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2篇

(一)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定位把握不准,培养目标模糊

我国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培育目标认识不够到位,盲目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和应用型方面不够突出,其培养的人才不能够满足行业企业一线需求,出现了学生择业难、用人单位不满意的现象。

(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人才质量不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经验的积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盲目模仿本科院校的模式,没有按职业岗位分析去开发课程与教学,对生产实践技能的培养也不够,培养目标偏移、模糊不清,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深层次地思考高职人才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培养的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三)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学生就业不理想

在近年来生源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不顾当地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校师资、设备、办学条件等的限制,扩大专业领域,这样一来数量解决了,但质量却出现了问题。人才质量不高,在企业和社会上就得不到重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也得不到保障。

(四)人才陪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有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内部评价。在高职学校内部的评价仍简单地采用传统的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只关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注重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另外,对学生的测评,仅以考试成绩作为量化的标准,不是以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为重点,不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重点,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教育部及省级人民政府等均出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适应性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二、应对策略

(一)从政府层面:政策保障

1.明确高职教育定位。从宏观角度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具有高等性,其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方面要优于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从微观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技术性、职业性。

2.政府引导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基本完成,高等教育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战略转移。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主要是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的提升,要推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走一条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的创新型、质量型、特色型内涵提高道路。

(二)从学校层面: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应规范教与学的行为,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听课评课制度。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处理系统。加强和完善对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运行的管理和监督,加强考试管理和考试质量分析工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重视收集、分析和整理各类教学信息并及时反馈,充分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化手段,拓宽信息收集、反馈渠道,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工作。

2.创新教学激励机制。一是制定严格的教学目标责任制,细化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自上而下层层落实,做到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落实有保障,形成了领导负总责,成员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二是实行层级管理,高职院校党委与各系主要负责人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学校领导班子对分工系部的工作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了分工科学,权责明确,政令畅通的管理体系。三是强化考核奖惩,对工作成效实施全过程管理和科学评价,成立督察小组对各系、各处室的重点工作进行定期督促,一月一督查,半年一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和竞争上岗的重要依据。

3.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要突出特色。高等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当地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而设定。紧跟时代要求,要明确在一定时期内专业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专业体系,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以使其培养的人才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保障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小结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要结合专业设置情况,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成课程体系。

作者:孙俭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根本思路。一方面,企事业单位通过参与合作,为高职教育提供实践基地,以创造让学生和企业零接触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相关知识,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环境保证;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依托高职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尚有主要问题有待解决,这就是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尚未形成。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能深入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要求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由于政府没有给企业相应优惠政策,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其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主要应源于经济目的。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致使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

(二)解决校企合作中问题的对策

目前亟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模式,使“校企合作”成为企业自愿的整体行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根据学校的特点找到适合本校的模式。

1.积极推动和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和争取政府的政策的支持,提高诉求的声音,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法律法规的刚性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保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学校必须保证对企业全员对职工进行培训,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样,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

2“.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模式。在暂时没有政策的有效支持下,可考虑进行股份制的校企合作方式,通过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即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3“.引产入教、引企入校”模式。“引产入教”的方式是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的产品,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的管理方式,将其纳入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和生产。教师直接产业生产和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另一种方式是“引企入校”,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生产基地建设投入问题,也解决了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二、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进一步认识企业和技能进一步提高的手段,各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据调查得知,有些院校在实施的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顶岗实习变成了顶岗劳动,这种现象在某些院校中非常普遍,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只需向学生支付很少的劳动报酬,而学生从事着简单的甚至和本专业没关的劳动,这种劳动学生一般只要3到5天就能掌握,结果一干就是一学期,这种顶岗实习很显然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因为它能给企业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但学生在综合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方面受到了严重影响,致使学生一旦不能在实习单位就业,换了岗位就难以适应,导致了就业难;二是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没有很好的考核机制。顶岗实习过程中,各校每届毕业生都分散在几十乃至上百个单位,除行业对口的单位相对稳定且学生比较稍集中外,大多数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存在人少、点多、面广的问题,所进行的实习内容非常广,如何考核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有的工作表现很好,但工作非常简单,有的虽然很努力但因为工作难度大,不可能有很好的表现,这给顶岗实习的评价标准的制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三是顶岗实习中学生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实施,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地点多,学生分散,有的实习还很远给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如何利用好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以下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是做好顶岗实习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构建校企共建、共管、互评机制可有效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实现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通过共建予开发班,提前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共同确定实习目标,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较早确定稳定的可长时间顶岗的单位。我校在与一汽大众集团公司、长春轨道客车公司、吉林大药房、北方药业公司等企业建立的予开发班的实践中实现了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双赢,校企互评促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规范企业对学生管理的责任,校企制定顶岗实习教学安排方案,并通过班后理论指导、轮岗等渐进安排形式使学生得到了系统化的培养。

2.精心选择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合作企业的选择是能否搞好这一教学环节的关键,合作企业必须要具备才行。一是专业要对口或贴近,避免学非所用,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能够提供轮岗的条件,避免技能单一,简单化的现象,不能较好提高较全面的技能提高,造成学生的后劲不足,转岗能力下降;三是企业的产品地方经济具有支撑作用,有利于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更好的服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就业。

3.构建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交流平台。管理困难一直是顶岗实习的大问题,构建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管理、就业管理等管理体系十分必要。从顶岗实习开始前的计划准备,到实习过程中的实施管理、监控检查、实时报警,直到实习结束后的评价反馈、就业追踪、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岗前岗中岗后的所有工作,围绕管理平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平台进行统一的状态采集、实时监控、信息统计以及评价分析。

顶岗实习另一个问题是学生过于分散,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建立顶岗实习交流平台十分必要,利用多种沟通手段(网络、手机、电话)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通过手机、网络完成多种操作,包括“实训日志“”实训总结“”提交问题”“查看新信息”等,方便学生的使用及教师管理。

作者:陶英瑜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