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探究

摘要:语文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是“大语文”,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也是“大语文”。在高中学段,学生的思想是理性的,而情感却是丰富的,他们需要积极学习语文知识。高中语文教师要明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那就是贯彻核心素养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大语文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呢?教育专家们在思考,教师们在思考,所有关心下一代培养的人都在思考。通过不断反思,不断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核心素养养成教育是当前最值得肯定的教育理念。在核心素养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能力养成”“全面发展”的主体;他们不仅仅能成为学校中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希望落实的就是这样的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遵循核心素养养成理念,让学生在“大语文”氛围中,学习可以影响自己未来发展的“大语文”。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进行分析。

一、解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理念

不同的学段,学情不同,其学习目标、学习方案自然也就不同。如低学段的语文教学侧重“启蒙”,而高中学段的语文教学则侧重“提升”。不过,这里的“提升”不是建造空中楼阁,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础能力养成。所以,在解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学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面对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语文核心素养是内隐的,需要借助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显现出来,也需要在上述语文学习活动中发展、提升。通过解读,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语文教学既关注了学生的“外在需求”,也关注了学生的“内在完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在这样的氛围中提升语感、情感、思想。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生长性、表现性等特质。在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目标时,我们需要树立“大语文”观,用创新来培养语文“创客”。

二、方法分享

(一)用思维来养成思维

从核心素养养成理念来说,学习者需要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而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落实的往往只是“学会”。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局面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将思维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起点,让学生多想,多做,在想中记,在做中学。语文思维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去把握资源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读、说、写”的层面上。例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容易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知道根源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就使学生的认识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不必过分关注标准答案的记忆,也不必将“专家”“参考书”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而应该让学生尝试着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感悟。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让学生思考宝黛初次见面时为什么就有似曾相识之感?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写王熙凤的笑声?这些思维源点,能有效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文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立足听读说写

语言学习离不开听读说写这四个环节。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继续将这四个环节落到实处,当然也需要对这四个环节进行创新。在课内与课外实施教学时,我们需要通过拓宽、应用、反思、构建来展开这四项活动。如为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教师不仅要布置课内阅读任务,还要向学生推介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慢慢建立兴趣,以提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比学生更了解学生,我们应该比学生更有条理。我们可以找到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的高度”,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精挑细选”,让学生“好好学习”。在推介课外阅读书目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以及不同群体学生的阅读实际,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家》《雷雨》《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哈姆雷特》《复活》等,每个人只要选择其中三部书展开阅读就算完成阅读任务。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专门建立课外阅读网络交流平台,发动学生参与阅读讨论。如为了帮助学生拥有语感,我们要为学生创建更多的开口机会,利用好课前几分钟的语言展示、课堂中的辩论与交流、第二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活动与论文答辩活动等。如应用合作交流,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学习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小小红学会”讨论活动,针对课文内容,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讨论。在学生开口说的过程中,他们既成为了课堂中的一员,又应用了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多组织、应用语言的机会。

(三)融合品德教育

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学要想实现深化,必须融合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体现语文知识魅力、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方法之一。语文教科书中有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可以在德育方面发挥作用。教师可挖掘并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深邃的思想。因此,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时,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德育素材的融入与应用,让学生学会以己度人,让学生成为社会大环境中的正能量来源。只有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建设者,我们的国家才能沿着良性轨道不断前行。

(四)逐层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是有节奏、有层次的,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往往会在学习压力下不自觉地急功近利,出现这种问题倒也有情可原。但是,如果将高考视为最高目标,就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初衷。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将学生的“学”从小目标提升为大目标,把会学能力转变为创新能力。语文学习的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其培养的人的特长也应归入语言领域。语文人,一定是先具有语言优势,进而才能发展文学水平、文化水平等。在人们看来,这些是低学段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但事实上,作为高中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明了这些在高中学段同样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小目标的主要构成部分。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与思想等一并装入文章呈现给大众,成为教育的样本。教师在解读这些作品时,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进行思想、情感的深度交流。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在人们看来,第三个层次才是“大语文”观的内涵。不过在笔者看来,第三个层次是语文知识、素养的升华。只有落实了第三个层次的语文教学,学生才能形成“信仰”,养成内在的“会学惯性”,从而更为客观地了解生活。

(五)从生活出发

学习语文生活才是学习目标之本,当然也是学生的发展之本。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的是生活资源,有“真实的生活资源”“凝华的生活资源”“美化的生活资源”。学生在学习这些生活资源时,成为了生活的一员,形成了面向生活的语文能力。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总会说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气息”。既然关注到了这一点,我们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时,就要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习语文。如《冬天之美》这篇文章流露出的就是对生活之美的敏感。文章前半部分是对自然环境之美的敏感,后半部分是对人文环境之美的敏感,最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冬天的美。这些无疑可以让学生分享大自然之美与作者的思想之美、情感之美。再如通过见证者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可以感受那个特殊时代里人们的生活,窥视中华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如何才能让没有亲身经历、缺乏生活经验的高中学生了解其中深刻的内涵呢?在笔者看来,还需要从生活出发去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敞开心扉,慢慢品读其中“刻骨铭心”的那份情感与思想。“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在学生体会到这些真实而深邃的生活情感之后,会自然地拥有生活气息,而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也便拥有了无限的魅力。

(六)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成为好“学”生,我们就需要在课堂中营造“学”的氛围,要想让学生参与“创客”活动,我们就需要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与氛围,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将灌输式讲解改为辩论式讲解。如:上课之初,我们不妨打破传统,给学生一个逆思维的主题:潘金莲毒死武大郎,该杀;潘金莲是被张大户卖给武大郎的。武大郎又老又丑,潘金莲又年轻又漂亮,不般配,不幸福,她追求婚姻自由又理所应当,那潘金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将疑问抛给学生,或者将学生心中早已产生的疑惑全部展示出来,学生往往反而不会直接接受,他们会更积极地寻求答案,并肯定教师的指导。为此,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教师就要注意改变教学氛围,重视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社会情感。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向,就当前而言,最科学的方向无疑就是核心素养的养成。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认真落实核心素养养成目标,学生就能够成为适应性最强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林亚普.探究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5(2).

[2]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何键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