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教育研究论文(9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教育研究论文(9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教育研究论文(9篇)

第一篇:高职教育双师标准及队伍建设

摘要:高职教育的根本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学生在就业环节中的竞争优势,最后实现顺利就业。因此高职教师需要在具备教师从业资格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才能顺利实现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是对高职教育中的“双师”标准和队伍建设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标准;队伍建设

引言

我国的高职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逐渐受到了社会主流教育的认可。高职教育全称为高等职业教育,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需要同时具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师也同样需要具备高等教师资格和职业教育能力的“双师”进行教育教学。

一、“双师”的概述

“双师型”教师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现在对“双师”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认为“双师”即“双证”教师既具备高级教师资格证,同时具备所教领域的职业资格证,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加技师的模式。另外一种定义认为“双师”就是“双能力”,指教师既具有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能力,同时又可具备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笔者认为真正高职教育中的“双师”是既要有“双证”又要有“双能力”。

二、高职教育中的“双师”标准

首先,高职教师必须就有能够在高校任职的资格,也就是要有高级教师资格证,同时需要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技术水平,换句话说就是教师既能够教书育人,又可以对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进行指导。其次,教师需要深人掌握大量的职业理论知识或者行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与所讲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和职业素质。“双师”教师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规律,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最后,“双师”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在高职学校中即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又可以和同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上的切磋和交流。与此同时,“双师”教师还需要拥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不光是指教师能够管理好班级和教学的能力,还指的是教师拥有管理企业合同行业的能力,最好使教师拥有在企业挂职的经历,这样教师在深谙企业和行业行规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指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需要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双师”教师还需要具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对行业的新技术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可以根据社会和行业的具体变化及时对专业和课程进行调整,并且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三、高职教育中的“双师”队伍建设

1.国家和政府需要明确“双师”的职业标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标准基本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的标准。但是由于高职教师的职业特殊性,普通教师标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高职教师,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对高职教师进行严格的职业划分,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与高职教育教师的从业资格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明确“双师”的职业标准,使得“双师”教师在评选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在建设“双师”教师队伍的时候能够拥有坚实稳固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加强“双师”的自我提升

高职教育中的“双师”教师还应该不断通过学习实现自我能力提升。首先“双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并且根据国家最新推出的相关行业的标准和规定及时更新和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比如说双师教师可以通过自主进修学习、或者参加相关专业的岗位培训、参加同行业专家学者的知识讲座,再比如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上网观看和学习其他优秀教师或者从行业人员的教学视频等方式不断扩充自身的专业职业基础知识。与此同时,高职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当地的企业联系,通过深人到企业内部学习专业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更加可靠。

3.建立健全“双师”教师的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中缺乏对“双师”教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因此许多高职学校的“双师”教师并不具备真正“双师”教师资格,高职学校在评价“双师”教师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教师的教师资格进行审核,同时还要审核教师所教行业的从业资格,即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双证”,但是并不是教师只要具备“双证”即可,高职学校还需要对教师是否在企业有过真实的从业经历进行审核,并且对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的年限进行明确规范,同时需要规定教师至少主持过一项专业服务、实训基地建设或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效。总的来说就是高职学校在评价“双师”教师的过程中既需要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要注重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想要做实做好高等职业教育,离不开“双师”教师,只有同时具备宽泛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职业技能才能教出真正既懂理论又有能力的高职学生,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一流人才,高职教育需要尽快明确“双师”教师的标准,并且加快“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沛华.贵州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王琼.山西省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3]方桐清.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9一12.

作者:朱雪芹 单位:云南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高职教育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高职教学的质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学生的需要,是值得广大高职教育者思考的问题。文章阐述如何进行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插画表现技法;课程设计

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学生与社会对高职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它应该以现实中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工作的过程为教学的方向,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一、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设计

