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发展与困境并存,几多欢喜几多愁。

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28日《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现有总人口13个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教育人口接近3亿,约占世界26%,总规模占世界第一位。虽然在历史上,我国教育曾错过了一些发展机遇,但20世纪90年代的机遇总算抓住了,我国教育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小学毛入学率达到国际公认的较高水平,初中高中毛入学率提高了20%,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更是有突破性发展。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其招生数、毛入学率和在校生人数,都以三至四倍的速度增长,并且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其中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表1)10多年时间,近1000所高职院校的异军突起,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跻身世界高等教育队伍前列,不可能说功不可没。

1、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创新,使我国高职教育站在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制高点为小康社会的建设、四个现代化建设以及民族复兴培养高质量人才上肩负重大责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一个地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一个大的行业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已基本完成。过去高等院校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业务部门和地方政府各自封闭办学几乎已经结束。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形成省地(行业)两级管理,地级(行业)管理为主的体制,优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上世纪50———70年代,政府包办学校教育是我国计划经济的一个特征。80年代以后,办学体制改革出现了突破性进展。民办高职教育,大企业自办高职教育、行业自办高职教育已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后,全国目前民办教育在校学生占全国比例达到10%左右。仅湖南在60所高职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就已有13所。据中国网2007年3月7日披露:2006年,我国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总数已达596所,招生达103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及成人大学、专科招生总数的14.87%。在校生达到了280.5万人。由于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受近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动,社会人力资源的供需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那种由政府指令性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己难以为继。适应市场设专业,满足市场培养人的高职培训人的办学目的已深入高职教育的广大师生心目之中,培养市场急需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特别是进入2l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所以更使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相当高职教育来说,2l世纪头几十年是高职教育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中央政府已经确定在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内容很广,它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时,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将有很大提高,城镇化水平也将从2000年的30%提高到60%左右,整个社会结构都处于一个显著调整时期,这样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全新要求。

2、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对高职教育提出它的要求,并将产生深刻变化与影响。高职院校在发展的竞争中“,重新洗牌”将会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与必然。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制订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和人力资源开发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压力巨大,人均拥有量不达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们过去讲“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但并不是优势。要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任重而道远。惟一出路是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持续进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是: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呈稳步下降趋势,而老龄人口所占总人口将呈上升趋势,这将对高职教育产生特殊而微妙的变化。加之本科院校的独立学院抢夺生源,生源之战不可避免。,15—64岁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为68%左右,这既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但也应看到他又将导致新一轮的就业压力,从而对初中和高中后的教育与培训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我们知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支撑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与人才,是难以引进的,主要靠自己培养。第二、三产业的升级,重点是高中以后的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作基础,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行转移,并由此带来的从业结构与生活方式将发生变化,并将对教育资源配置与教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那些专业设置合理,教学质量较高的职业院校将如鱼得水。反之,那些死守教条、专业设置跟不上形势发展、教学质量低下的职业院校将面临淘汰的危险。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重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相比,一般在六分之一以上,技术专利总量与质量差距更为明显。这反映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我国在全球竞争力排位有所下滑,这是危险的。只有加强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方需求,在公平的基础上,有序竞争,才能跟上全球经济发展步伐,不致落伍。有人作过测度后并认为:教育潜力大,但不平衡。第一个测度是两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即第一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第二次现代化以知识为标志(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一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77页)。并将其各地区划分为中等发达、初等发达与欠发达三种不同类型。从预测结果看,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动力与机制存在很大差异。第二个测度是区域增长段。在第一、二次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居国内前列的地区,第二、三产业升级快,活力大,成为职业教育培训供需两旺的地区,并且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并且能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社会)。这是明摆的事实。现实也说明,当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为就业而忙呼得焦头烂额时,沿海发达地区却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不足和高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缺档,这为高职毕业生的异地流动谋职,带来了活力,但这无疑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外流,成为比较落后地区难以留住人才的切肤之痛,也制约了当地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高职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欲说当前好困惑,亦真亦幻难述说。

当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幅度扩张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之后,新的问题与困难便与之俱来。有人作过2006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的调查报告。其中一项是对高等教育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是比较低的,70.9l%的公众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见中国网WWW.china.com.cn/2007-04-17)。对高等教育质量不满意主要来自两个判断,一是纵向的历史判断,认为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水平下降问题没有改善;二是横向的现实性评判,认为高校质量低下是培养的人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质量要求。甚至有网友认为:好多高中毕业生都不知道自己上大学要学什么专业。盲目的选择,还是选不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开始了颓废的大学生活,毕业了还是一无所学。学生到了大学反而不学习了,听听大学生们所说的,上了大学叫“享受大学生活”,这不是教育的失败吗?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谁的责任?是学校!尽管网友的说法有些偏激,但显示了他们关心高教事业的热情,以及对高教改革的愿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同步发展,但教育的发展一下子难以自然地适应工业化后期乃至知识经济、知识型社会的需要。这些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就来自于教育系统自身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政府与社会。

1、教育体制与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许多不适。当前的社会,要求人们由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型转变,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型社会转变。这两个转变其实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也是文化的演变。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我们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就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从当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是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我国的许多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共识,即无论是高职高专以及专业性本科和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培训形成的优势,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络化”、“扁平化”的大趋势。人们缺乏足够的前脆意识,仍旧将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而将高职高专打入另册,别眼相看。从而导致“知识性失业”与“过度教育”现象的存在。我们从每年高考结束后招生分数线的划分便知一、二。大学重点本科的分数线在高职专科的一倍左右。许多家长宁肯多花费几万元也要挤进三本的“独立学院”,而不齿降价进入高职高专学校就读。

