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思路架构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思路架构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思路架构实践

摘要:要想使语文课堂高效且充满活力,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努力,积极配合。虽然学生才是课堂主体,但如何优化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却是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抓手,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力课堂;多元化教学

新课程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强调了师生、文本与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要求教师用激情与智慧来建构充满活力的课堂。为此,教师应当按照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行为,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课堂由此呈现出活力与生机。

一、课前“软”“硬”兼备,是生成课堂精彩的前提

备课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性设计,是教师必须提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但教学有些时候是无法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循着预设的轨迹前行的。[1]因此教师应当有“软备课”的意识,即做好教学环节的预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应当结合具体的情境,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一)在预设学情变化中生成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因为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不同,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会得出很多新颖且充满个性的观点,这便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例如在讲解《故乡的榕树》时,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不同,喜欢的句子也各不相同的:如有些学生喜欢“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中优美又贴切的形容词;还有些学生喜欢“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此外,相对共性的也有,如很多学生都喜欢“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但喜欢的理由却不同,有些学生喜欢句中充满了音韵美的叠音词,有些学生喜欢句子中充满意蕴的想象与联想,还有些学生喜欢句子中的动词“飞”“唱”等。这些不同是教师无法通过课前的“硬备课”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预设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软备课”的要点在于学生,这要求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储备,在设计问题时,至少应预设学生可能会给出的几种答案,同时还需考虑好应对的评价语,做到“有备无患”。

(二)在富有创意的预设中生成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与预设并不相悖,充满创意的预设也应当激发课堂活力。[2]例如在一节情感体验活动课上,教师预设如下设计:课前请学生收集一位名人母亲的故事,同时回忆一下自己母亲的故事。课中让学生展示出自己搜集的故事,同时将名人母亲的故事与自己母亲的故事进行对比。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搜集了很多伟大母亲的故事,如孟母、地震中为了保护子女牺牲的母亲等,而对于自己的母亲,很多学生回忆起了“母亲冒雪送衣”“母亲深夜工作”“母亲为我庆生”等故事,但对比起来,学生都认为名人母亲将自己的母亲比下去了,认为自己的母亲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此时教师就可进行点评:“母爱的伟大在于细致入微,无所不在,正是因为母爱的灌溉,你们才能够茁壮成长。”这节课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于教师富有创意地预设,并预留了大量的空间给学生,并在末尾做出了升华性的点评,展现了课前预设的创意。总之,要想让课堂富有活力,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细致了解学情,如此才能够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的比重较大,其承载了传播文化的重任,作品的人文性更是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热爱文学。

(一)结合学情,活用教材资源在语文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运用,还需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例如在教学《胡同文化》时,理解“胡同建筑”的特征后,才能认识到北京胡同文化“封闭”及“忍”的精义。理解了“胡同文化”,才能真正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的情感,才能读懂“再见吧,胡同”这句话。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课题,如“饮食文化”或“茶文化”等,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到生活之中。另外,教师还可开办学生感兴趣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如课本剧表演等,使学生驰骋在开放的教学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首先,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归纳文章主旨,随后带领学生细心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4]要想全面把握项羽、刘邦、范增等人的性格特征,需要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来补充相关史料。教师可鼓励学生从图书馆或网络中查找相关资源,认真把握文中的矛盾冲突与人物性格。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人物性格,为之后的表演蓄力。在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中,教师应忠于原著,尽量运用原著中的语言、动作及主要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可适当融入编者自己的想法,对矛盾冲突进行艺术性夸大,以突显文章内涵。课本剧编写完成后,教师可按照学生的特点与意愿遴选演员。在排练时,应让学生仔细揣摩角色,把握到位,排练一段时间后,要让学生再次静心阅读课文,翻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完善角色。课堂表演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文章深入认识的过程,经过这一活动,学生就能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活用教材,增强课堂的活力。而要想活用教材,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促织》过程中,笔者分析到文章的结尾处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师,文章的结尾太过圆满,这样就削弱了鞭挞的力度,是败笔,应当删除。”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热闹起来。此时笔者将学生分为几组展开讨论:有些学生认为“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作者是用荒唐的笔法来揭露社会的黑暗;但有些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个结局属于因果报应,是宿命论的体现;还有些学生认为,作者只是心存美好的愿望而已。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涉及的矛盾关系,深挖其本质,再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便可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三、转变旧有教学理念,活化教学手段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充分借助电教技术,可为学生创设实际需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一)借助电教技术,激发学习兴趣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助于人们抒发情感,熏陶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旋律来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用优美的旋律去感染学生的心境,这样一来,即使教师未曾讲解,学生也能对文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阅读课文之后,有些学生又提出了一些较有质量的问题,学习情绪也越来越高涨。

(二)运用电教技术,展现意境之美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总是能描绘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能带领人们进入到艺术的意境中。[6]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用电教技术直接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展现文本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教学难点为:1.品读文章的意境美,了解郁达夫散文的风格以及文章的语言;2.理解散文的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理解“意境美”与“情与景和谐统一”等概念是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江南冬景特有的“意境美”呢?电教技术是个好办法,其能将文中抽象的语言描写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观察,让学生对意境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如郁达夫在描写江南的植被时,以对比鲜明的笔调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而在描写江南的冬雨时,则用了绘图的方式,借助想象来描写。要想理解这些景物描写的独特性,教师就必须在讲解基础上,利用电教技术直观地呈现景物,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中描写的美景,为后续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电教技术教学,能够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总而言之,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必须将其变为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同时还需借助富有时代气息的手段施教,如此便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在互动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与实践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廖谢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8).

[2]乔娅.高中语文散文教材的审美解读———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为例[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

[3]张磊.引入有“度”,方能彰显课堂教学大智慧———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材料引入的思考和建议[J].语文知识,2016(9).

[4]赵卫国.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新课程(教师),2010(5).

[5]吴龙朋.彰显合作魅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初探[J].新课程(下),2018(11).

[6]邵桂瑾.此中有深意,用心挖掘之———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刻性之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0).

作者:李兴富 单位:曲靖市马龙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