其一,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应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既然高职课程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课程教学就应该摒弃以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教学方式,采取产与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插画表现技法课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设计:第一,遵循以产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邀请有着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插画设计师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入课堂,对插画这一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需要的相关能力进行阐述。第二,把一些重要的、比较典型的实际工作步骤或者工作任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可在教学中展现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以工作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插画表现技法的理论学习的目标。第三,在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地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采取公司项目式的管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四,在课堂上进行插画表现技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在课后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课上所学的插画表现技法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其二,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设计。第一,明确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插画表现技法这一专业对应的相关职业,对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插画表现技法既是插画师这一职务的核心工作任务,又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核心职业能力。因此,对于插画表现技法专业的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课程学习目标就是牢固掌握插画表现的技法并能将其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第二,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安排:首先,初级阶段项目选择。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项目的制作目的、意义,了解常见的作品形式(案例赏析),了解一般插画设计与绘制过程,了解CG插画设计制作常用软件。其次,搜集素材,确定初稿。采集插画题材所需的图像素材,将可用素材进行提炼后绘制出设计图并与客户沟通,进行草图初创。再次,进行成稿的创作。掌握插画创作工具Photoshop的基本操作,画面风格的表达要统一,要求画面构图符合比例,画面的内容要与题材一致,线稿要重新在电脑里绘制,要求线稿清晰,颜色饱和,切记不能脏,然后调整整体画面效果。最后,确定成稿并上传给客户。学生与客户沟通,总结客户的反馈意见,根据客户的意见修改画面效果,确认无误后上传给客户。

二、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实施

其一,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基于以上的插画表现技法课程设计,在该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达到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要有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能够将插画表现核心的工作任务转化成适合进行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其次,教师要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基于以上教学思路的设计,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教学不仅由教师完成,还要邀请专家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才能够与专家配合进行教学。其二,根据课程难度进行阶梯式的分阶段教学。教师要将整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难度进行阶梯划分,然后按照难度阶梯进行教学阶段的划分,分阶段实施教学任务。根据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整体难度,大概可以分为初级阶段、提高阶段、冲刺阶段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简单地说,初级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插画表现技法有一个整体意义上的认知,能够初步对插画表现技法进行运用;提高阶段要求学生对插画表现技法进行较为熟练的运用,能够独立进行项目的计划制订与实施;最后的冲刺阶段就是对插画表现技法中较难的部分进行最后的冲刺,以更好地掌握技法的难点为主要目的。其三,插画表现技法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很多事物与互联网有关,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养成。

三、结语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中的插画表现技法课程教学要紧密与就业相结合,以实际工作过程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同时还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这样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才是科学、高效的。

参考文献:

[1]辜东莲,丘东晓.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及其说课探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作者:刘春燕 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教育预科班培养创新思考

【摘要】大学预科是西方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它在国外教育体系中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它被称为高中教育跨越到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在国内正在兴起,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的预科班一般针对知名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出国留学生等,而针对高职或大学预科的较少。针对此情况,本文对高职教育的预科班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预科班;培养模式;创新

在新的教育体系下,我院也调研了招生考试的相关情况。我省已开始实施单独招生与注册招生政策,5月中旬考试结束后,考生将一直等待9月份的开学,这段等待时间较长,考生从紧张的学生生活突然变得轻松很长时间,将有可能对学习失去一些兴趣,同时家长在这段时间也不便于管理。现为了提前让学生适应大学模式,完成角色转换,让学生在高考后过得更加有意义。针对已录取的自主招生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的适应性教育———大学预科班,预计比以往开展的适应性教育更丰富、更有针对性。我院大学预科是从高中通往大学的桥梁,是同学们进入大学学习的“地图”。在借鉴国外预科班的同时,根据学院自身的特点,为同学们量身打造学院高职技能特色课程,由专业教师精心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北软特色教学平台、预科班特色教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融入“快乐夏令营”的学习模式(见图1),将组织校园美食节、素质拓展、企业观摩实践、踏青、专家讲座、校学生会体验、技能知识赏析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新的快乐学习态度;让学生建立自信、懂得感恩、培养信任;强化学生团队协作,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沟通能力。预科班授不分专业,以学院特色选取同学们感兴趣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利用北软特色平台与学生互动完成,以学生为本,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让同学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同时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特色活动,了解校学生会,与学哥学姐互动,将学生活动、互动照片布置在学习教室中,让同学们温馨学习、快乐学习、自信学习,跑过昨天的自己,成为同届学生的领跑者。

一、在预科班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如何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取得最佳的效果,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传授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做好导演,但是有时候总体策划还得由预科班管理小组研讨完成,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课程的素材很重要:1)学生的所有活动,包括出游活动、美食节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并且兼当学生的摄影师,记录学生的快乐时刻。2)这些照片就是学生课堂最好的素材,ps课程的学习不用再从网上找素材,每周的活动、劳动、跑操等照片就是很好的素材,同学们拿自己熟悉的照片学习,兴趣颇高。3)汇报演出的视频是学生做的?如何完成的?这就是如何导演视频软件这门课程?都是利用每周三晚上的视频制作软件课程完成的。

