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加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有重要作用。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皆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与表达美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应秉持潜移默化、多元开放、层次性原则,在分析审美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字:高中语文;教材审美元素;审美情趣;学生审美素养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尚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然而与此相应的现实则是: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中学生的审美辨别力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学生的整体素养,同时,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很多学生有审美意识淡薄,审美水平较低的问题,直接表现就是学生不能自发地鉴赏语文文本,而多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阅读,不能发自内心地用文字表达个人情感,只会套作甚至抄袭,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表达自我。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原则
(一)潜移默化原则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形式。分析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其中的课文和相关练习虽以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为目的,但也极具审美感召力和情感感染力。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表达、美的意境,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多元开放原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不只一种,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摸索,在诸多方法中选择最适合学情、最可行、最有效的一种。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教材的体悟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秉持开放性原则,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尊重学生对教材的多元化解读。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坚持多元开放原则,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
(三)层次性原则学生与学生无论是学习水平还是学习态度都存在差异,同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将教学内容的难度控制在最低教学界限与最高教学界限之间,以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能力克服学习困难,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分析其学情,然后制定可望达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教案,对审美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要适时进行鼓励,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安排课外辅导环节。总的来说,就是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确保审美教育的有序、有效。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功利色彩浓厚在高考的影响下,似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拿高分,而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和能力弱项只有在可能影响考试成绩时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有的教师为了创新教学形式,在一节课中多次引入讨论环节,虽然学生自始至终讨论得热火朝天,却缺乏深度;还有部分教师刻意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结果却顾此失彼,忽视了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致使教学目标面目模糊。这样的高中语文教学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翻新,实则功利色彩浓厚,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为考试服务。
(二)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失当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关系密切。教材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载体,其中蕴藏的审美教育元素直接影响着审美教育的方向。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饱含教材编写者的匠心,其审美教育价值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审美教育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思想僵化,按部就班地设定字词识记、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提炼主旨等环节,几乎没有给学生预留思考空间;还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考试,因此其讲课时只关注教材中能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内容,教学视野狭窄,教学方式单一,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还有些教师直接把教材放在一边,只凭教学经验组织教学、设计习题,教学内容以习题训练为主。可以说,这些教学方式不但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而且长期这样教学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审美教育呈现低俗化倾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落实中表现出了低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不断流失的诗性精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功利色彩淡化了文章的诗性,无论面对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教师只知机械地讲解知识,肢解了文章的艺术美感与意境美学,致使学生很难从审美的角度鉴赏文章。第二,教师美学素养的缺失。在教学任务的重压下,教师的自由阅读时间越来越少,而这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来去匆匆”,无暇琢磨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审美功用,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也因此越来越淡。
(四)漠视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审美经验是人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审美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等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依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甚至有教师强迫学生接受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自由思考。这些错误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也无从谈起。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被选入语文教材的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涉及自然知识、社会万象,还蕴藏着动人的深情和深厚的哲理。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相当完美,还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学习它们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开展审美教育的优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元素,让其审美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触动其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美的传达是借助美的形象与情感实现的,作为课堂审美教育的组织者,语文教师要站在美育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比如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不仅要通过介绍相关社会背景与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确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还要带领学生共同探究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是否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读懂作品背后蕴含的社会思潮与个人思绪,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审美体验。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审美活动要从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切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针对学生感官的审美训练,培养学生借助相关文字来感受作者描述的色彩、声音等形式的美。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借助色彩等来表达情绪,比如鲁迅的《药》的结尾部分,“半白的头发”“几点零星的青白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等一系列冷色调事物的描述,共同烘托出悲剧的氛围。学生必须能够感知文中这些带有色彩的描述,并将作者描绘的场景转化成一种极具画面感的绘画作品来鉴赏,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培养学生想象美、表达美审美离不开想象力,学生如果缺乏想象力将难以感受美,更不要说去鉴赏美、表达美。文学作品中存在很多空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发挥想象填补空白,才能真正品味作品的美。比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针对结尾处“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中的省略号,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玛蒂尔德知晓真相后的状态和举动,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接受审美教育。语文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更是一个完整的美学系统,从教学内容来看,它吸纳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佳作,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人群的审美理念,内容丰富,意义深远,表现出多层次、多要素与多结构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元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现审美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并最终能够表达美。审美情趣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语文教师应对标这一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升华美。
参考文献:
[1]仝芳.高中语文审美素养培养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
[2]马小娇.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8.
[3]俞振元.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7(2).
[4]杜润青.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5(8).
[5]杨通知,田海洋.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特征与培养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
作者:曹铭珍 单位:广东高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