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一直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在配套措施、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建设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具体问题,院校可尝试通过加大项目化课程建设、开放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关注德育课程教学来解决。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现状;对策研究;校企合作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培养职业技能完善、综合素质全面的综合型人才的重任。面对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变换的教育环境,高职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项目改革是当前所有高职工作者重点探究的话题。从更深层次看,高职院校想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升教学竞争力,也必须优化教学改革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课程改革。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提升课程改革效率,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值得每一位教学工作者认真探讨。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现状

(一)课程改革配套不到位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改革院校课程教育目标、开发课程资源等环节之外,还应考虑课程配套措施问题。就当前高职课程工作现状而言,课程教材和教学基地的配套建设仍需科学规划。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教材的特色化建设,教材内容改革应朝着“立体化”“动态化”方向推进,除基本专业概念、理论知识归纳外,教材要根据本专业需求,在专业背景资料、专业项目操作规范以及进程指导方案上进行配套指导。当前高职所选的教材以纸质课本为主,学生每天对着无新意的白纸黑字,提不起学习兴趣。行业经济及发展水平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纸质教材难以满足专业课程需求。课程改革正逐步尝试将社会人才岗位需求纳入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开设了专业实践课程,尝试在操作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针对这一改革需求,院校应设置配套教学环境,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微机房、工作室、操作间必须要有。高职教育实验室建设问题历来广泛受到关注,很多院校开展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将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导致很多课程在课表上排了,学生也没法上。

(二)课程改革目标不准确

高职教育应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课程规划上,学校要将目光投向市场,关注社会需要的人才,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改革路径。来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大多希望毕业后能快速走上工作岗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关注学生学习需求,课程规划表现出了明显的学术化倾向,实践课程较少。以“工程技术类”专业为例,当前该专业课时计划约为专业理论课35%,基础理论课15%,专业技术课25%,其余课25%,理论课比重明显高于技术课。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在目标规划上呈现出了摇摆不定的倾向,究竟该将课程改革朝哪个方向发展依旧比较模糊。部分改革工作者认为,应将课程重点放在技能培养上,这是出于学生学习需求和高职教育实际所决定的。大部分中职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提升职业竞争力,在毕业后马上投入工作岗位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似乎不重要。依据这种教学观念,在开展改革的过程中,课程建设目标不可避免地向“重实践、轻理论”方向发展。但在传统教学工作者看来,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需要理论给予知识支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连文档知识都不知道,如何能学会制作网页?这部分教学人员认为,理论课程建设还是需放在改革第一位,不能本末倒置。根据两种争论不休的观点,在开展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方向一直摇摆不定,这学期开展实践课程建设,下学期加大理论教学力度,导致改革工作朝令夕改,课程教学没有为学生提供固定、可遵循的培养方案,改革工作质量迟迟难以提升。

(三)课程改革内容不全面

高职课程主要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任务,在深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素质教育观下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被淡化,学生专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德育需求未能良好满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抱有偏见:来高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可以上大学,绝对不会在高职上课。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普遍不重视学生德育情况,只希望学生在学校学到一技之长,对于孩子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发展不太在意。很多学生甚至抱着自暴自弃的想法学习,上课时昏昏欲睡,看手机、玩游戏,不配合教学。现在的高职学生年龄多在18岁左右,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明显,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到学校不服从教师管理,甚至与教师起冲突。企业在招收人才时,越来越注重考察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礼仪风范,没有公司不喜欢懂礼貌、讲纪律、沟通能力良好、团队意识强的员工。反观当前高职学生受教育现状,我们却不得不为其职业素养感到担忧。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院校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课程改革内容不全面,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以及创新服务意识的课程培育不够系统、不够深入。

三、转变高职课程改革困境的对策

(一)课程项目化建设

项目化建设旨在转变当前课程改革配套措施不到位的现状,工作者要将课程建设工作当作项目推行,确保项目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操作性地顺利开展。课程项目化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计划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项目化课程教材不再局限于纸质的书本,而应是包括纸质书本在内的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参、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等在内的一系列多元立体化教材。教材必须根据课程改革需要适时删减、修改。院校可引进本专业专家研究成果进行编写,实现教材内容动态化,以配合课程改革需求。教学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在寻求人力、物力支援的过程中,可尝试将目光投向政府和企业,借助相关部门力量完善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旅游专业开展教学基地建设,可向当地旅游局寻求帮助,以获得旅游教学资源支持。对于参与院校教学基地建设的企业,政府、学校可提供一定荣誉称号,尽量寻求三方利益共同点,完成项目建设。在获得建设资源支持的基础上,院校要大力开展“全仿真”实训室建设,尽量为课程教学工作提供客观真实的工作环境,建设真正的“校内职场”。教学计划是确保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课程特征,变通性及操作性要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课程要根据重大节假日、企业相关项目、国家重要会议等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课程目标。现实社会的教育环境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课程改革“求新、求变”之余,必须依据教学环境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订教学计划,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课程配套措施的关键在于“配”字,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工作的具体执行需要教师的良好配合。教师是课改的执行者,课程改革政策需要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如何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确保课改工作顺利进行是课程项目化建设的另一重要课题。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教师培训制度,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还可根据专业需求,聘请企业、公司优秀技术人才完善师资队伍。旅游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院校可以聘请酒店管理经验、旅游从业经历丰富的社会型人才来校上课,以实现院校和学生、企业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理论教学有其必要性,实践教学也必不可少,课程改革过程中究竟以实践为主还是以理论为重,需要根据专业实际需求决定。院校要认真研究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因地制宜展开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办学是近几年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尝试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解决职业教学课程定位不准确、不明确问题。借助企业力量获得教学基地建设资金,从企业招聘优秀技术员工优化师资队伍,这些都从侧面体现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在开放办学条件大背景下,院校可依据人才需求实际,为企业“订单培养”其所需人才。通过对企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内容的调查,院校实事求是展开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课程培养专业化。在应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院校要与企业良好沟通,准确把握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及本院课程培养现状,设置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与企业达成共识。

(三)关注德育课程设置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不全面、人文素养不完善等问题,院校要加大德育课程建设工作,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每个专业除了必要的理论课、技术课教学之外,要适当增加德育课程比重,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职业道德素养、中华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促使学生接受德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思想取向。个别专业的教师在对待德育教学工作上不够重视,上课时没有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教学的无纪律性。学生不认真对待德育课程,将其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上课不认真听,德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对于不配合德育教学的学生,院校要通过奖惩制度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德育评价应纳入学生期末总成绩之中,对于德育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坚决不予企业推荐。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不够充分,当前各院校课程建设都存在些许问题,改革人员要正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解决。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环境不尽相同,在改革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明显表现出个性化特征,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吃遍天下”,各院校要根据办学实际量体裁衣,走出特色化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姜惠.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4]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黄福盛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