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教育示范校创建战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示范院校建设的指导思想
创新和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赢得社会地位和认可的关键。走一条创新和特色办学之路,充分发挥示范院校在改革创新、内涵建设、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示范性作用,以彰显示范院校建设之意义。
(一)创新办学理念
创新办学理念,理清办学培养思路,是示范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首要任务。办学特色是在办学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特色形成的灵魂。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办学理念也是示范的内容之一,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切忌“跑题”、“走调”;二要继承已经存在的优秀的办学理念,切忌无原则地否定一切;三要创新而独有,切忌“邯郸学步”。
(二)创新办学机制
高职示范院校创新办学机制要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教育与行业对话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强化行业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培训、学生实习等方面的指导;推动集团化办学的国家制度、机制和政策的形成。
(三)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创新最终表现为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高职院校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创新“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示范性建设院校创建的目标。
(四)确立科学的办学定位
高职教育是市场驱动型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示范性建设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与进行学科型教育的其它普通高校进行“错位经营”,将自己的发展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地方”。
(五)强化专业特色建设
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办学实力如何,主要是看其是否有特色,并且主要是看其有没有特色专业。高职院校目前发展水平的差异,实际上是专业发展的特色和水平的差异,创建一个特色专业就可以带动一个专业群的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创建特色专业应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
(六)重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文化力主要来自正确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定位和独特的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掘和整合高职院校特有的各种文化资源,构建科学民主、健康向上、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示范院校建设的原则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推进校企合作发展,发挥各方作用
推进和发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细则,解决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缺位问题,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等机构,统筹规划相关事宜;其次要发挥行业引导作用。通过立法和政府授权等方式,确立行业协会职权,发挥行业协会独特作用,确保校企合作发展;最后要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
从长远的角度整体地规划人才的发展,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积极设置面向唐山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应用型学科,形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人才培养结构。
(三)优化专业设置,满足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影响颇大。瞄准市场需求,努力搞好内部的学科结构调整,稳住基本专业,发展特色专业,调整短线专业,淘汰落后专业,设置新型专业以优化专业设置,从而满足社会需求。
(四)强调知识的工作逻辑,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教育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工作岗位的多变性,不是以“学科”体系的稳定为原则,而是以灵活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满足职业要求。由于任何岗位都不仅仅需要一门学科知识,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该突破普通教育的“学科”体系,强调理论和技能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刻上岗,实现学校与就业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示范院校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打造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学校的投资和经营方式、学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有机整合而成的学校总体运作模式。地方政府要将高职院校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并且细则化,易于执行和操作;建立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对示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保证办学经费足额到位;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努力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示范性院校要在人才培育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示范性建设院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大力推行“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层次推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抓住“生存、发展、改革、转型”四条主线,即“结合岗位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生存线”、“依靠行业、企业共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改革线”、“学科导向、课堂中心”模式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的“转型线”。改变以“学科为主体、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三)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框架和思路,是课程内容和进程在时间、空间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特定形式。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的时期,行业的产生和消亡速度比以前加快,从而带来岗位变动。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中。首先,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其次,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对高职人才培养定位趋向于模糊,脱离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要求,即岗位能力要求,其课程内容指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抽象的专业技能,而工作过程知识没有被考虑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中,工作任务处于中心地位,课程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四)建立实践性教学为主的教师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方法要更加体现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二是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增加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和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如直接接触实践的社会调查、现场观摩、实验、实习、社会服务等,间接接触实践的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高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德、才、智、能。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现实问题,掌握书本上没有的内容,而且对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能够使学生毕业时达到“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要求。
(五)拓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旨在提供技术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充分利用示范校的技术优势、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发挥重点建设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与鉴定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