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培养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懂技术的专家,更需要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本文从精神、行为和目标三个层面对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并结合职业教育院校培养能工巧匠的根本使命,提出培养工匠精神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内涵;培养路径
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中国经济也面临巨大的转变———供给侧改革。中国企业需要更多的精美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此,从供给侧到消费侧都急需工匠精神。2016年,总理就提出了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工匠精神”,引起了国人的热议。
一、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
根据《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者消费奢侈品占全球奢侈品总量的46%,但绝大部分的奢侈品是国外制造的。除此之外,国内跑日本抢马桶盖、圆珠笔上的圆珠需要进口等事件,无一不把中国制造业推到了风口浪尖。无数人在质疑,为什么一个可以生产人造卫星等尖端产品的国家,却生产不出让人满意的马桶盖。同年5月,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对各行业的能工巧匠进行宣传,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对工匠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要向“制造强国”转变,就需要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在过去,中国企业的发展,主要注重效率,在产品生产制造方式和经营模式上忽略较多。现在局面不同了,企业的竞争已经逐渐的白热化,粗制滥造的产品已经失去了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更注重产品品质。高品质的产品需要工匠用心才能制造出来。只有出现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才能不断的提升产品质量。也只有以工匠精神为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是一种职业,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简单的说,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专业、技术高超、敢于创新,这些代名词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准确而权威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查德•桑内特认为所谓的工匠精神是将事情做好的一种欲望。德国学者认为的德式工匠精神为“慢、专、创新”。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认为只要点子好,并努力实现的人都是工匠,工匠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手艺人,还包括使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发明的发明家和发展者。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工匠精神是对任何产品都能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努力创新,从而形成擅长领域的专业精神代表。上述的描述基本上概括了“工匠精神”的一些关键和重要的特征,但都没有准确的定义工匠精神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从思想层面、行为层面和目标层面上解释工匠精神的内涵。思想层面上,“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孺子的精神。工作人员需要在工作的时候,保持认真、负责和热爱的精神,能够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工匠精神的主要力量来源为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这种精神不仅仅是针对工人和蓝领人员,而应该包含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它应该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行为层面上,工匠精神需要注重细节,不断实现创新。在世界制造大国中,各个工匠都是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其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在技术上不断的精益求精,不断的钻研,一点一滴积累,实现技术的革新。目标层面上,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是想要将产品的质量从99%提高到99.99%的精神,力求不断的打造产业的精品,实现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对于工匠来说,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是对自己从事行业的认可和坚持,去努力制造精品的信仰。对于每个产品都希望可以做到极致的欲望,不断的坚持制造卓越品质产品,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工匠精神在企业中生长,但是其萌芽应该在教育。我国2016年的财政报告中对于教育的支持非常大,我国已经有超过一亿人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国家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院校肩负着培训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须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打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另外,工匠精神的培养更需要社会的关注、支持,要校企联合、社会联动,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整体推动。
(一)以德为先弘扬工匠精神
有一流的心性,方有一流的技术。“德艺兼修、以德为先”是指工匠在追求精湛技艺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修为。目前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职业缺乏认同和热爱,对工作没有激情,对技术失去探索的热情,容易出现焦躁、急功近利和眼高手低的状态。高职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其专业技术,还要提高其综合素质,德育教师可以作为完成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课程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和领悟能力,让学生觉得履行工匠精神是一件自豪的事情,让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履行工匠精神,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注重对学生认知的引导,让其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理解和接受工匠精神,并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校园文化中体现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园活动,利用这种隐性教育资源,不断的向学生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在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中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磨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形成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职业精神。比如举办“品质是一种坚持和追求”的征文比赛。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品质的重要性,意识到品质的追求和坚持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当然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嵌入各种具有寓意的内容,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并认识工匠精神。
(三)实践活动中强化工匠精神
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够促使学生更为全面的去了解职业素养以及现代就业环境,为此,高校可积极的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实践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的去了解工匠精神,在心理上受到工匠精神的影响。经由实习或是兼职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参与到工作环境中,去体验与感受职业人的工作状态,明确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借此也能够提升现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并不断贴近工匠精神。
(四)校企合作中铸就工匠精神
铸就工匠精神需要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应该根据本校专业的特点,着力以以下三种方式作为合作的新路径和切入点。首先是慎重选择合作对象,综合考虑企业资质、社会责任及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态度;其次是聘请资质高的兼职教师,他们既有高职院校教学经验,同时也是企业高层人中或高级工程师;再次是建立“半工半读”实训模式,通过企业实训基地,设置学生实习岗位,围绕生产过程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训教学。可以说,这种以合作企业来传递敬业意识,以兼职教师来讲授专业技能,以“半工半读”来培养创新精神,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对培养高级技工一定能发挥积极作用。校企合作“真做”“实做”,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本条件。校企合作的落脚点在育人上,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每个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为此,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合作上不断地注入新思想,寻找新方向,以精确、精准、精细为要求,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五)加强社会制度设计保护工匠精神
从社会制度上对工匠精神进行保护,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在对工匠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蓝领素质的培养,将学历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加大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的培训费用和设备的投入,提升学校教育水平;建立有效的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再就业培训机构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大对教师和职工知识产权的保护,让其成为创新成果的真正受益者;从制度上加大对行业具有重大贡献的工匠的奖励力度,提升物质奖励水平,让人们羡慕工匠并愿意加入其中,从而为匠心提供沃土。总而言之,对于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育,应将工匠精神贯彻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这应该成为每一位学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向往的境界,努力的方向。因此在系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前提下,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着重培养其自身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个人精神素质,强化其专业态度,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待事业如同生命,把积极认真的态度当作赖以生存的砝码,积极创新发展,坚持不懈,实现自身的更好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10):36-85.
[2]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5(10):27-31.
[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7):27-30.
[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5(6):6-10.
[5]李芳.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与当代价值[J].教师,2017,14(23):72-73.
[6]倪中贞.培养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助力基层团组织工作[J].中国培训,2017,8(16):116-215.
[7]孙翀翔.分析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才智,2017,2(4):240-260.
[8]杨竣淇.探究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J].改革与开放,2017,9(2):115-116.
作者:李科举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