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学科边缘化现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学科边缘化现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学科边缘化现象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结合的学科,它在学生语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但在高中阶段,语文却逐渐被边缘化,处于学科“劣势”地位。本文深入浅出地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力求在客观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边缘化;对策分析

高中之前,大多数学生都乐于学习语文,他们或沉醉于文字的古朴意蕴,或痴迷于诗词的独特魅力。但自进入高中以来,学生对语文渐渐提不起兴趣,重视程度也有所下降,甚至利用语文课时间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语文学科在高中阶段日益被边缘化,学科特质决定了其在“唯分数论”的考试观中处于“劣势地位”。

一、高中语文学科被边缘化的原因

语文学科边缘化最突出的体现便是学生学习语文态度的变化。大多数高中生学习语文都是消极散漫的。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为何会变成这样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学习的主体--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态度是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1.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偏差,导致他们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扎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中,它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而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学习门槛低,所以学生就会觉得学不学语文,都能正常交际,也能应付考试,因此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在心态上就被轻视了。2.语文学习周期长,短期内,见效慢。高中学生学习的科目和难度都有所增加,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学生极其重视学习效率。相比语文,其他学科投入的时间少见效快,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获得学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为了能在高考中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学生自然不愿多花时间在语文学科上,这也是应试教育导致的不良后果。

(二)教学的主体--教师方面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专职人员。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做到旁征博引,无法将语文的魅力通过语言或形体等向学生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而且许多高中教师习惯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生硬地灌输大量知识,学生没有课堂主角的意识,无法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自然就无法领悟语文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还不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仅靠传统的教具来构建课堂,这样容易导致教学内容抽象晦涩。即使教师激情满怀,学生可能也不知所云,无法和教师以及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会使得课堂枯燥沉闷。所以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强也是导致语文学科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三)内容的载体--语文教材方面

教材是根据现代教育的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加工,最终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类最为精华的部分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语文内容和技法的学习都更有难度,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也更高。多数学生会因为语文素养不够而无法解读文章的深刻意蕴,无法学习巧妙的语文技法,导致学习成就感低下。而由于高中语文课时紧张,教师也不能一一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这就使得学生对课文似懂非懂,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二、学科边缘化现象下的对策分析

(一)要纠正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偏差,改变其学习态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的重要性,语文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知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等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导他们发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就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加入到语文的学习活动中来。其次还要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方法不对导致事倍功半,所以学生应该多请教,多总结,寻找正确高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成绩,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二)教师应该不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师范技能

教师只有博古通今,才能以更精深的学科知识去传授文化,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而且教师还应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学会以网络知识来拓展课堂内容,以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形式,经常展开课堂互动,让学生有参与感和存在感,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与生气。

(三)教材内容的选取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材的编排要根据具体学情,选取具有深度但没有太大难度的文章,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有退缩心理,才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真正理解课文,解读思想,陶冶情操。

三、结语

语文内容丰富有趣,蕴含着许多的人生哲理,它在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高中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更不应该缺席。而语文何时才能摆脱被逐渐边缘化的境况,发挥出其最大的育人作用,还需要社会各个群体的努力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封寿炎2013《谁把语文边缘化了》,《解放日报》11月13日。

[2]周国瑞2011《高中语文学科边缘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期

作者:李玉珠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