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数学创新课程设计与实施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数学创新课程设计与实施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数学创新课程设计与实施探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的教学理念是越来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此,在当前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创新课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并逐步探索实现新型的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旨在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了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本文就从以下几点简略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为教师开展创新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设计;实施策略

所谓创新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就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赋予学生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学的基础.促使课程达到赋予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在课程的设计当中,凸显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养成自身创新感知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等.为了帮助教师提升创新教学的质量,完善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创新学习的能力.笔者就从以下几点浅略探讨创新课程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创新型的课堂导入内容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若想使得学生真正养成创新精神,就需要在课程导入的环节充分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式的导入故事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数学知识当中,让学生思考如何用知识去解决课堂导入当中的故事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身的思维,以思考式的目光去看待本章节的知识内容,并能够在自身的逻辑转换过程中达到合理的应用.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发展自身的思维,养成创新的思想.例如,在进行讲解《古典概型》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古典概型的发展历程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来进行导入.接着再通过故事性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某位同学在取钱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银行卡的最后两位密码,现在已知后两位数都不大于3,那么这个同学最多需要输几次密码?”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古典概型是最基本的一个概率问题.同时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这个问题当中,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引出本章节的知识点“在一次实验当中结果有限个,且每一次出现的结果概率相同,那么这种概率的模型就叫做古典概型”.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是p=mn.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结果进行罗列,让学生找到所有结果的可能性,让学生利用此公式去解决导入故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两种方式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样的模式下,能够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养成创新的逻辑思维.

二、设计创新型的问题解决方案

在高中阶段开展创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将创新二字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当中.为此,教师应当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型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进行求解.并且在求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方向,让学生能够不拘泥于同一种方法,以创新的思想去对待问题.在进行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要为学生总结所有的解题思路并去指正,指出解题思路上的不足,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例如,在进行教学《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这一章节的过程当中,由于本章节的知识较为复杂,很多题目思维方式不对便很难解决.教师可以选择书中的一些经典题目,让学生进行解决,帮助学生体会创新思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所存在的好处.比如说让学生去“证明:已知a2+b2=2,求证a+b≤2”这么一道题目,首先学生对于此类题目很简单的思维方式就是将其因式分解,化简求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并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尝试.在学生尝试完成之后,学生就会发现,这道题目的计算量庞大且化简到最后式子复杂难以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法.最后,在统计完学生的解题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意见,让学生从后往前去求.尽量用反证法去证,比如说要想求证a+b>2,则有a2>2-b,a2>(2-b)2,即a2>8-126b+6b2-b2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化简,就能够得出b2-b2=6(b-1)2+2,显然6(b-1)2>2,得证.”在解决完了这道题目之后,要告诉学生,对于这种题目,不要盲目的化简求值,要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通过这种创新式的问题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

三、设计创新型的知识探索环节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方式往往只存在两种,第一被动性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学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应用,也不能够养成相应的创新意识.第二种是让学生主动挖掘知识,使其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书本上的知识并进行总结.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教师应当在课堂知识探索的环节,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真正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设计创新型的知识探索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给学生先去讲述最基本的内容,比如说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基本定义“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如果B能够推导A,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教师要通过具体的题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如果A>0,A>B,那么AB>0”在这个题目当中,学生如果对照定义就能够很清楚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以小组的方式为这个题目补充相应的条件,首先让小组去找出这道题目出现错误的原因,再去鼓励学生由前往后进行推理,并且由后往前进行推算,在得出结果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公布答案,要么在前半句中加上B>0或者后半句中出现A÷B>1.在这样的创新型课堂探索中,让学生创新自身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四、设计创新型的评价交流方案

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不断养成和反思评价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将本章节所有的知识为学生进行汇总,然后再以创新性的思维方式,给学生进行延伸或者总结.具体而言,可以利用搭建思维导图或者是知识框架的方式,去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若学生在知识点上掌握不足,可以利用新颖有趣的方法将知识点相联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教学《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之后,教师就可以以一元二次方程为基础,给学生讲解一元二次函数和方程之间的联系,通过做出相应的函数图像,让学生观察一元二次方程的抛物线形式.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以此来总结本章的所有知识.首先是从函数出发到二次函数y的取值为0后,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再由方程的取值范围引出不等式等概念.将这些知识点完全进行串联之后,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一个反思性的总结,同时布置相应的题目去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大多数学生不能够完全解答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集思广益,寻找解此类题目的一般思路,然后,将课堂反思和总结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综上而言,数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的基础科学,对于学生思维的养成以及价值观的影响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在数学科目的教学中,利用创新的形式进行展开,探索并实现创新课程展开的具体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知识,多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创新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乃兵.浅谈新时期高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J].好家长,2015:121.

[2]王博.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41.

作者:杨延萍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