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0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0篇)

第一篇:高职涉农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化学类课程是高职涉农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和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从整合课程内容、衔接专业课程、强化实验教学、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对涉农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为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改革探索了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涉农专业;化学;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才资源强国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尤其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存在过于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现象,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主要专注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改革,轻视或忽视基础课程改革。在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专业课与以基础课有机融合才能得以实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专业课需要以基础课程相关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因此,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化学类课程是农检、生物、食品等涉农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根据高职农业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准备。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仍然大都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多而全面,专业针对性不强,且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高职涉农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亟须进行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加强与专业课衔接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化学类课程仍然沿用传统方式设置,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并各门独立开设。如此设置课程存在诸多弊端:每门课程为保持体系完整性,内容过于冗杂;课程间交叉重复,浪费教学资源;与专业课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最主要的是过多的课程设置,挤占了专业课程的空间,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以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紧密衔接专业课程为原则,对化学类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门农业基础化学课程非常必要。整合后的农业基础化学课程,一方面,遵循高职涉农专业教育的特色,理论教学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出发点,对理论性较强的基本知识删繁就简,进行整合优化。如,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合并,简化无机化学部分的反应机理,理论内容能够服务分析化学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即可;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定量分析部分,重点讲授容量分析法,即四大滴定法。仪器分析部分简单介绍一些光学分析、电学分析、色层分析等分析原理,主要讲解一些常用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有机化学部分有关分子结构、有机合成、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知识少讲授或不讲授,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常见有机物的命名、理化性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等。另一方面,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是实验教学要与专业课程紧密衔接,通过化学类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如,在分析化学部分中的酸碱滴定法实验,教师可以选择肥料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为综合实验项目,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酸碱滴定法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可以使学生通过这一实验过程认识化学基本实验对专业的实际作用。

二、强化实验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动手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程以实验为基础,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强化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尤为重要。首先,提高实验教学课时比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素质教育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技能教学占总课时60%以上为宜,或者单独开设实验技能训练课程,针对涉农专业特点,重新构建化学实训课程体系,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三大学科及仪器分析的实训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实训内容,删减验证性实验内容,适当开设与生产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综合性实训,实验实训结果与理论知识相互印证,强化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知道化学与生活很多方面的紧密联系,可以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化学曾经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实际性的作用和应用,或者单单是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教学中,还化学原本的生动实用性,丰富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如,在有机化学部分,通过酯化实验对柠檬酸纸上写字形成“无字天书”的奥秘进行解读,可以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酯化反应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涉农专业建设力度的加强,各校加大了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专业人才的力度,涉农专业的前景越来越广阔,化学类基础课程的重要性随之凸显。传统教学“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出发,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专业的教学服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重新序化化学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现象、结果来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基本原理解释实验现象、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学生正确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后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使深奥的抽象思维直观化,微观的实验现象宏观化,静止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动画模拟、局部放大等多媒体演示手段使传统理论教学中微观的物质结构、复杂的化学反应等晦涩难懂的抽象理论易于理解,让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实验实训方面,教师应把虚拟实验技术引入实验教学过程,图文并茂地介绍实验室常见仪器设备、器械、实验常用药品及实验过程。虚拟技术在模拟化学实验整个操作过程的同时,聚焦实验操作的各个细节。应用多媒体丰富直观的表达形式,将仿真动画、实验录像以及操作说明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做好实验课前预习,充分掌握实验仪器与装置、实验基本操作及实验基础知识等,加强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学习效率。

四、优化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逐渐由单纯的就业教育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转变,由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由知识型、技能型向创新型、创业型转变。教育理念的更新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实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技能学习再到复合技能学习的过渡。因此,教师自身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提升业务素质,逐步实现知识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的升级。其次,涉农专业化学类课程经过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实验教学等一系列改革后,对化学类课程师资队伍必将提出更高要求。主讲教师既要全面把握化学类课程的内容,又要具有较强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推敲、审视乃至批判教学过程,使化学课程教学更具特色,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强化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并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关注化学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再次,实现化学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衔接,化学类课程教师主动参与制定专业课课程标准,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相关专业课程所需的化学知识基础,协调化学课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安排,避免重复教学。此外,化学类课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实习,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行业、职业需求,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进而使化学教学能够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总之,涉农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并加以改革,力求突出涉农专业特色,打造新形势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化学类课程,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农业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6-57.

[2]蒋云霞,杨春和,田兆军,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分析化学》课程改革[J].教改创新,2011(35):144-146.

[3]金漫漫.高职涉农专业化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62-64.

[4]阮丽红.浅论多媒体课件与化学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35):170-171.

[5]张文金,许爱军.高职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6):1-4.

