实际的科研成果整合进教材及课程内容中,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又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真正实现学院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共生。
3根植龙江,着眼行业,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如何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普遍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主辅换位”和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战略,特别是我省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要将我省建设成为“粮食生产大省、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的目标,都将为我省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畜牧兽医类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1根植龙江,放眼全国,探寻高职教育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工作必须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使高职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就业走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认真研究地方经济特色,研究地方经济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的基本要求及特殊要求,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探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我省的一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我们同样应面向龙江的经济主战场,同时兼顾国内牧业发达省份或区域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为指针,以建设畜牧业大省为目标,以加强示范职院建设和培养优秀教师团队为重点,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区域畜牧业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为畜牧业产业链及延伸产业各职业岗位培养一线现代畜牧业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畜牧兽医、兽医、动物防疫检疫、生物制品与化药制剂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积极进行一系列科学研究,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方向+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创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和一流的生产性、开放式、共享型实训基地,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合作区域和内容,加强科技应用与技术推广,力争成为我省畜牧应用技术人才的摇篮,为我省高教强省战略实施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着眼行业,辐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应面向地方行业和相关产业生产第一线,从生产一线的实际中找项目、找课题。我省在“主辅换位”战略工程的指引下,2008年又不失时机的提出了《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和《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这两个规划的提出,不仅明确了近5年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也加快了我省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进程,更为我院(全省唯一一所专门培养畜牧兽医类应用技术性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因此,作为学院的职能部门,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紧紧抓住两个千万吨战略工程的机遇期,组织成立科研队伍,围绕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产品优质化、产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良种工程、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饲草饲料工程、粪便资源化处理工程四个工程及五个保障措施,积极探寻相关课题,潜心研究,力争为我省两个千万吨工程规划的顺利完成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将充分发挥学院在行业内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辐射功能,积极融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畜牧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畜牧业和相关产业开展各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推动我省畜牧业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