二、辅导员与教师完美融合,发挥了各自优势进行管理,任务分工明确,考核明确,效果提前预知明确。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一致性归根到底就是共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去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成为一个合格有用的高级专门人才,辅导员在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又要以专业学习为主,其课程的学习活动自然要占用大部分时间,而任课教师又是整个“学业”教育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共性是“育人”,而个性在于侧重“成人”还是“成才”。双方在完成各自工作任务的同时,又实现了一个共同目标,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两个方面,只有及时沟通,互相配合,才能相互提高,共同进步。若把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教育与引导”互相促进,效果可倍增。我们也可以考虑任课教师兼辅导员或辅导员兼课模式,这样的深度融合既能锻炼教师,又能将“教育与引导”互相促进,但是这样的担任者应该精挑细选。

三、精彩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积极将活动主题导演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四、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学习成长新模式我们通过建立与家长的互动群,第一时间向家长汇报和分享同学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见证孩子的点滴成长。与家长携手鼓励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一起将其点亮。家长交流群是为了能够让家长在每天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便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家长排疑解惑;张桂平院长非常重视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爱的教育、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作者:张利芳 杨帆 付饶 单位: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国内外高职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调查了美、英、法、德、日、韩六国和国内一些的高职院校对待公共基础课程的思想理念、具体的设计和安排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做了比较研究,并给出启示性的结论。

[关键词]高职;基础课;现状;启示

职业教育改革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迫使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目前,分析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现状的,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所追求的应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包括知识、技能教育,也包括素质和道德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是使高职毕业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需求,而且还要适应岗位变换和岗位迁移的需要;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具有职业技能;不仅要具有职业素质,还要具备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过程中宏观上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淡化学科体系,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

知识最初总是靠零散的积累获得,当它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比如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必须进行整合与优化,否则,它只是知识,而永远不能形成能力。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一种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能力,这才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整合,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更合理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知识的整合不是简单叠加,也不是学科的重新划分,它是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所需知识进行整体的优化,以得到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最有效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能力,这是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中最缺少的要素,也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最需要注重的要素。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意识到淡化学科体系,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非常有必要。我们通过选修模块,设置了多个层次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实验、实训场所、多媒体教室的开放,师生交流平台的建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了多个层次的教学服务系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而且也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二、重视基础知识,准确定位基础课

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适应不了现代职业岗位高频变换和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不了职业发展还需要终身学习的要求,显示出高职毕业生基础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应变能力难以达到不断变化的新经济模式和高新技术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知识欠缺,功底不扎实。对此,我们在高职教育中,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即要重视专业,也要注重基础,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比例要适度,准确定位基础课程,使基础课真正体现基础性,体现为专业和职业服务的理念,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使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日后学生自身发展提高的能量之源。在这个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社会,一个人终身服务于一个企业或一个岗位的可能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高职教育必须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才能使他们适应不断变换的岗位要求。这一点已经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得到证实。

三、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现代课程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岗位技能训练,而是扩大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职业教育主要是进行岗位技能训练,课程编制者把课程的重点着眼于岗位技能上,目的是为个体的职业生活作准备,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使个体掌握胜任具体岗位的技能,这样就可以胜任岗位,可以在企业立足。然而,现代社会工作性质的变化对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提出了质疑:在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信息社会中,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体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针对固定岗位的技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挑战,缺少创造力,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都不可能在社会稳定的立足。实际上,为应对岗位和职业的变换,个体必须具备一些综合性的技能或能力,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震瀚.高职学校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0(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谭宝军 单位: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摘要: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决定。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效果不显著,主要表现为学生情况复杂,整体素质较差,学习兴趣不足,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心态,厌学情绪较重;整体教学方法落后等等。本文从学生类型分析入手,针对高职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几种常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习;团队合作;调查报告