作者:李亚 蒋云霞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院校实话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与当今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行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践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探讨了构建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方案。

[关键词]室内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高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其实用性,实践课程的改革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必经之路。但是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目前虽然很多开办了室内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积极着手实践课程的改革,但其改革速度依然无法与该行业的发展的速度相匹配。

一、我国高职教育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重点在于更加注重实用性。假使一个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了这门学科全面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实际操作能力注定是会被这个行业所淘汰的。室内设计实践课程的设计则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还存在很多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高职院校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采用的是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注重引导学生自行进行思考。即使有些教师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但由于室内设计这个行业存在日新月异的特点,更新速度太快,很多案例过于陈旧,对于学生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因此,产生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而对于实践课程,通常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拟定一个虚拟命题让学生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合理,实则流于形式。学生对于该项命题的设计通常是不会考虑实际环境的,并且过于理想化,一味的强调设计的新颖性以及美观性,对于空间的把握不足,但室内设计归根究底是在于其实用性,由于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甚至部分教师同样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同样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二)培养模式上忽视“过程性”

中国的“应试教育”在高职院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过分关注最后的教学成果,而学生抱着“及格万岁”的心态,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甚至难以达到这个行业的基本标准。很多教师在进行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时,过多的强调计算机辅助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及运用能力,而忽视了整套设计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草图的表现、材料工艺的选择等从无到有的一个具体的过程。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室内设计这门学科的目标就是完成一套设计方案,并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完美的展示就可以了。这样的设计作品往往比较呆板,缺乏新颖性甚至实用性,甚至很多学生将重点放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办法满足社会设计市场的需求。

二、室内设计实践课程改革措施

室内设计这门学科的教学应当以社会设计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深入市场、工地等去了解室内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具体是如何运行的,在材料、工艺的选择上应当考虑哪些现实因素,熟悉国家对于建筑规范的相关政策,采用开放式教学,将工程项目渗入到教学中去。专业实践课是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采用引导式教学

在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选定一个比较典型的主题,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个主题进行无限的思考与创作,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后,提出一些指导意见,把实际项目进行完善,提高其可行性及实用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将所需讲授的知识渗透进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及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同时,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走出校园,加强“过程式”教学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是指导学生从构思到选材到一套完整的能运用到实际的设计方案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室内设计实践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加强对于“过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室内设计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团队协作,取长补短。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让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到工地上去,在全面的解读任务书的前提下,进行实地考察,实地测量,对楼盘的地理位置以及户型的基本构造等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其对于整体设计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及喜好,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此户型的设计可能存在哪些问题。接下来,就可以对该户型的设计进行构思与设计了,在此过程中,可以收集相关案例或资料,结合本户型的特点以及客户的需求,构思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明确该套设计的主体与风格,划分功能区,进一步形成该户型的设计初稿。然后,对该方案进行细化,并不断的对设计方案进行完善与改进,在讲究美观性的同时充分的考虑其实用性,并经过多次调整以后形成终稿。最后,可以组织学生同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将各小组的设计方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教师以及其余小组的同学,并将其整套设计理念、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如何进行解决的一系列过程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后,教师以及其余组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建议。最后,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调整,指导学生完成最后的施工图纸并进行成绩考核。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设计过程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对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持续更新拓展

社会设计市场每时每刻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材料、工艺等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对于设计的创新性以及实用性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教师应当以教学大纲为前提,不断的根据市场需求对教案进行更新与完善,将与本课程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不断的融入到教学中去。现今社会,受国家宏观调控及市场经济的各方影响,小户型的房子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追捧,尤其是像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居民,由于房价一路飙升,甚至出现了十几平方米的极小户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成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万科、绿地等标杆房企都相继推出了十几平米、二十几平米的极小户型,很多设计网站开始出现关于极小户型的设计竞赛。因此,教师也可以将此类网站的一些竞赛要求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并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与扩展,引导学生对于极小户型的设计进行构思,先由学生之间进行自主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想争,加速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改革发展,方能得到政府更大力的资金支持。结语虽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截然不同,但却不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及共同规律,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模式。如今,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使得高等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化,不过由于我国国情所致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对中外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分析比较,本文认为我国还应推动校办企业的发展,采取绩效拨款模式,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等来拓展高等教育经费筹集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姚峥嵘.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国际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14(6):77-79.

[2]洪柳.国际比较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4):78-80.

[3]谭旭红,陈光铭.中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对比分析及启示[J].北方经贸,2014(11):94-96.

[4]任健.中外高校经费筹措机制的比较及对我国高教事业的启示[J].科技风,2013(9):252-252.

[5]洪柳.美英德日高等教育经费筹资途径的比较和借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1(2):15-20.

作者:黄武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课堂教学改革课堂调控策略

课堂调控策略是教育技术学的最核心内容——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课堂教学课堂调控策略设计与实践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关键。本研究以汽车电气设备装调与维修课程为例,对高职实践课程课堂调控策略进行了探索,希望对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高职教育在国家的规划中,受到重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核心课程是实践课程,如何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核心是教学设计,而在教学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在汽车类职业院校中,汽车电器设备装调与维修是一门核心课程。在这门课程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课堂效率,实现学生真正能力的培养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针对汽车电器设备装调与维修课堂的优化测策略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的调控

1.1教学目标调控

通过企业调研,对于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出明确细致层层递进的能力目标。让学生首先知道学习完这节课我能够干什么。对自己进行目标预设,完成这个目标之后,对于以后的课程也有信心。这里以其中一节课程起动机的故障检修为例进行分析。这节课程列出的教学能力目标是:1、能通过起动系统电路图在台架上查找线路及元件,分析起动系统电路图;2、能使用万用表、验电笔检测点火开关、起动继电器、保险丝的状态;3、能写出故障诊断流程;4、能拆装起动机并使用万能试验台对起动机性能进行检测。教学能力目标,是一个能够完成,难度适中,层次渐进的教学事件,是一个可以考察验证的教学事件,具有激励、导向、控制、评价功能。让学生心中明确思路,确立信心。