2、学校与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观脱离正常轨道,与社会用人需求出现偏差。近年来,在我国的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喊出了提高素质教育的口号。然而,奇怪的是,上面喊得越响,下面偏离却越大。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的多样性;片面强调正规学习,忽视非正视学习价值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就导致了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导致了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了社会用人单位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许多高校,学生毕业各类证件一大摞,但一到动手就傻了眼,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却一问三不知。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值得人们沉思的。

3、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系统内外之间资源缺乏共亨。不可否认,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确实在逐年增长,而且平均增幅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要大,占GDP比例从1996年的2.5%一度提升到2002年的3.32%,达到了自1989年对此项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但预计2005年的“4%”,目标却未能实现。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79%,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远低于同期世界4.4%的平均水平,在世界排名居后,这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不相吻合。2005年的财经性教育经费低于2002年所占GDP的3.32%。许多职业院校由于近年发展快,人员增多,投入加大,而国家财政所拨的教育经费还停留在前几年的水平,使之缺口大,对高职学院的发展明显是不利的。而且,我国区域之间,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出现了不同差别。以益阳职院为例,国家财政所拨经费尚停留在前些年二所中专学校基础之上,连人头经费也没有拨足,以前二校人员不足200人,而近年猛增至近400人(含内聘),尚不包括离退休人员,一年数百万人头经费的缺口需要自筹,这样无疑对学院的发展增大了压力。此外,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正规教育体系内容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自我体系、自我封闭,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目前,各高校之间各自为阵,很难向别的学校开放图书、实验设备、实习场所等。特别是职业院校,存在管理分散、政出多门等问题,劳动部门在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方面,采取不同尺度,并且职业教育规划和管理分离,很难做到统一。

三、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1、高职教育发展对象的思考

当我国高校已经迈进“大众化”门槛的时候,人们的观念尚停留在“精英化”阶段。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我们今天讲“全民教育”,这是我们高职教育对象选择的必然。1994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召开的世界技术职业教育大会的工作文件中明确地说:“2l世纪竞争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产活力、灵活的劳动大军。”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辅导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曾说,我国有信心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如果这样,同样也有信心办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与培训中心。其选择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应届毕业生,而应将视野拓展到社会的其它人群,如工人转岗培训、农民阳光工程、非农业产业转移服务等。此外,个体户、私营业主,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也是一支不小的队伍,他们这一部分人从市场经济中打搏而出,对大学提供的继续教育需求很大,而且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不失为高职教育对象选择之一。

2、高职教育发展办学功能的思考

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从诞生初的培养人才的教学职能逐步扩展到教学与科研并举,而今则从“象牙塔”走出,面向了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功能已逐渐多元化。作为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也日益凸现。高职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是离不开区域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以及人文环境大背景的。许多高职院校之所以办得红火,就是办学功能得到了好的发挥。如湖南的永州职院,长沙的民政职院。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怪象:“许多人没事干,许多事没人干”。究其原因,就是有些人眼高手低,在“功能”转化上出现了失误。有些高职教育没有真正明确“功能”,专科成了本科的浓缩,理论学得不深不透,实践动手能力又缺乏。这样的人不伦不类,走入社会自然不受欢迎。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必须规定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能实用操作的功能上,多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3、高职教育发展培养模式的思考

所谓教育培养模式,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既简单又完整的范型,可供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据以进行有序的实际操作,能够实现培养目标,能提供比较清晰的操作思想,它属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范畴。可是目前我们的高职教育尚未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重自然科学教育,轻人文学科陶冶:重功利导向,轻务实精神提倡: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培养。我们应根据市场经济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建立以“应用性与实践性”为根本特点的教学体系,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教学、科研、生产、技能四者紧密结合,注重理论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使高职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和传播知识的能力,较强的将科学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同时应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和民族、道德精神,具有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知识、技能、素质的和谐发展。

4、高职教育发展专业设置的思考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专门人才岗位专业结构匹配的情况,可以综合反映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协调程度。职业技术教育,它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家或地区,是最具活力的教育,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催化剂。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选择,应遵循“以专业为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方针。作为益阳职院的专业设置,应立足益阳,背靠长、株、潭,依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需求,加强调整老专业,使其成为拳头专业;设置急缺专业,市场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打造“超前”专业,这个超前就是要有前膽性。要做到哪个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扩张,哪个专业社会需求量小就及时缩小或砍掉。另外,如果要让高职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可鼓励学生同时学习多个专业知识和多种技能,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以及岗位替换能力。

5、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的思考

所谓教育理念,是指一国国民对教育的基本观念和信仰倾向。在传统观念中,人们一直认为教育就是教育者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按社会要求经过有目的选择,传授给个体,通过引导其掌握社会经验,促使其心理发展来实现这种社会“遗传”形成社会的需要的人。这种观念忽视了人的差异性,一味追求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能力培养。爱因斯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只有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高职教育是成功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高职教育要树立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最好的解释。高职教育要真正实现其培养目标,即国家教育法确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教育理念从传统学理本位到现代人才本位的关键转变。高职教育将其功能锁定在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能力的技能转化上,也就必须选择和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