1学生的学习类型

个人学习的方式不尽相同,有很多综合因素影响着个人学习新的知识或获得信息,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可以把学习方式分成三类:①根据感官模式分,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和动觉型。②根据推理类型分,分为演绎型和归纳型。③根据学习环境分,分为自我认知型和沟通合作型。总的来说,视觉型基本占到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最简单的特征就是语速快,而且要看着对方说话,这类学生更喜欢在一个相对安全的体系内学习和生活,创造能力上有一定局限;听觉型占到20%至25%,这类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不爱说活,语速慢,而且往往说话时不看对方的脸,对他们来说内心世界是很重要的,往往容易表现出来不合群;动觉型的学生很喜欢动,具有创造性,喜欢采用身心互动的模式参与学习。学习方法与学习类型有极大的联系,总的来讲,视觉型学生在运用画图和分类学习法方面会比较成功,听觉型学生如果能有一个录音设备可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动觉型的学生会比较倾向于体验学习、互动学习法等。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有助于教师进行课业和教学方法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要求。

2独立学习

独立学习也叫自主学习,它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让学生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事,而老师作为指导者要督促和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习热情,针对学习过程给予积极有效的反馈,让他们具备能够承担自己学习任务的能力。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独立性是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时间,让学生在其中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实践来达成学习目标;差异性是指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也就存在差异,选择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达成目标的时间和程度也就不一样。独立学习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自主学习不是现场的即时表演,不是仅做几分钟思考,摆个花架子给别人看的,也不仅是教师提出目标后放任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独立性、差异性,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地达成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如自我展示、创造力、自我管理、时间管理、解决问题、信息检索等培养方式。可以通过做实验、自由讨论、学习研究、调查报告等来实现其目标。最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自我评估,对自己的学业成果负责,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并能勇于创新和开拓思路。

3团队合作

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因此。高职学生如果能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岗位的要求,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精神,使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调查研究报告

在教学中经常需要交一些调查报告,尤其是通用类的课程,这些报告作为课业的成果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课题搜集获得大量的信息,在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观点,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学业成果。完成课业里布置的调研报告一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理解课业内容。了解以下信息:调查的目的,上交日期,怎样提交报告,调查资源的类型和数量,报告的长度和格式等等。第二步:选择一个主题或标题。可以选你感兴趣的题目,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果遇到困难多读多看,寻找解决的途径。你最终确定的主题涉及面不要太宽也不要太窄。第三步:拟定调研问题。针对研究主题写下准备调研的问题,类似调研问卷,内容越全面越详细越好,问题类型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实例。第四步:利用你搜集的有用资源回答第三步中提出的问题,在你的报告中要注意标注引用内容的出处。第五步:开始撰写报告。对于某些问题可能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你只要写出你能够进行辩解的内容即可。同时,要体现自己的观点、体会和收获。

5总结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高职教学中很常见。成功吸取了他人的经验,开拓教学思路,掌握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左力.议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叶教育与职业,2010,(1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叫.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刘蕊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第六篇: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围绕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的目标,结合实训设备的具体情况,对综合实训的内容、教学模式、实训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探索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技术应用、营销和技术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经过机械或电气技术的专项实训,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缺乏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性培训,毕业后很多学生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机电综合技能的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有必要改进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使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模式能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提高实训效果。

1.机电一体化实训课程目标

机电一体化实训课程是集机械技术、电机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

2.实训课程的内容和模式

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可以选择某一生产流程的模拟控制系统或典型的机电产品为岗位的控制操作技术。在实训过程中以该系统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学习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并结合实际操作,将所要求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融于培训过程。实训时把学生分组,由老师布置实训任务,通过实训指导书让每组同学明白工作要求和规范,随后监控整个实训过程,尽量发挥同学的积极性。实训项目的安排也是由易到难,开始阶段进行供料单元简单的电机控制实现,让同学们熟悉实训要求,接下来进行较为复杂的气动机械手搬运和工件分拣工作站项目。首先结合实际的装置,了解该装置所能完成的任务及工作流程。其次,分析该装置的硬件组成,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硬件的组成元件,各自完成何种功能;再说明本设备所包含的技术和应掌握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如拆装、调试、故障诊断等,掌握机电设备的装配、操作;最后,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归类,并做一定的延伸,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所发展。可以把在东洋电装产学研中,获得的汽车零部件电检设备资料一部分整理成拓展案例,在案例中融入常用西门子、三菱、欧姆龙PLC的编程指令比较及使用,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3.实训设备

为培养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一定要选择真实的或模拟实际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例如我校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的设备有: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立体仓储系统,小车机器人,专门为机电一体化技能训练而设计,部件全部采用工业标准元件,安装和调试也符合工业规范,为满足实训要求,每个设备配有编程电脑一部和安装工具一套。