1.2教学节奏的调控

古人有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教学内容要有重点难点,要合理布局,教师要收放自如。既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练习操作,又要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明确、系统、完整。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个教师即兴能够完成的,这就要求在课前把教案明确制定好。起动机的故障检修这节课时间是4课时,按照能力目标指定出相应的教学步骤:详细单元设计要包含教师所进行的活动以及学生所进行的活动的具体内容。学生活动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师给出资料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发言、填写工单、绘制电路图、实训台架连线、仿真平台练习、实操练习、试验台试验完成课程。教师全程按照小组完成情况打分,并对每一步学生活动进行总结,完善知识。做到师生互动有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翻转课堂形式。

2教学活动的调控

2.1学生活动调控

一次起动机故障检修课程,如此多的教学活动要想有序进行,必须要进行调控,否则学生太兴奋就会乱成一锅粥,学生没兴趣就会没有参与度。

2.1.1学生分组策略根据班制大小,将学生按照人数分为4-6组,每组人数控制在6人以内。每个小组设组长一人,负责统筹安排组内发言,总结等内容。安全员1名,负责此次课程的安全操作检查和记录。操作员2名,负责按照组内计划进行操作。记录员1名,负责记录相关数据。查询员1名,负责资料搜集。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次课进行更换,体验不同的角色,增加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理解的能力。每一堂课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完成情况,对小组进行打分,分数累计到期末的平时成绩中,作为过程化考核的重要依据。逐渐使学生形成自我导向,自我驱动,自我调控。

2.1.2学生情绪的调控教师应该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情绪是具有情境性、不稳定性的。通过观察,在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大致可能有兴趣、愉快、好奇和畏难、焦虑、紧张等情绪。前三个是正面情绪,后三个是负面情绪。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教学总结学生调控策略有: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激发学生本身的学习动力,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愉快的情绪。汽车电器设备装调与维修课程的电钳焊学习是学生自己制作一个万用表,并且可以自己拿回去使用。学生的兴趣倍增,主动学习能力增强。深化教学改革,尽可能的在动手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增长。经过笔者统计,在高职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玩手机的情况,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对所干的事情没有兴趣,采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方法,学生玩手机的情况大量减少。二、创造宽松民主学习环境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应该改变教师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态度,以民主的姿态与学生交流,真诚的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平衡学生的焦虑感,改善学生的畏难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三、团队合作相互带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相互帮助的过程,畏难的同学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带动下也能逐渐克服此情绪。

2.1.3小组讨论调控策略学生小组讨论是探索知识、总结知识的重要环节。而这一重要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混乱的环节。如何调控小组讨论是课堂调控的重要内容。一、讨论的目标要明确首先,给出明确的小组讨论时间。第二,给出小组讨论发言的要求和评价。比如,分析出起动机故障可能出现的故障点。第三,教师要对讨论结果作出总结给出明确的分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小组的讨论会产生出良好的效果,小组内讨论热烈,小组间还会相互保密。二、讨论的过程计入评价评价体系中,一节课是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构成的,教师评价是小组总的表现,学生互评是个人表现,各占50%,构成学生本次课的得分中,累加到过程考核分数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三、讨论的结果要展示讨论结果展示的方式有语言总结,绘制图形,完成工单等多种可以考察的形式。不能没有结果。

2.2教师活动调控

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课堂负行为,玩手机,打闹,说话等行为,教师应合理运用调控策略和规则进行管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管理好自己,如果带着情绪呵斥学生,将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并且不符合教师的身份。教师应该深刻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给自己划定职业规范,不将不良情绪和不良习惯带入课堂影响学生。完善教学环节,课程结束之后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反馈学习效果,逐渐摸索,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教师应自我反思,做教学日记,对自己的言行和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提升教学能力。结语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试图改变教师教学的无序状态,改变教师教学缺乏整体考虑和科学思路的现状,形成一个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学策略设计的一般程序。为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数据和决策参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职课堂调控策略的研究内容繁多,还需要在一线实践中总结摸索,课堂调控策略方法多灵活多样,在实际运用中应灵活掌握,希望笔者提出的调控策略为高职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作者:王萍萍 单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

摘要:《蒙古民俗学》是高职蒙古语言文学和蒙汉双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由于教学体制方面的原因,该课程面临诸多困境。试图从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蒙古民俗学》课程特点,指导学生回乡田野调查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田野调查

《蒙古民俗学》作为高职蒙古语言文学和蒙汉双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由于教学体制方面的原因,该课程面临着诸多困境。现代蒙古民俗学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将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搜集和整理材料的实训教学相结合,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才有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试图从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蒙古民俗学》课程特点,指导学生回乡田野调查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蒙古民俗学》教学改革的问题。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因此,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1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现代《蒙古民俗学》的教学,应把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改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观念。目前,高职《蒙古民俗学》由于教学体制方面的原因仍然一律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即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式知识讲授为主。这种传统常规教学模式,不符合民俗文化活形态生发和操演的客观事实,更不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因为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其知识更新、技术进步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要想在学校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是无法办到的。学生必须首先学会学习,学会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获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不断地给自己加油充电。为此,为了适应社会现代人才的需求模式,应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

