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但当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忽视情感教育、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抵制消极文化的侵蚀。教师应立足语文教材,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情感教育,优化传统文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让学生既习得语文知识,又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学生成为能力突出、人格健全的人才打好底子。

关键词:语文学科;传统文化;学科素养;人文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1]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立足教材对学生开展知识教育,也须让学生通过课程教育收获更多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创新课程理念,拓展授业范围,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而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是有现实意义的,其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能够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实施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意义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习基本的字词知识,更要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接受优秀的精神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是漫长历史的沉淀,其中饱含着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学生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时,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味其中蕴涵的哲理,感悟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内涵。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就有机会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讲解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再上一个层次。

(三)帮助学生抵制消极文化的侵蚀

语文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还有助于学生抵制消极文化的侵蚀。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其中有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赞美,有伤春悲秋的浅吟低唱,还有直面人生的英雄气概。学生在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就能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树立更有品位的思想认知,逐渐形成热爱祖国、胸怀天下的精神境界。当前消极文化花样翻新,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无孔不入,例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这些消极文化的影响,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被蒙蔽,看不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以致走上歧途。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渗透内容单一

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选择的内容较为单一。高中语文教学以教材为基础,而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就大大限制了渗透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渗透教育的途径因此也被规定为课堂讲解。再者,一些教师只知道古诗文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却忽视了在其他内容的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导致学生只把传统文化看作故纸堆里的旧物,这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渗透内容的单一不仅影响了教学广度,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忽视情感教育

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语文教师常常将关注点放在传统文化知识上,看重的是学生是否积累了知识,是否能够正确默写古诗文名句。教师关注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却忽视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内涵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其实,传统文化中不仅有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也不只是“不谈今事、不说白话”,只有使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产生共鸣,与古人精神相通,学生才能真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陈旧

不少语文教师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就是用理论灌输的方法让学生将教学内容记在脑中,殊不知这样教学非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慢慢消失。与之对应,在学习评价上,教师也以知识考证为重,以理论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当然会受到学生的排斥。这样教学,虽使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但却忽视了如何将知识内化为素养,知行如何合一,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认同与传承。

三、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策略

(一)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效果,丰富内容是第一步。在教学之前,语文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把握教材知识的重点,除包含有大量传统文化内容的古诗文外,汉字的字形、书写,介绍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的说明文,饱含诗意的现代散文也可以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材料。如“比”字的字形,就是面朝右并站着的两个人,这两个人紧紧挨在一起,这就是“比”字的本意。只有挨得很近才有比较的可能,所以产生了“比较”“好比”之意。又由“靠近”之意引申为“勾结”,如“朋比为奸”。又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文学与“秋”的关系,可以搜集诗文,也可以撰写感想,这就既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也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感等方面受到陶冶,首先教师自己得发挥联想,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2]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不仅要丰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在教学《将进酒》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思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几句使用了什么表达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并结合其他诗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从作者一泻千里的情感中感受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由此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

(三)运用多元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设置探究课题。如《琵琶行》一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其对音乐的描写。音乐是听觉艺术,但白居易却用文字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写得极为成功,技巧就在于运用了丰富的想象,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亲自欣赏了一场绝妙的音乐表演。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和比喻的丰富,并探究为何作者白居易会被琵琶曲感动到“青衫湿”。教师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几段琵琶曲,让学生在感受琵琶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对诗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说,他听出了琵琶女弹奏中的‘情’,这个‘情’是什么?琵琶女是怎样借助她的乐曲抒发了内心的‘情’?诗人又为什么能听出其中的‘情’呢?”要探究这个问题,就要把诗中所述的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经历与琵琶旋律的变化对应起来进行分析。诗人能够成为琵琶女的知音,一方面是由于诗人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更重要的是诗人有着和琵琶女类似的经历。琵琶女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无情,朱颜辞镜,“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诗人也曾经历过名扬京师、高朋满座的辉煌,后来因为上书直谏,遭谗获罪,如今卧病浔阳,孤苦伶仃。同病相怜,同气相求,琵琶女指间跳跃的千变万化的音符,不仅汇成了她自己跌宕起伏的心潮,也激荡起诗人对自己平生遭际的回忆与感伤,琵琶声在善奏者与善听者的心灵互动中,自然地成为承载人物情感的媒介。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者一帆风顺,后者路途坎坷,前者青云直上,后者一落千丈,这段绘声绘色的音乐描写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逼真地描述了琵琶女的身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浓墨重彩的铺垫和渲染。主席在2014年“五四”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理应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让学生既习得语文知识,又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学生成为能力突出、人格健全的人才打好底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DB/OL].(2014-03-26)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2014-05-05)

[4]毛子月.弘扬历史文化———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J].才智,2017(35).

[5]杜海燕.从《中国诗词大会》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汉字文化,2017(21).

作者:王昌波 单位: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