1)光机电一体化设备

实训装置由由铝合金导轨式实训台、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机械部件、PLC模块、变频器模块、按钮模块、电源模块、接线端子排和各种传感器、计算机等组成。学生通过操作此装置,了解气动机械手的动作,PLC(可编程控制器)对系统的控制,传感器的接线及应用,变频器参数设置及使用。

2)立体仓储系统

控制器采用西门子PLC,在PLC上增加一个RS-232模块,就能实现PLC与RFID读写器之间的串行通信,是PLC获得货物电子标签的目标地址信息。传感器传回PLC位置信息,PLC控制X、Y、Z轴电机运行,有效、准确地把堆垛送到任意仓位。通过操作此系统,让学生了解RFID技术,立体仓库的运作流程,步进电机的应用。

3)小车机器人

用单片机实现对小车的控制,通过QTI循线传感器依循地上或台子上的自制轨道获得的信息反馈给两轮小车,使小车沿一定轨迹运行。通过操作,学生能了解单片机的C语言编程,从简单的让小车动起来,到复杂些的让小车以最快速度循迹运行。

4.考核办法

实训总评成绩由平时项目成绩、实操成绩、实训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项目成绩占40%,实操成绩占40%,实训报告成绩占20%。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等。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迎合行业发展的趋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探索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踏入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芬,陶亦亦,陆春元.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教学的实践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2]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作者:丁琳娜 单位: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实证分析

[摘要]从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研究意义及背景入手,综述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果,通过现有的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分析实施的困境和制约的因素,结合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经验,总结学院现代学徒制实施策略与保障机制,为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实证研究

高职教育是指以完成高中教育为基础,通过相应的岗位需求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以能够从事生产一线的高级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是具有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形式。《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一、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现代学徒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政府为主导;一类是以企业为主导;第三类是以全日制学校为主导。通过比较西方现代学徒制,发现有三大共同特征:学徒制重新回归国家法制管理范畴;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功能得到了回归和彰显;学徒制的相关利益者增加,并开始形成新的、规范化的运作机制。匡瑛通过中国古代艺徒制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比较,得出了我国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启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完善的内部发展标准。徐国庆博士、董秀华博士等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情况进行探讨,但并没有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进行实证研究。

二、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及分析

(一)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

2012年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三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互渗交互培养方式(与高新企业合作);在岗交互培养方式(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行业通用性交互培养方式。2014年9月,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了“首届奇瑞捷豹路虎中英现代学徒班试点班”。

(二)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分析

以上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中多以中职学校为主,或以培养企业员工为主,高职院校参与度不够,目前所暴露出的问题:1.政府和学校层面缺乏政策、具体措施和制度;2.企业和学生是现代学徒制的两个重要主体,企业和学生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学生不能胜任高技术岗位,影响企业的生产;②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企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中的中心位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实施没有满足企业的愿望;③保障问题。现代学徒制培养周期至少三年,企业在三年后能否得到所需的人力资源,没有保障;④利益问题。学生是企业的学徒,大部分企业不愿意给学生(学徒)一定的报酬,而学生对合作企业不满意或不愿意过早失去就业选择权等,也不太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制约因素:1.制度、法规保障不完善;2.企业因利益不主动;3.高职院校管理和服务不到位;4.学生职业前景不明朗。

三、我校现代学徒的实践策略及保障机制

(一)供给引导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模式

通过提升学院内涵建设来吸引和争取企业与我校合作,联合相关企业共同构建供给引导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如捷豹路虎长沙培训项目、上海三菱电梯等项目的引进与合作,提升了企业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二)精英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根据专业与企业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在学校内部选择少量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进行试点;根据学生在主观上是否渴望到合作企业培训和就业,在试点专业内部选拔少量学生参与试点。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两点: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必须全程参与,全程合作;2.由企业主导选拔学生。

(三)制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制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确保“工”的比重在40%以上;其次,校企双方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重建课程体系与教学项目,合理配置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除满足学生拿到学历外,还需满足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

(四)改变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由行企专家、企业导师(师傅)、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考核评价。

(五)构建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签订“三赢”(学生、企业、学校三方获益)的长期合作协议,不加收学生的学费,整合、共享校企双方资源,用企业资源为学生培训和实习实践提供平台;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咨询等服务,确保三方利益。

参考文献:

陈英丽.高职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5.