1.2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中必须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高职《蒙古民俗学》教学长期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主要利用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干巴巴的讲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改变这种单一方式的途径,就是引入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学,田野调查,田野民俗课堂讲述等。各种先进多媒体技术设备的辅助,即网络信息、电脑、高清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录音笔,更能造成直观生动真实的教学效果。学生用田野调查法得来的资料,能使他们看到活的民俗形态,看到形形色色蕴含着民俗意义的文化产品。因此,《蒙古民俗学》这一门课程应将民俗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与蒙古族民俗事象紧密结合,将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田野民俗课堂讲述等实训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民俗学理论知识、初级田野调查能力和讲授技能。

2《蒙古民俗学》课程特点

《蒙古民俗学》具有其自身学科特点,《蒙古民俗学》是研究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人文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蒙古历史与当代的蒙古民俗事项,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究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从而为现实社会、生活提供鲜活的精神资源和文化产品。它的主要资料来源仍是存在于蒙古族民间的活的民俗事项,这是一种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表现为现实形态的民俗资料。《蒙古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深入扎实的田野采风基础上的,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田野作业的方法。

3回乡田野调查

《蒙古民俗学》课程包涵的内容异常丰富,囊括了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在课堂上的具体讲授中难以全面地展示蒙古族民俗文化。纵观目前高职《蒙古民俗学》课堂教学,主要缺失了对《蒙古民俗学》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特别是对学生初级田野调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现代《蒙古民俗学》的教学,应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反思,并创造性地进行既重视民俗学理论介绍、民俗知识讲授,又强调实训民俗学田野调查能力的教学改革尝试。高职蒙古语言文学和蒙汉双语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内蒙古各个盟市的牧区、农村,即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等。通过学生回乡的田野调查和采集,可以重点了解阿拉善的骆驼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察哈尔婚俗、乌珠穆沁的白食和全羊席、红山文化、科尔沁的安代舞等民俗。《蒙古民俗学》课程只靠一学期的36课时的课堂讲授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应在扩大课时的同时,分两个阶段穿插到两个学期的假期前后。6月末暑假前,教师以讲座形式,讲授蒙古民俗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指导、传授实地调查的方法,布置学生利用假期调查相关家乡蒙古民俗学任务。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假期进行家乡蒙古族民俗实地调查、搜集。开学之后,引导学生将假期回乡所调查、采录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整理,开始撰写家乡的蒙古民俗学田野调查报告,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求每个同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现场讲述自己调查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期末每位同学提交一份家乡的田野调查报告。发动学生回乡调查、搜集、整理、撰写调查报告、课堂讲述,整个实训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将课程教学从大学课堂延伸到学生家乡再延伸回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被无限地延伸和扩大。此教学改革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实现高职《蒙古民俗学》课程参与式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哈丹碧扎拉桑,宝音贺希格.蒙古民俗学[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

[2]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M].1999.

[3]孙亚玲,范蔚王.课堂教育的变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都吉雅 单位:通辽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高职教育“量”与“质”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不容忽视,着眼于新形势、新要求,从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注重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引入能力标准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核心素养;能力标准

一、制约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近几年,高职教育办学数量和规模虽然发展迅速,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毕业生能力素质与企业预期尚有差距。“量”与“质”发展的不平衡,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盲目舍“专”逐“本”的办学理念依然存在

高职教育以职业性为特色,但教学模式却摆脱不了对本科院校的模仿,过多强调“学科性”,忽视“应用性”,更有很多高职院校以“升本”为目标,盲目攀高;其次,教学中过多看重学生“专升本”率,甚至向其倾斜,而对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要求落实不够,职教特色不鲜明。

(二)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衔接不紧密,针对性不强,滞后于市场需求。理论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仍然偏低,且内容单调、设备陈旧、工艺传统,滞后于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模式和考评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不佳

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较为普遍,忽视学生能动性的激发和能力培养。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重考试成绩,轻过程监控,忽视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评价。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求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可见,就业和社会需求的满足度是衡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标准。在当前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下,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除了技术过硬外,更对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看重。鉴于此,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引领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和新要求。高职教育,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关键学习阶段,改革应着力强化就业需求导向,探索以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策略

(一)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强化就业导向,突出专业及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市场需求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新经济常态下,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特色日趋明显,而服务于不同经济区域的职业教育,其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必须充分反映本区域经济特色以及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这需要由职业院校负责人会同区域行业专家,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总结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或者调整重组。特别是要合理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课程要为职业能力服务,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确保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的完整链条;根据企业需求,实施“订单式”教学,根据“订单”需要开设专业课程,直接聘请企业技师、专家传授技能。

(二)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将核心素养培养有机融入教学体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应着力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核心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符合高职毕业生求职、就业、转型、晋升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对技术、人才更新的需求。高职院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既要发挥好思政课、社会实践和就业教育课等通常意义上的素质课的作用,还要注重贯穿融入专业课、实践课,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分解到各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中,各专业结合自身教学内容与需求,提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将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具体化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

(三)突出能力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和考评方法

高职教育实质是教学生“做事”,而怎么做、做的好坏如何体现了能力高低,这就是能力标准,它衡量的是取得工作成功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素养的水平。以往的教学和考评标准注重课程内容要求,而未体现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导致了教师拘泥于以灌输知识和考试成绩评价教学质量。而引入能力标准有助于颠覆这种僵化的教学和考评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为根本标准,老师则注重引导。体现在教学上,提倡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或项目,参与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所需知识和能力,其注重的是“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素质。体现在考核评价上,打破老师一人做主,一张试卷定胜负的模式,考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单科实施,也可以设计贯穿几个或者全部课程的综合项目,考验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及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参考文献:

