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费公平性高职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费公平性高职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经费公平性高职教育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分析对象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共有45所高职院校,其中,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因办学特殊性不列入分析范围。列入分析的44所高职院校中,公办院校35所,民办院校9所;省级及以上示范校22所,非示范校22所。

1.2数据来源

2012-2013学年浙江省高职院校状态数据平台。其中经费收入为2012年度发生数。

1.3分析内容

从2012-2013学年浙江省高职院校状态数据平台中提取“学校总收入(万元)”和与政府投入相关的“财政经常性补助(万元)”、“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万元)”等3个字段数据,并以“折合在校生数(人)”计算生均经费后进行收入公平性比较分析。同时,从经费支出中提取“日常教学经费(万元)”、“设备采购经费(万元)”、“教学改革及研究经费(万元)”、和“师资建设经费(万元)”等4个字段数据,同样以“折合在校生数(人)”计算生均值,分析经费收入差异对院校日常教学运行、办学条件改善和内涵建设等方面投入的影响。

1.4分析指标

国际上用来度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有多种,最常用的是意大利经济学家C.Gini提出的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它是以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为基础的一种统计指标。现已广泛用于评价收入、资源、人口、教育等社会状况的集中程度。我国已有多名学者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公平性分析。本文选择基尼系数作为评价浙江省高职教育生均经费公平性的指标。

1.5计算方法与评价标准

基尼系数的具体算法有很多,根据44所高职院校折合在校生数的分布情况,本文采用非等份分组的计算公式:G=1-1PW∑ni=1(Wi-1+Wli)×Pi式中,G为某分析项目(如“财政经常性补助”)的基尼系数,P为44所高职院校折合在校生总数,W为44所高职院校该分析项目的合计数,Wi为该分析项目上44所高职院校按照生均数由低到高排序后累计到第i所院校的合计数,Pi为第i所院校的折合在校生数。应用基尼系数评价收入差距时,我国绝大多数学者采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衡量标准,即:G≤0.2,为高度平均;0.2<G≤0.3,为比较平均;0.3<G≤0.4,为比较合理;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以上则属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本文以此对2012财政年度内浙江省44所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公平性进行评价。

2结果

44所高职院校在2012财政年度内生均经费的基尼系数及有关统计指标的计算结果。浙江省44所高职院校的生均总收入、生均财政经常性补助和生均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等3个办学经费投入项目,其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接近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其中,财政经常性补助主要是政府按照在校生规模和专业性质确定基数后对公办院校的一项经常性补助,因公办与民办院校间学费收费标准不同,民办院校收费标准明显高于公办院校,一般没有此项补助,因此“生均财政经常性补助”在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间没有可比性。但在生均总收入和生均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等2个办学经费投入量上,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间存在明显差异,公办院校显著高于民办院校。尤其是在“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上,民办院校的生均数仅为公办院校的14.41%(742.19/5149.94),其中有一所民办院校的财政专项投入为零。44所高职院校在2012年财政年度内生均支出经费的统计结果。

3分析与建议

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有多种来源,而且也应该是一种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但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自身造血功能还不强的情况下,其办学经费的主渠道仍是学费收入、举办方的投入和政府专项投入。可从表1数据的直观分析,无论是总收入(当年度可用于办学的总经费),还是财政专项投入(用于办学的专项建设),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间相差悬殊,就基尼系数而言,44所院校在经费总收入和财政专项投入上的集中度均已超过0.4的警戒线,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上述办学经费上的差异,最终将落实到受教育者学生的身上,接受同一类型和层次教育的受教育者在教育上的公平性也将打上问号。2012-2013学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折合在校生共计328006.30名,其中,公办院校272873.50名,占83.19%,民办院校55132.80名,占16.81%。但院校总收入,公办院校为623254.935万元,占90.46%,民办院校为65715.854万元,占9.54%。在财政专项投入上的分布差异则显得更为明显,公办院校折合在校生占全省的83.19%,却占了全省财政专项投入的97.17%(140528.204万元),民办院校折合在校生占全省的16.81%,却只占全省财政专项投入的2.83%(4091.927万元)。可明显看出,由于经费收入上的差异,民办院校在日常教学运行、办学条件改善和内涵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均低于公办院校,尤其是在设备采购上的投入更为明显。而这都将对民办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造成上述公办与民办院校间办学经费上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浙江省现有省级示范校、国家级骨干校和国家级示范校共计22所,但都集中在公办院校,9所民办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均没有争取到这一重要的建设项目,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财政专项投入。加之前几年扶强不扶弱的财政资助倾向,使得民办院校在专业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财政专项投入上也较公办院校少。另外,不可否认,民办院校举办方在院校建设上的投入也显得不足。这些因素累加在一起,最终造成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间办学经费上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公办与民办高职教育都理应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这一历史机遇中获得共同发展,而办学经费则直接关系到院校相关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是支撑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一方面,应该承认现阶段民办与公办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上的差异,但另一方面,院校、举办方和政府都必须为缩小两者差异、共同提高,而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因此,本文分析所得出的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间生均办学经费上的差异,虽仅是一个点,但应当引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果这一趋势不加以改变,将对民办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这种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上客观存在的差异,也对院校举办方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办学资金投入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应引导并要求民办院校的举办方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应当在完善高职教育经费稳定投入机制的过程中,依法制定并落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并在改革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制度时,对民办高职教育以更多的关注,研究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改善公办与民办教育在资源配置上的均衡性,从而为公办和民办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作者:高越明 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