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中课程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毕业论文是大专会计专业临毕业必修内容,也是五年制大专学习中对学生重要学习能力的考核。五年制大专旨在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技术性人才,因此,为提高其毕业论文写作能力,要以科学的写作指导策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下文针对五年制大专特点,分析如开展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指导策略。
关键词: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问题
五年制大专为“理论加实践”模式,通过高中课程学习后,进入高职专科课程学习,最后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获得高等学校毕业学历[1]。对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而言,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科建设实践的重要环节,但是,毕业论文需要合理选题、搜集资料、拟定大纲、写作并完善稿件等,五年制大专学生首次接触,其写作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知识归纳能力,且教师对其论文指导不到位,毕业论文指导情况并不理想。因此,下文对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现状及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五年制大专
五年制大专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专项技能,学生以“理论加实践”模式,打好理论基础后投入实践,以此提高学生实践化能力,为企业输送急需的专项人才的。而对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而言,其主要为企业输送掌握核心技术的会计人才,学生在学校中接触真实的项目,可和企业岗位对接。但是,就毕业论文写作而言,大多数五年制大专开设此内容时间不长,学生对毕业论文不熟悉,且教师没有针对五年制大专学生特点展开指导,导致实际指导效果不理想。
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现状及问题
当下,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集中在学生即将毕业前,学生最后学年不仅要完成专业课学习,还要参加期末考试,甚至还要忙于和企业对接,部分学生准备专升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准备毕业论文,导致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经过五年时间的学习,对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熟练掌握,具有从事相关工作大局经验。但是,在专业课学习中,教师注重讲解理论概念,未重视学习方法的讲述,导致教学未达到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目标。学生课堂上以笔记为主,考试完后放弃笔记,一味机械化学习,缺乏理论分析,无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及科研素养[2]。将来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也容易遇到多方面困难。例如,学生无法按时完成论文、无法找到合适参考资料、不清楚论文所有要求等等。
摘要:毕业论文是大专会计专业临毕业必修内容,也是五年制大专学习中对学生重要学习能力的考核。五年制大专旨在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技术性人才,因此,为提高其毕业论文写作能力,要以科学的写作指导策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下文针对五年制大专特点,分析如开展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指导策略。
关键词: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问题
五年制大专为“理论加实践”模式,通过高中课程学习后,进入高职专科课程学习,最后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获得高等学校毕业学历[1]。对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而言,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科建设实践的重要环节,但是,毕业论文需要合理选题、搜集资料、拟定大纲、写作并完善稿件等,五年制大专学生首次接触,其写作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知识归纳能力,且教师对其论文指导不到位,毕业论文指导情况并不理想。因此,下文对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现状及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五年制大专
五年制大专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专项技能,学生以“理论加实践”模式,打好理论基础后投入实践,以此提高学生实践化能力,为企业输送急需的专项人才的。而对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而言,其主要为企业输送掌握核心技术的会计人才,学生在学校中接触真实的项目,可和企业岗位对接。但是,就毕业论文写作而言,大多数五年制大专开设此内容时间不长,学生对毕业论文不熟悉,且教师没有针对五年制大专学生特点展开指导,导致实际指导效果不理想。
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现状及问题
当下,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集中在学生即将毕业前,学生最后学年不仅要完成专业课学习,还要参加期末考试,甚至还要忙于和企业对接,部分学生准备专升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准备毕业论文,导致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经过五年时间的学习,对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熟练掌握,具有从事相关工作大局经验。但是,在专业课学习中,教师注重讲解理论概念,未重视学习方法的讲述,导致教学未达到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目标。学生课堂上以笔记为主,考试完后放弃笔记,一味机械化学习,缺乏理论分析,无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及科研素养[2]。将来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也容易遇到多方面困难。例如,学生无法按时完成论文、无法找到合适参考资料、不清楚论文所有要求等等。
摘要: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推动地理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举措,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质量低效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厘清地理实践活动与地理实践力的概念、优化地理实践活动实施流程的基础上,从载体设计与架构、操作要义等方面提出地理实践力培育策略:活动项目化以助推地理实践力的精细化培育、活动基地化以激活地理实践力的最优化培育、活动课程化以保障地理实践力的精品化培育、活动测控化以完善地理实践力的一体化培育,进而构建一个相互关联、互为促进的地理实践力培育体系,实现系统化、整体性推进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以取得地理实践力培养成效的最优化,真正实现“着地”学习地理的方式转变,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
关键词: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力;实施策略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阐释与架构
1.地理实践力的内涵阐释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蕴:一是地理实践活动的技能和方法,即行动能力,它主要包括观察与观测事象的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探索问题的能力、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反思与创新学习的能力、制作模型与图表的能力,以及文献研究能力、参与表达能力与论文写作能力等;二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和意志品质,科学精神主要包括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意志品质主要包括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坚忍性)。[1]2.地理实践活动的流程架构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就是将活动计划、活动内容、活动设计、活动评价等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必由之路。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主要由“三阶(段)五步(骤)二十一项(细则)”构成(见图1)。不同的实践活动具体操作流程虽有差异,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基本大同小异。
二、地理实践力培育的策略与实践
1.活动项目化,助推地理实践力的精细化培育碎片化的活动往往松散无序,既不利于活动目标的实现,也不便于对活动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与协调控制,而“项目化”则能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1)活动项目化的设计活动项目化是指一个地理实践活动从过程、活动和目标三个方面将其设计成一个项目,任何一个独立的活动均可成为一个(子)项目。同时一个个子项目,可通过重组与整合,构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项目(项目群),通过项目的实施与完成最终达成项目目标。本文的“活动”特指地理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制作等。活动项目化目的在于厘清活动开展的必要性,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现象的发生;强化活动的协调与控制,为确保各项活动按计划执行而进行监测,并能及时纠正各种偏差;有效地实施动态化的项目管理,覆盖项目的启动、计划,到项目的执行、控制,以及结束后的考评等。(2)活动项目化的实践操作活动项目化可采用“五步法”操作来完成(见图2)。第一步,根据课程标准及其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立足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选择活动方式,确定活动项目。第二步,对项目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活动的必要性分析和项目实施的条件分析,如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项目开展的资源条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以及需要准备哪些基础性资料或设备工具等。第三步,制定项目计划,主要围绕为何做、做什么、谁去做、何时做、花费多少等方面做出周密的安排,从而保证项目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质量完成目标。制定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的关键过程,是决定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第四步,项目执行,主要包括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与协调,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等进行监测和控制,尤其突出的是质量管理与安全风险的管理。第五步,在项目进行中和项目结束后,对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考评,并为下一个项目的实施提供意见与借鉴。