作者:吴正乾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分析

【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侧面反映出人才资源与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是市场运作一般规律的表现。当前,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了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出发,对合作的模式与趋势进行分析,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也由最初的尝试向逐步完善转化。但事实上,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许多学校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基于此,笔者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优化校企合作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实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顺利运行提供参考作用。

1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1.1校内生产线模式

合作企业在校园内设置一部分生产线,这种模式称之为校内生产线模式。校内生产线模式的设置,可以提供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技能实践的机会。对于高职教育中一些技术性工种来说,仅仅开展理论教学显然无法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当学生参加工作后,需要进行再学习与再培训。而校内生产线模式的出现,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专业相关教学设备,缓解高职院校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企业生产场地需求,一举两得。

1.2校企互动式模式

企业与学校是两种不同的性质,企业专注于生产,而高职专注于教育。但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提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企业则提供高职学生施展才华的场所,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当是顺承的关系。校企互动模式就是利用这种顺承关系的互动模式。从高职院校角度分析,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参与专业教学,借助企业齐全的设备与充足的原料为师生提供实训场所,同时,也避免了枯燥的上课方式下,学生厌学情绪的出现,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运用。从企业方面来说,可以借助实习生的技术创造更多价值,学生实习后将学到的技能再反馈给企业。这种高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作机制研究文/黄静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侧面反映出人才资源与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是市场运作一般规律的表现。当前,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了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出发,对合作的模式与趋势进行分析,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

1.3人才订单模式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开展订单式人才模式,将两者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形成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订单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授课,教育的内容以企业需求为向导,当高职学生完成技能培训后,通过考核则可以根据订单合同实现就业。这种模式下,职业技能培训更具灵活性。但同时,人才订单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职院校主动权缺失,不利于稳定发展。因此,人才订单合作模式适合初级的合作模式。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作问题

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其办学方针逐渐转为务实的以就业为导向。但是新旧体制的过渡环境下,校企合作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并且高职与企业方面都缺乏长远的合作计划与人才培训战略,致使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面临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其次,我国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也比较粗放。许多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因此对于校企合作缺乏热情。再次,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模式粗放,内部体制不完善,在生产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无法支撑职业技术培训成本。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旧合作模式之下,校企合作运行举步维艰。为此,为了克服校企合作当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应当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合作模式进行转变,努力创造校企合作的全新局面。

3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措施

3.1驱动机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益是驱动的核心,要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持续的合作关系,需要有足够的利益为驱动源。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组织,其核心利益在于进行人才培养后,能够被企业寻用。而企业作为人才的聘用者,其核心利益是通过高职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其核心利益的重点都是学生。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就业得以保障,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取工作经验,得到收入。因此建立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均衡的利益驱动机制,是促成校企合作的关键。三者中,企业的积极性调动需要高职院校提供合作收益保证,即可优先获得优秀人才、发挥师资优势帮助企业进行在职员工培训等。一方面促使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化,同时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与此同时,政府方面对于企业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以法规形式保护高职学生合法权益。如此,更好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3.2激励机制

国家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经济环境,包括对市场经济法规的不断完善,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等。尤其是要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增加就业问题中来。通过将企业短期与长期发展利益结合,更好的促进企业合作积极性,提高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3.3约束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可通过签订合同,以法律形式,约束高职学生在完成教育之后,到签订企业进行工作。特别是针对企业委托培养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缴纳保证金等方式,约束学生就业行为,避免学生的流失。政府方面,可以通过制订相关校企合作实施细则,对高职院校与企业两者在合作中进行明确的权责划分。并通过相应惩罚条款的制订,督促校企合作政策的落实。以法律约束力,对不能认真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进行惩罚,从而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政府方面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积极协调校企合作之间的问题,化解矛盾,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健康运行与持续发展。

4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运行过程中,因为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等因素,而产生了水土不服现象。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推动、高职院校、企业积极配合,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优化合作策略等方式,最终探索出一条实现企业、院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合作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伟.关于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2]孟源北.查吉德.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J].高教探索,2013(03).