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作者:张春丽 单位:辽矿集团技校

第六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师要充分了解分析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教学改革思路从适应社会工作实践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展开推进、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学;问题;改革思路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然而人才培养的效果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根据企业所给的反馈,有的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3年后毕业企业所需的很多技能却仍然不会。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在学生的职业能力上并没有得到运用。如果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水平上丧失了竞争力,在就业时没有不可替代性,势必给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而从企业调研情况分析,企业对员工敬岗爱业、沟通与协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需求更为直接;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正确对待工作,能够将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企业招聘时将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全心全意服务消费者的职业素养普遍放在衡量职业品质的首位。很多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自身也并没有这种职业道德和素养,这一系列的现象让学生和家长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学习没有太大必要,这对高职院校带来重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企业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各高职院校共同的问题。企业注重的首要因素是素质,第二是能力要求。然而,现阶段的情况反映出高职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不力和教育与需求的不符。具体表现为:

(一)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脱节

有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近几年虽有所改革,但教学内容仍较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由于部分学校因实训条件限制,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有限,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培训效果不见成效。现有专业教材形态单一、内容陈旧、实践性差;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教学组织脱离不了教室,沿袭“粉笔加黑板”或“电脑加投影仪”,知识应用变成“听景”,实践教学实为“观景”,学生被动的局面。

(二)职业院校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科技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大量优秀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去企业工作,同时造成具有大量实战经验和理论基础的教师数量不多。很多学校致力于引进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丰厚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教师,然而由于学校的现状与工资待遇标准,他们在学校能够获得的工资待遇远不及他们在企业一线所得,很多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都不愿去高职院校从事教学或辅导教学工作。根据高校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不同的程度的缺乏师资或高素质师资。

(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力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高校本科或硕士毕业生,本身没有过多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们接受的也一直是课堂知识的讲授,因此他们只能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课堂内教学缺乏职场环境氛围,职业素养难于培养。

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企业所需的人才差距大,要改进的工作很多,高级教师应将突破口放在教学改革上。下面出版发行专业为例,以培养技术型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教学改革有以下思路:

(一)职业分析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基础,其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就必须根据对不同职业岗位具体分析。因此,应请长期从事该职业工作、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和高职院校教育专家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职业分析,确立高职院校的人才标准。以我院的出版发行专业为例,据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报告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不包含数字出版单位就业人员、版权贸易、出版物进出口等业务的人员)约为325.7万人。全国出版发行从业人数约为69.63万人,新华书店及其发行网点从业人数约13.02万人。江西省除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下7家出版社和江西省新华发行集团外,还有176家民营批发企业,江西省发行业从业人员共计8000余人。在南昌市近200家出版发行企业中,人才需求的主要类型包括:策划编辑、技术编辑、版权编辑、发行员、营销策划员、财务人员、网站建设及维护人员、数字出版人员。据出版发行企业调查资料表明,编辑及管理人员一般需要本科乃至硕士学历;发行员学历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且大多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多要求有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新闻等学科背景,能够制订销售计划,组织实施市场推广与管理工作,完成销售目标,能与客户良好沟通;随者出版数字化趋势日益加强,数字出版方面人才需求增多,从事数字出版的人才应具有网站建设和推广能力,网络营销能力,有些企业要求具有相关从业经验;营销策划员、财务人员等也有一定需求,应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从数量上看,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出版发行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事发行、数字出版、财务等岗位的人才不足10%,在小规模的发行企业中则不足40%。综上所述,将出版与发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出版发行企业在发行岗位、营销岗位、财务岗位、数字出版岗位等从事中、低层业务工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合适的。

(二)教学设计和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为了通过教学活动实现职业分析中确定的各项培养目标,应安排体现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制订高职高专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基本依据,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系统的项目课程。紧密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融入工作过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知识灌输转变成能力训练。课堂上的所有内容都更加实用,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工作者。

1.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学习过程与工作(发行)过程结合,让学生通过在具体职业实践过程中,获取相应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强化应用性,教会学生工作方法,合理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教学做一体的工作过程教学法,将知识点与技能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学实训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共建与工学结合,提高就业上岗能力。三年的学习过程围绕行动领域而开展的工作过程,将以知识储备为目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为目的学习过程。

2.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设计

(1)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基本素质学生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科学精神、求知欲望、创新意识)、专业技能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身心素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同时注重提高其他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二是在职业活动中熏陶和培养,比如出版与发行专业人员的职业习惯,在日常的任务导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观察、爱分析、勇于与人沟通,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如在发行实训中要熏陶学生遵循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发行方针,教育学生把这个发行方针贯穿于整个发行过程;要使学生的每一个选择都基于这个方针,在技能培养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成本意识;要使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培养文明自觉的习惯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三是通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学习锻炼。

(2)在开放课堂活动中锤炼基本素质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第一课堂与开放课堂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第二课堂中的文化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内容。如果没有完成第二课堂中要求的项目内容,不给予毕业,使得学生主动去创造社会实践、实习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开放性课堂不仅为学生获取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和个别化和谐发展的需要。

3.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重点和难点,应围绕发行技能主线培养,构成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发行会计实务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图书分类与信息检索、消费心理学融入卖场运营;出版物宣传与推广融入出版物营销实务;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融入网上书店运营,教学中形成“学校即企业,教室即卖场或发行点,课程即工作,学生即员工,教师即“师傅+导师”的教学模式。6个学期技能实践不断加强,训练内容由简单到综合。并将国家出版物发行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中,强化课程标准的职业指向作用。

