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观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错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开展时间不长,但发展迅猛,如今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筑起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高职教育的发展缘于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以及国家应用型人才短缺,它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质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以利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层次需要。然而,目前许多高职学校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等根本性问题上仍然认识模糊,定位不准确。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培养定势的影响,有些学校在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误区,只注重“高等性”而忽视“职业性”,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过去的专科学历教育。由于高职毕业证上注明专科学历,导致有些学校有意无意地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向培养“工程师”、“设计师”的方向靠拢,人为拔高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模式上照搬普教的一套,片面强调理论性和学术性,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造成高职普教化。办学形式单一,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实行封闭式办学,把高职教育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从而严重地偏离了职业教育的轨道。还有一些学校,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将高职教育退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把“专升本”、“英语考级”作为主要目标,以此作宣传,招揽生源,完全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初衷。此外,高职院校没有找准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不能正确选择学校发展的方向,盲目攀高,不切实际地往“一流高职院校”、“综合高职院校”方向挤。另外,还有些不安于本层次办学,一门心思想升格,不顾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无节制的扩张,低水平重复办学,导致各院校千篇一律,缺乏亮点和特色,培养质量不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教育与市场脱节
高职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就业服务的。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就是学生就业问题,高职学生就业率普遍偏低。当然,这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部分企业出现富余人员的大背景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由于高职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职业岗位内涵要求之间不适应;另一方面,盲目办学,造成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由此造成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严重脱节的弊端。由于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世袭学历教育的衣钵,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游离于人才市场之外,造成“产”“销”二元割裂。不少高职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专业设置仍然以学科为中心,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较多体现“学术性”和“研究性”,而不是针对岗位群,赋予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难以满足企业对岗位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脱离地方经济产业特点,以我为中心,主观臆断进行办学,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局部人才供求矛盾;无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市场的多变性,不能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对专业进行及时更新和改造,充实新的内涵,导致专业老化过时;不顾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师资结构、教学实验设施等条件,盲目攀比,贪大求全,草率开办专业,占山头,抢地盘,进行无序竞争,导致人才培养素质下降,影响社会的信誉度;追求短期利益,对学生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为了抢生源,一哄而起,争办热门专业吸引学生,只注重对专业的包装,不注重对专业的内涵建设,迎合学生的非理性要求,造成热门过热,比例失调,就业遭到冷遇。
(三)缺乏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性和实用性。目前,高职教育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特色不鲜明,也是制约高职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实践技能不强的弱点,达不到在生产一线独当一面的技术应用人才的标准,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满足生产岗位的需要,从而缺乏竞争力。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一些学校觉得办高职没面子,对“职业”二字讳莫如深,想方设法将其抹去,从思想根基上排斥技能教育,热衷于学术造势,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偏差;高职人才培养不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而是以学历教育为目标,课程上沿用“三段式”模式,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理论性课程比例仍然比较重,技能性实践教学量偏少。现有的实践课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常常是主观随意,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机制监控和评估。一些学校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在校园包装上舍得花大手笔,而在教学实验设施建设上小家子气,投入不足,导致实习、实训条件差,功能不全,难以满足培养职业技能的需要。许多学校只注重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注意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虽然高职院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不少,可实践技能没有得到根本提高,教师队伍职称不对称,技艺型教师短缺。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不科学,主要还是采用笔试,闭卷考试的形式,用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水平,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考核,难以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而且还会误导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学习仍然是最重要的,其直接后果是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堆砌,轻实践技能的开发,对实践课缺乏积极性,实习、实训质量不高。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失去了高职学生应有的特色,难以发挥高职教育应有的优势。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及普通本科生,又没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在就业市场上自然失去了竞争力。
二、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方针
(一)明确办学方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
当前,我国已经完成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到大众化的过渡,高等教育已经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换。在高等教育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态势下,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在激烈的竞争中,高职教育若想占有一席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办学特色取胜。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而且也离不开技能型应用人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这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高职教育不同于单纯的学历教育,偏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性;高职教育是培养岗位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重岗位和技能才是高职教育的正确位置。所谓岗位型是指高职教育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度身”培养人才;所谓技能型是指高职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这就是说高职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即高级“蓝领”。这是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区别,也是高职教育得以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诚然,高职教育离不开理论学习,但应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而设计理论教学,而职业素质的塑造是根本。高职教育有自己的空间,那就是面向市场、扎根企业、服务地方,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实现就业重心下移。若本末倒置,硬把学生往“研究型”或“开发型”人才上拽,与普通教育争地盘,那么必将走入死胡同。高职教育的发展应遵循规模﹑质量﹑效益的方针,把质量当成生命线,讲求适度的规模效益,始终注重社会效益。此外,每所高职院校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成为全能学校,每所高职院校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各地区经济、产业特点,科学确定自己的重点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面向行业,面向本地区,为区域经济服务,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打造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
高职教育是就业导向型的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坏,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招生,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加快发展的方向,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质量观的落脚点。一所高职院校办得好坏,不是看其层次有多高,也不是看其学科教育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其就业率、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能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按社会需要,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瞄准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使职业教育贴近企业内部劳动力需求,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高职教育应按市场、职业、技术三个坐标轴来设置专业,使所设专业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岗位和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对人才的需要。第一,要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设置专业的模式,针对岗位模块设置专业。紧密依托行业及企业,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结合职业岗位变化,灵活设置专业。加强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行业。第二,要实现专业设置及发展状况由学校自我评价到社会评价的转变,坚持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办学。第三,专业设置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主动满足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适时调整更换专业及改造老专业,给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第四,设置专业还应该考虑学校的特点和现有条件,如师资、教材、图书、实验、实习等一些基本情况,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性的关系,理性办学,尽量开办自己熟悉的专业,自己擅长的专业,办出水平,办出精品。第五,设置专业应该具有前瞻性,正确预见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正确处理热门与冷门的关系,不要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热不跟,冷不放”,扬长避短,出奇制胜。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三)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实践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办学特色是职业性和实用性,这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围绕这个宗旨,办出自己的特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保证,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这个知识内化的途径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第一,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主要靠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必须建立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第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从企业聘请一部分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任教,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师资结构。
第三,要实行产学结合。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实行开放式办学,让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其一,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和实习、实训场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其二,企业可以为学校输送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弥补学校技能型师资不足。其三,企业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学校培训“双师型”教师。
第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对高职学生成绩的评定,应该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高职人才的质量标准必须以能力为基础,以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意识为根本。除了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测试,要采取理论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视实践教学的局面,调动学生主动参加实习、实训的积极性。
第五,积极推行“双证”制度。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衔接,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标准相沟通,教学计划与证书标准相融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的职业技能考核,学校都要争取组织实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