2.活动基地化,激活地理实践力的最优化培育活动仅限于课堂或校园内开展,虽说活动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但制约了地理实践力培育的路径与空间,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不仅使活动有支撑可落地,更拓展了地理实践力培育的新空间。(1)活动基地化的设计基地本质上是一个拥有活动资源的场所,它可以是校园、专用教室、校园天文台、气象站,校外的河流、山川、工厂、农业园区、商业区、科技馆、博物馆、主题公园、地质公园等地点。所谓的“基地化”,就是将活动落到“实处”,与基地对接,使实践活动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实施场所。活动基地化目的使活动的开展有一个安全可靠的活动场所,结合基地所拥有的实践活动资源,最大效度地发挥其育人价值,尤其是课堂教学难以达成的实践力培育这一素养追求。(2)活动基地化的实践操作首先是选择基地。根据地理实践活动类型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以及基地具备的教育环境与条件,选择活动开展的基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基地的安全性与典型性。其次是改造基地。根据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学习需要,通过学校与基地的对接,在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和对原有设施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对基地进行适当改造,使它能更好地成为实践活动开展的场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强调可操作性,基地需满足学生能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尤其强调“学生的操作”,甚至是“全程可操作”。最后是运用基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能力的培养方式应该多样化,要把合适的地理实践活动放到合适的基地去开展,利用基地可观测、能体验的真实情景的优势,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把基地利用好,切实提高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效。
摘要:地理教师是地理课程实施的主体和关键。为了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地理教师需要完善学科知识、学科课程与教学知识,提升地理教学实施能力、地理教学评价与命题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坚定学科信念和增强自我信念。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信念
为了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教育部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作出较大修订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势必对高中地理教师产生很大的挑战。地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水平和执行能力。可以说,地理教师是地理课程实施的主体和关键。那么,《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哪些突出的要求呢?明晰这一问题,有益于地理教师更充分地认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审视自我,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向。
一、新课标对地理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一)完善学科知识
1.理解地理核心概念和地理知识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前言部分指出:“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1](P4)虽然《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没有以学科大概念来构建地理课程内容体系,但依然强调主要概念的重要性,如“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有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能力展开”[2](P51)。地理教育界目前尚未对地理学科的主要概念展开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知网和读秀检索的结果显示,“地理的主要概念”一词较早见于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学习地理的一些主要概念有: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3]笔者根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此句的英文原文,认为这里谈的主要概念就是核心概念。地理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地理学科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的概念。它是组成地理学科课程的关键概念,是构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节点。[4]地理教师不仅需要了解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都有哪些,理解这些地理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需要思考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发挥这些地理核心概念的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如果地理教师能够基于地理核心概念搭建起中学地理的概念体系,就表明该教师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地理知识体系是由一系列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特征、地理因果关系、地理原理等内容组成的系统。地理教师需胜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这一重要任务。《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采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在课程类别上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并且强调“选择将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2](P7)由此,地理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必修课程内容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需要深入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认真研读地理教科书及其教师教学用书等文献,来构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能够清晰明了某个知识在整个地理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2.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课程标准(2017年版)》非常重视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如在课程性质部分谈到:“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P1),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中强调:“确定具体任务时要突出地理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运用。”[2](P45)可以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想和方法观察周遭环境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只有掌握了地理思想和方法,才会对地理学科有更深的体悟。对此,地理教师首先要掌握地理思想和方法的相关知识,领悟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价值,挖掘地理教科书中地理思想和方法的体现形态,探索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思想和方法的策略。
(二)更新学科课程与教学知识