(三)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高职教育要突破以往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大胆运用讨论法、实验法、竞赛法、演练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书、幻灯、电视、录像、微机等多种信息传递媒体,克服封闭的、填鸭式的教学法的弊端。与此同时教学应该更加生动。教师在上课掌握完全教学内容,课堂45分钟是宝贵的,每一个环节要扎实有效。教师语言要有抑扬顿挫之感,以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用语言的魅力激励学生的好学精神。除此之外,教师应关注到每名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须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收获、进步。上完课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激情和参与感。如果教师的每个教学环节,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投入、积极参与,说明这堂课就是有益的、高效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反之,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课堂教学也就谈不上生动,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合理地组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要切实有效地实施,有些教师过于懒散,不愿意多花时间去准备生动的课堂教学和多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这一点需要通过监督教师教学质量与反馈来实现。

(四)教学督导评估和反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需要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了充分发挥督导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应组织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由学院教务处和专家成立督导委员会,建立教学督导工作制度,注重重点教学建设和教学质量改革的教学检查和督导,教学建设如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项目化教学课程检查与督导。教学质量改革如召开督导组工作会议、安排督导组听课、总结分析督导结果并对授课教师进行书面反馈等工作。另外改变过去主要根据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改进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推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施态度、知识、技能、素养多维度综合评价,有助于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总之,高职教育作为极具岗位和职业特点的技能应用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实施高效的教学督导评估和反馈,致力于培养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要不断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9-123.

[2]程宜康,吴景松.对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8,(04):211-214.

[3]李黎明,吴树罡.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68-70.

作者:吴静云 单位: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第七篇:职业导向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进行高职教育是为了学生在毕业之后,具有一定的技能可以更好的适应职业要求,因此在改制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观念,关于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构建英语教学方式,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以改善现在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现在,国家不断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不断要求各个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构建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方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但是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了现在教学的重点问题,只有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一、高职英语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差,自主能动性低

现如今,各大高职院校扩招不同类型的生源,就会造成生源质量偏差的后果。毋庸置疑,这类生源与本科院校生源就有了质的差别,就英语基础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的扎实程度有很大差距,并且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也是远远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填鸭式教育的出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而只会考试的机器。也正是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被动学习、对学习的求知欲望不高的后果。他们只会一味地汲取老师教给的知识,课堂内外很少主动、积极的去思考与交流。对学习没有自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填鸭式教育愈为严重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学生以老师为中心,为了考试而学习,逐渐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英语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依然是英语的过级率。为此,为了保证英语的过级率,部分高职院校会选择从头抓起,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让他们进行A、B级有针对性的考试训练,课堂不再是学生创造灵感的圣地,而是扼杀思维与创造力的摇篮。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他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其差距犹如一条鸿沟。

(三)高职院校英语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英语精英

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数毕业于普通高校英语语言类专业,从而不能做到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两者兼备,他们大多对专业课了解不够透彻,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系统化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的来龙去脉,达到把学习到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运用到工作中去的目的。一味的按照古板的授课模式,传授英语基础知识而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正是缺少大量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也只能原地踏步,只有引导学生真正的深入到教学课堂中并运用到工作岗位中,公共英语教学才算实现了其指导性意义。

二、职业导向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强化对高职英语教育的专业性

语言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在交流使用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学习制造生产技术的学生,英语的专业性比较强,日常的交流根本无法满足专业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学术交流。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安排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内容相接近,与行业知识相互一致,在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情景教学,加强学生对工作场所的适应能力,将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常用阅读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归纳,这样能有效强化他们的因英语知识。通过对高职学生专业化的英语教育,让其能够有效提高英语社交、团队协作以及创新等多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意识,发挥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来提升自身的思维意识。通过思维意识的提升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职场问题的能力,让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稳定发展。

(二)革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对英语能力要求的程度,灵活的转换教学方式,适应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并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安排学生做相应额联系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场景学习设计,在下一次课堂上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这样的方式有效的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动性,也提升他们专业英语知识的表达能力。

(三)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

学生的学习需要最终的一个考核,不能只是一个过程,而是要对学习成果进行验收。高职学校的专业不同,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尤其是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在他们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将课堂学习、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阶段性检测练习情况进行综合,按一定的比例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避免单独的考核方式存在不公平性。这样的考核制度体现了公平性,能让学生在学习上树立更强的自信心,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导向视角下,对高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能有效的提升高职学校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提升高职学校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使他们的知识与职业岗位能有效地衔接。

作者:罗洁 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教育主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其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充分实现学生的高效就业,而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改革目标。基于此,现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就业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英语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但是长期以来,高职英语却由于种种原因被孤立和忽略,使得高职英语的教学与学生的就业不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学生很少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分析岗位英语需求,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以就业为基本出发点,明确教学目的

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职业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行业用人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更看重的是学生实践技能地锻炼。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中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提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重实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对内容进行适当地改进,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教学真正有效化。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注意课堂中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英语单词的简单记忆或者对句型的熟背,而应引导学生借助所学会自主翻译英语业务资料,并与其他人能进行日常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就业办应到企业中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市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相关要求,根据需求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角色。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培养,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可直接输送到企业中,一方面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补充到一定的人力资源。