[3]林奕水,黄军辉.高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

作者:黄静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第九篇: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思考

通识教育以其先进的理念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其理论研究的探讨,还是对其实践的反思都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在理论的层面上,研究者不仅论证了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而且还通过具体的实践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具体影响;在实践的层面上,通识教育不仅影响高职教育的教材编写,而且还影响高职教育的具体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我国高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理论的研究中,而且也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具体实践里。因此,关注高职中的通识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既要关注其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又要反思具体的高职教育实践。

一、通识教育

探讨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有必要首先简单地回顾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在研究之初,回顾通识教育的内涵,既有利于读者阅读后边的论述,又利于读者从历时的层面上掌握通识教育对于中国高职教育的影响。所谓的通识教育,严格地说,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美国高等教育在其历史发展中,将西欧的自由教育与美国的本土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它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之举。对于这一段选文所叙述的内容,还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即所谓的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集美国教育与西欧教育的优点于一身。在理论的层面上,它是一种教育本土化的研究,即西欧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实践的层面上,它是利用美国与西欧教育理论来优化美国教育的一种具体实践。在这种优化的过程中,通识教育表现出了这样的特点,即“文理教育+专业教育”的特点。对于前者而言,文理教育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对于后者而言,专业教育是学生学习技能的保证。因此,通识教育对于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

因为高职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论,又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实践。因此,对于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应该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开始:在理论的层面上,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具体表现,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

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在理论的层面上第一个表现是众多研究者有关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实践的可能性探讨。例如,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两个具体的阶段,即通识教育理论内涵的引进、介绍阶段和探讨其与高职教育的可能性。对于前者而言,在2007年的时候,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就有一篇题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与此同时《职教论坛》也刊发了题为《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等文章。这些文章在介绍通识教育内涵的同时,也在宣传并探索其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

(二)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具体影响

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具体影响发生在探讨其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问题之后。首先,教学目标的影响。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上。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指高职教育通过特定的课程体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就有研究者针对教学目标或者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探讨了通识教育的具体影响。例如《通识教育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等诸多文章的出现。在这类文章中,研究者不仅阐释了高职教育学生的能力及其具体表现,而且还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探讨了相关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相关问题。还有的研究者,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时展状况,结合通识教育的理论,探讨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例如《技术批判理论下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等文章。其次,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还表现在对高职相关课题的研究中。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不仅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且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还为当代的高职教育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例如,探讨如何在通识教育中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的文章,针对通识教育的借鉴式研究,如何通过对英、德、日本等国家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反思,思考如何借鉴相关经验的文章,如《英、德、日三国高职通识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等文章。这类文章不仅涉及到理论层面对通识教育的借鉴,而且还涉及到了在实践层面如何进行通识教育的问题。再如,对近年来通识教育影响中高职教育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式的阐释。如《2010-2013年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综述》等文章。在这类文章中不仅总结了通识教育研究的现状,定性了目前通识理论研究性质,即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而且指出通识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即缺少实证式的相关研究。

三、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通识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给予高职教育的影响还体现在具体的高职教育实践之中。而在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最为核心的就是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众所周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种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影响既开始于课程体系,又终结于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中,研究者比较关注一个重点的内容,即文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既要突出教育的专业性,又要突出教育的知识性,如何才能在课程体系中使之最大化地与高职教育的需求达到一致,这是通识教育研究者探讨的终极目的。因此,无论是两者之间所用课时的比率,还是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问题,都是本次探索的目标。

(二)通识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

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可以从下面的论述中得到证明:首先,通识教育影响高职教育的教材编写。通识教育通过影响课程安排而影响教材的编写。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校本教材,都要按照通识教育的理论来考虑编写的问题。其次,通识教育影响教学方法。通识教育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具体的高职教学实践中,任课老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否则,就会因为偏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或者因为专注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知识的教学。无论哪一种教学偏颇都会对学生的就业及其继续深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无论在高职院校,还是在中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理论都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客观地体现。再次,通识教育与职业特色。通识教育理论具有普遍性,虽然它适合全部的职业教育,但每一个院校的职业教育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任课老师既要突出自己院校的职业特点,又要注意培养人才的个性化操作技能。

(三)通识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评价实践

通识教育既然参与了高职教育,既然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在教学评价中就不可能缺少通识教育的影响。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评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评价关注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的关系。其次,教学评价关注相关院校的职业特点。只有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处于最佳的结合状态,只有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地体现,那么才能说通识教育与高职教育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总之,通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在理论的层面上,研究者不仅论证了通识教育进入高职教育的可能性,而且在实践层面上,通识教育不仅影响高职教育的教材编写,而且还影响高职教育的具体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

作者:关秋 单位: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