[摘要]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学科交叉发展的大背景下,不仅是物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同时对非物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物理学角度提出问题,灵活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升使用物理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这也符合新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总结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体会,围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性,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探讨提高本科生自主学习及学以致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堂模式改革;自学;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7年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需求。随后,教育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和计划,如2015年,教育部启动“双一流”建设;2019年,启动“双万计划”。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旨在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顺应社会时展的需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打破社会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紧缺与国家面临的经济转型之间矛盾的窘境。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任重而道远。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下,学生表现将作为教学成果的评量依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动相关专业的工程认证工作,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确保学生掌握必备的近现代物理学知识体系,提高其灵活使用物理工具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国各大理工类院校对大学物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索与尝试。
而课程体系的改革由于与学生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应用的飞速发展,涉及到物理技术的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使大学物理类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广东工业大学是地方高水平工科学校,秉持“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教学方针,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依托广东地域优势,服务广东发展是我校办学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标。在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要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探索具有广东特色、适应广东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对学生个人的负责,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人才的培养在于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经过目标设定、严格讨论和科学设计。采用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引导学生的兴趣,并注重开放性、创新性、包容性,从而形成综合、科学的完整课程体系。全面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科学态度、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创新能力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体系、优秀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并进一步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和监控体系,最终满足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知识多元化、能力专业化的要求。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在招聘市场,许多单位采取不同的方式限制应届毕业生的入职比例,究其原因无非是企业需要额外增加重新培训的成本。而在企业看来,这项工作本应是学生在其毕业前就完成的。
当前的教育体制多以教育投入作为衡量标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相应的教育产出,这使得产、学、研严重脱钩,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相差较大。从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分布看,学术型人才严重过剩,而应用型人才又极度紧缺,从而导致一方面学术人才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又缺乏相关人才,究其原因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虽然此前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想要打破这一矛盾局面,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但收效甚微,因为即便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受限于软硬件设施、教学模式以及企业合作困难,实施该计划的院校很难完整、切实地执行。学生从理论到工程的综合运用素质以及适应能力相对较低,使得学生的就业缺乏竞争优势化,这对当今的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使其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专家也做了大量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一定会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而产业技术含量越高,资本越是密集化,社会分工越是精细,并且最终对劳动力的排斥越大;因此,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渠道。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课堂形式和内容成为关键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教学仍然是“讲课+考试”的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解析,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锻炼。在以教师为核心的“单向输出”课堂中,学生难以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缺乏老师及时的引导与激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参与感不强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以笔者讲授的大学物理课程为例,课堂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沿用了中学阶段“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简单地依靠老师的“单向输出”,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们对实践性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也缺乏生机。目前的课堂教学一般使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提供的图像直观清晰,信息量大;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学生上课走马观花,不容易把握重点,大量公式的推导用多媒体演示容易导致速度过快,只有少同学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而大部分同学可能听起来吃力,进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松懈等现象。如何在两个45分钟的课堂里持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跟上老师的节奏,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大学物理是我校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从物理学角度提出问题,运用物理学方法分析问题和使用物理学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物理是大部分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也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石课程。本论文总结笔者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结合香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围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和创新性,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探讨提高本科生自主学习以及学以致用能力的具体措施。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专业的骨干课程,理论性和系统性强,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较多,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所涉及的领域发展快,但面临课时量少的问题。其优势是在原来高中物理基础上加深,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定律跟高中物理差不多,在空间维度和运动的复杂性上有更高的要求,包括从标量到矢量的计算、从一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转变,以及运动方式从线性到曲线,都需要运用大学数学中的建模和微积分思想,从而实现高中课程到大学的飞跃。充分结合这个优势和目前大学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让每堂课都处于活而不乱的气氛当中,要求教师对所教课程熟悉,提前备课,拟好问题,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其次,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不仅预习课本,还要查找其他资料。如何使预习不流于形式,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合适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目前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已压缩至48学时,要使学生在短学时中充分掌握课程内容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前大学物理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一定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