二、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体系

1.改进教学方式。很多院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力度不够,开设的英语课较少,很多学生一周只上两三节英语课,学生课后若巩固不及时,极容易在下一堂课将之前所学的知识遗忘。因此高校应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计划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英语课程的学时比例,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做好引领,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尤其是对于课堂中的重点句型应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以加深印象。学校方面也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英语学习环境,比如建立英语角或者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让课堂知识能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只有这样英语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2.创新课程结构体系。作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绝不应该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应紧跟时代潮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进,而课程体系结构对将来就业导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用人单位注重语言交流,例如外贸商贸,也有些注重文书的表达,例如外贸订单合同,还有一些公司更加注重翻译水平,这些都要求课程体系的侧重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并使之与社会发展之所需相同步,这样所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3.加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利用力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思路,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科技发展浪潮地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比如可借助多媒体或者视频影像等方式,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作为教师自身,在日常工作中也应多学习先进的理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带来创新型的课堂,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效率可想而知。

三、以就业为出发点,走产学相结合之路,加强实践性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技能达标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校期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建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在教学中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待学生基本掌握后要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去实践锻炼,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对学生存在不足的地方教师应进行及时引导,真正让学生掌握到一技之长。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定期为企业中输送一批实习生,这些实习生在企业中通过锻炼后,各方面技能也能得到不断地提升,企业也能从中应聘到优秀的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他们能尽快适应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竞争地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为了使所培养出的学生能真正适应社会,受到企业的认可,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基本出发点,按照职岗位相关需求,改进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注重英语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学到实用的技能,这样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工作中才能更好的胜任。

参考文献:

[1]刘玉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校园英语,2012(18):166-166.

[2]李红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3):77-77.

[3]陈秀丽,李静,叶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6):137-138.

第九篇:任务型教学法下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将任务型教学法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任务型教学法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注重学生体验和成果检验,有效解决了英语教学中一些常见中的弊病,行之有效,符合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Prabhu在印度班加罗尔(Bangalore)进行的一项教学实验(BangaloreProject)为开端,并在20世纪90年代,其基础理论成熟。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通过活动来促使学习者适应语言,达到学习目的语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强调“用中学”,强调以内容为中心,强调互动和互动中的协商意义,本质上属于交际法,但又是交际法的发展。

一、任务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强调言语、情境真实,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输入的语言材料要尽可能真实;另一方面是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其在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2、任务相依性原则

任务相依性原则把任务视同阶梯,彼此相互依存,逐步升高。任务的设计应该由易到难,由初级任务过渡到高级任务,如同阶梯一般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难度高的任务还应涵盖难度低的任务,形成循环。如果把任务教学过程分成“任务前”(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分析”(languageanalysis),那么三部分之间应该是环环相扣的递进关系。

3、做中学原则

教育家杜威反对“书本中心”,“教师中心”,主张“在做事里面求学问”。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预定的学习目的去展开有意义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知识的掌握应由学生通过运用去体会和内化而非单纯借助教师的讲解。

4、交际性原则

顾名思义,学生是在参与活动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性和有目的的交互活动掌握语言的。成功的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输出机会。完成任务需要不断地交流,通过相互提问、回答问题、询问他人的意思、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解释等互动学会语言。

二、任务教学法教学原则的有效运用

1、贴进生活实际设计任务

在选择任务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认知能力和智能因素;就业需求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合适的任务应该是学生熟悉、有兴趣的主题;学生能利用现有能力和知识结构通过完成任务学习到新知识;学到的知识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或者解决日后职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高职教育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把行业英语或者职业英语融入任务教学法是必然选择。

2、任务难度循序渐进

高职英语教学现在多为大班教学,必须考虑到全体人员都能有机会参与到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来,因而小组或结对的方式完成任务是较有效的方式。任务难度要有梯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在设计任务时应该注意大部分任务以词汇、短语、短句为主,以后逐步过渡到长句、语法;任务应该以一系列小任务,不一定是大而复杂的任务;大部分活动以接触语言为主,即任务前的活动应该比较多,而用于完成任务的时间相对较短;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氛围有利用学生建立信心,切莫急于求成。

3、注重“反思”和“巩固”评价方式的促

进语言的内化Skehan在1996年提出“反思和巩固”是任务后阶段的目的。不少以任务教学法为指导思想的教科书在编写都有类似“自我评价”环节,让学生自己评价学习的得失,检验学习的效果,是典型的自我反思和巩固的环节。Ellis倡导任务后要“再做一遍任务”,如果是小组成员“再做一遍”任务,小组每个成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反思得失和巩固成果,小组成员之间的也可以相互评价,这既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自己和他人相互评价的过程。教师在任务完成后会对完成情况点评,这是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针对学生共同的错误进行分析和讲解,又是一个巩固成果的过程。评价方式是多位一体的,有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生之间互评,因此可以看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评判学习得失,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第二语言学习课程改革中的主流文化。”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顺应这个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将其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结合,摸索出符合当代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高职院校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杨阳.英语教学法:技能与技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谭晓.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4).

