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速的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与同区域内企业如何协同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地的人力智能支持,同样地方高职院校也需要在不断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发展。基于此,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内的企业可在人力资源、科研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协同,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概要》以来,各地中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纲要中指出,高职教育需转变理念,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地方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高职教育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地方高职教育,特别是偏远地方的高职教育,其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专业结构老化,同质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部分高校采取与本科院校相似的培养方案,重理论轻操作,学生动手能力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员要求,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就业之间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是两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1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区域经济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国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组成。从上面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都需要以人力智能资本为基础。地区性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升该区域内人力资源水平,有助于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有助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也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打下基础。因此,地方高职教育系统和区域内企业系统就必然形成关联,从而有可能产生耦合和协同的;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也有必要产生耦合和协同的。
2我国高职教育和技术人才现状
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在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到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人数达313.4万人,在校生964.8万人;职业高中4856所,职业高中在校人数达681万人,但近年来职业高中的数量日趋缩小。从高职院校省际分布来看,中东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职院校超过60所,四川、河南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职院校在40-60所之间,吉林省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9-40所,另宁夏、青海、西藏及海南等四省高职院校少于19所。从在校生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国高职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5%、39%和16%。从产业布局看,第一产业的专业在校数最少,仅占1.8%,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5.8%和52.4%。职业教育的人才储备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较好的人才支撑。“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各区域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特别是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经济转型的方向和改革深度。一切都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显得严重滞后,基层管理、技术及服务工人难以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要解决“高技能人才荒”的问题,必须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把企业紧缺人才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能根据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职业人才教育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构建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
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交集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科研技术、协同创新等方面。校企合作是两者产生协同效应的基础。两者的协调发展需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实现对接:高职院校实现与地区明星企业对接;学校专业群建设与企业岗位群建设对接;课程标准与企业能力需求对接;实习实践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行业要求对接;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技能型员工对接;人才考核制度与企业质量管理对接;校内学习与职工终生学习对接;教内基础建设与企业外部工程对接。
3.1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协同
人力资源是两者协同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学生走出去,让企业专家走进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双方资源的共享(人、物、文化、管理方法与手段及职业理念等)。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行业向高技术与新兴产业转变,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地方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供给量上与区域经济企业的需求上要协同,专业设置要对口、毕业生数量与质量要对口。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内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在文化素质协同,要求高职院校在学校与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使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在学校完成。地方高职院校可为社区再就业教育、企业转岗培训以及在职人员的学历提升创造便利条件,提升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支撑能力与发展潜力,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高职院校与区域内企业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协调:供需协同、企业文化素质协调、再教育发展协同。供需协同不但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脱节。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关系企业文化的建设,关系企业内部的和谐,关系企业创新驱动的原动力,关系人才对企业和职业的认同感。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需要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区域内企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为企业员工再教育提供服务支撑。
3.2高职教育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在科研技术方面的协同
高职院校拥有一批技能熟练、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可加速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的转化应用,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同样,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在引入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推广应用需要双方的协同,这种协同不但能使科技成果更快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双方科技人员在研究能力上可得到互补,提升双方的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可参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并掌握企业在技术方面要求,使学生技术能力满足企业的要求。基于此,高职教育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趋势,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氛围,改善区域内企业竞争力,促进本区域企业的发展。
3.3高职教育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在协同创新方面的协同
创新性人才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创新也是高职院校重要属性之一。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的发展向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等方面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必需人才系统的支撑。高职院校实现与区域经济内企业的对接,需要在机制、管理、理念、载体、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创新。首先要在办学机制上创新,由“闭门教书”到“开放办学”,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上与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同样,对于企业要建立互联互通的合作培养机制,达到双方共赢。其次在管理上创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改变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势在必行,与企业建立协调部门,加速两者在创新上的融合提升。从发展思路来说,高职教育面临招生生源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企业面临“用工荒”和“高技术人才荒”的压力,双方应各取所需,互补共存。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加速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针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机遇,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特别要注重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动态,区域内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可以利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其合作加速企业的升级过程。双方可以采用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共建信息资源库,共同承担省、市各级各类项目攻关,开展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4结语
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职业教育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两者的协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的。校企合作是双方协同作用的基础,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相比发达国家仍是低层次的合作,甚至很多无疾而终,双方在利益分配、合作机制以及效果评价难以达成共识,与此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R].2009.
[2]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
[3]张天波.现代职教体系协同现代产业体系的机理探析—以广东省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5).
[4]周鸣阳.基于杭州区域经济视野的现代职教体系探索—以杭州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5]朱冬辉等.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3,(18).
[6]张建,王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3).
作者:刘俊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