作者:忻鼎一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学部

第十篇:基于职业特点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要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如何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通过渗透职业特点来探索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职数学;职业特点;教学改革

1前言

近几年来,高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这股热潮中,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数学课程的改革进展缓慢。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如何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

2通过调研归纳数学课程的职业特点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为此,高职教学的各种改革都要紧紧围绕这两个特点进行展开,才能使教学更加具有活力。高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笔者通过走访40多家企业及单位进行调研,深入了解高等数学课程的职业特点,了解不同类型用人单位对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需求,用于指导教学改革实践。企业中显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1)航空食品、航空票务等企业部门需要用到比例、概率统计等知识,用于统计消费与积累问题;公司员工的排版问题及航空售票的优化问题,都需要用到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2)在物流类企业如顺丰公司的调研中,内勤员工用到的数学相关知识和服务类企业类似;一线员工需要用到数学中最短路径模型,这属于数学中的图论知识;库管人员需要用到数学中存储论及排队论知识。3)制造生产类企业,如燕京啤酒厂、现代汽车、奔驰汽车,应用到生产计划优化模型、零件配套模型、网络计划技术等优化模型较多,但一线工人工作中基本用不到数学知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汽车制造类企业需要懂电学的技能型人才,电学课程中用到的矩阵论的内容较多。企业中非显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1)关于数学学习动机方面:在实地与企业员工座谈中发现,大部分员工有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但学习较为被动,主要学习动机为获得文凭、升职或评职等,学习数学的动机还是比较消极的。2)关于应用数学意识方面:调研中发现,无论是高职毕业生还是其他学历被调查者,普遍存在应用数学的意识,希望学以致用;但由于学用不匹配、教学技术落后等原因,以至于学生不懂该如何应用数学,不能够很好地树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在校学习期间教师也没有给学生必要的经验指导。3)关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方面:绝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认为数学课程缺乏实用性,教学技术陈旧,教育理念落后,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创造新成果,对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发挥所学专长缺乏必要的帮助。

3突出职业特点的数学课程改革实践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备高等技术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蓝领,所以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1]。为此,结合实际调研情况,进行如下改革。制定体现职业特点的课程目标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高等数学课程既有鲜明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是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课程所需的知识基础,适应工作岗位及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知识和素质全面、充分地发展。依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调研中发现,学生对感到他们认为有用的学习内容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为此,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进行数学教学为原则,通过渗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透工作中的数学应用实例使学生了解数学的职业应用价值,并借此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提高解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内容调整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实用性,突出数学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即与其他学科联系,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目标,体现“职”的特点;纵向联系即数学活动中能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高”的特点。在纵向教学活动中改变以往只讲通识的具体知识的做法,新增加动态的、发展的数学思维方法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不是只讲空洞的概念,而是从具体实例入手引出相关概念,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数学修养,拓宽知识面,使其了解现代数学的观点、概念与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横向教学活动中尽可能设计、渗透体现职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例如:根据物流公司一线员工需要用到数学中的最短路径模型的情况,在物流专业教学中有所侧重;针对在航空食品、航空票务等企业部门需要用到比例、概率统计等知识,用于统计消费与积累问题,在民航商务专业教学中给学生重点提出。经过调整后,教学内容以实用、够用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体现专业性和职业应用性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兴趣,强化知识的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资源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在,集视频、声音、图像、图形、动画、文本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日益成为教育时尚。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的出现更好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这种简短又富有趣味性的形式也更易于学生接受。课堂上积极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资源,如在运筹学介绍排队论的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个片长为1分钟的小熊排队购物的小短片作为引入。短片一经播出,立即引起学生的讨论及对排队效率的思考。课堂上给学生介绍相关数学学习网站,如可汗学院、科学松鼠会等,这些网站上有许多介绍数学历史、发展、趣味性知识的文章,学生可通过自学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利用数学教学软件如Mathematic等进行教学,配合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得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微积分中的傅里叶函数基本形起伏而有动感,应用相关软件对其旋转叠加、变形产生更为丰富的造型图案,在课堂上合理应用这些简单优美的函数,给学生展现数学美。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以更多的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采用启发式讲授、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任务驱动、讲练结合法和实例教学法等。如积极大胆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行动化,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多实践、少理论,淡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主动性[2]。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精讲精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并在练习中进行分层设计、分层指导,通过设疑、析疑、解疑三个环节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与保持高等教育教学层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授课中通过增加实用性和趣味性,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利用数学软件进行一些数学复杂立体图形、积分计算等处理,适当地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达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尽量突出数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增加趣味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思想,如盖一幢房子,就要估计大概需要多少原材料等,给学生提出一个真实的任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数控、模具专业中渗透如何使有限的材料得到最充分的应用,以获得最大利润;在物流专业教学中渗透如何利用有限空间,使得存贮量或客运量最大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商业优化思想、概率统计能力和模型化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等。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研究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数学的作用,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把数学的相关概念法则以及解题方法等进行模型化归纳总结,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又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数学建模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如利息计算和投入产出问题(最优化问题、经济问题),用简单的图论能解决运输问题及网络问题等。在数学建模课堂上对学生提出怎样玩飞镖的问题,在玩家已有的水平上取得最好成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各种假设,热情非常高。改进评价方法课堂教学评价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在高职数学课程中把教学评价机制引入课堂,从关注教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更加注重使学生通过课程活动获得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只看重最后的考试结果,逐步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做到四个结合,即: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达标性评价与创新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能力、态度、习惯、情感、意志等。这样就改变了过去的定性、定量评价机制,注重发展性评价以推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逐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4结语

虽然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突出职业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一点儿成绩,但是必须看到,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教师继续深入调研,获取更多的相关资料,给学生呈现更加真实的应用场景,突出指向实际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斌.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9).

[2]杨利香.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9).

作者:乜爱华 郭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