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高中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及教育目标发生了转变,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基础智育,还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全方位渗透思政教育。探讨思政教育如何融入高中语文课堂,并分析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政教育;融入策略

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推动教师转变教学策略的过程。教师既要做好基础知识的教育,更要从文章的背景知识、内在含义、外在延伸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拥有清醒的头脑及独立的人格。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目标

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导向,所以,应当把思政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不是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增加新的任务,也不是单独进行的教育工作,而是立足于语文学科开展的教育工作。这个过程应当从爱国主义、责任感、传统美德等多方面入手,以此为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同步完成语文和思政知识的学习。[1]

二、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教材,挖掘思政内容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文本的人文内涵较为丰富,情感色彩也较为浓厚。教师可以从中选一些情感色彩浓厚、人物形象突出的文本,这样就能吸引并感化学生。例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笔者发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各有特点,他们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也很值得学生学习,这些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都值得教师挖掘。[2]为了让学生有沉浸式的体验,也为了活跃课堂氛围,笔者为学生设置了小组合作再现情境的任务。师:大家已经读完了这篇课文,那么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呢?各小组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片段,共同合作再现某个情境。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自己就能够找到答案了。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沉浸在人物角色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场景中,从而更充分、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学生对于一些重点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此时,教师要联系生活进一步引导。师:相信大家能够在蔺相如和廉颇身上学到很多精神品质,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讨论一下,哪些精神品质是你想学习的呢?通过小组讨论,一些学生回忆到了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总结出了应当学习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在这种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下,学生能够自觉地规范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主动学习人物的美德品质。

(二)延伸教材,融入思政元素

在拓展教材及挖掘教材思政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选择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先改变生搬硬套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在难以挖掘教材思政元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课外延伸。

1.补充原著内容

如在教学课文《百年孤独》时,由于文章只是节选,内容不够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补充和课文相关的内容,如讲解拉丁美洲的变迁史,并把原著中内涵较为丰富的文段或警句分享给学生,这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师:结合我补充的内容,大家是不是对课文有了全新的认识,或者新的见解?这里分享给大家原著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同学们可从中选择让你眼前一亮或打动心灵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一些学生选择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这句话。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了“孤独”的意味和对抗人生负能量的途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会遭遇挫折,但在时间的冲刷下,你最终都会看淡这些事情,也会汲取教训,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错误,踩着这些挫折和不幸,就能够走得越来越远。笔者又结合当下的生活对学生的认识予以补充,使他们从文本中得出的教益能落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增强其直面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师:没错,想必一些同学还不够理解。我们不妨着眼于当下,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它影响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但在抗疫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感人和美好的一面:最美逆行的医生、护士、警察……我们更看到了中国智慧、力量和速度……让文本与生活关联起来,学生便能够学会看淡挫折,以积极和反思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低谷,学会看到挫折背后的“精彩”。[3]

2.补充历史背景

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时,要明确思政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理解及认知能力,选择一些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思政内容,之后通过教材内容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完成了思政的渗透。考虑到学生对精彩的故事情节或是鲜明的人物形象较为感兴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赏析分析人物形象,在发表见解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如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一人物及其所处时代并不了解,甚至感到陌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预先分享准备好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以及信仰等。为了让学生了解刘和珍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反动政府及其爪牙的凶残,笔者播放了相关的纪录片和电影片段。这样学生能够了解到在那一时期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所处形势何其险峻,而那些勇敢请愿的青年学生又是怀着怎样的爱国热忱,从而激发当今青年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师:现在大家默读课文,各自总结:你所看到的刘和珍有着怎样的性格志趣?她的信仰是什么?从哪里能表现出来?此时,学生已能够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许多人为刘和珍而动容。谈到人物的性格总结,很多学生能说出刘和珍和她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勇敢、不怕牺牲,以及坚定的爱国之情。了解了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用联想与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特定场景,学生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不畏牺牲,教师还可趁热打铁,从信仰的角度加以引导。师:大家可以谈一谈自己的信仰吗?你有敬佩或者是当作榜样的人吗?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榜样,为什么要学习榜样精神,学生借此能够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仁人志士用血汗乃至生命换来的,从而更珍惜生活,热爱祖国,坚定自强报国的信念。上述两种延伸方式,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课文背景。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自觉接受思政教育。[4]

(三)讨论探究,加强思政联系

语文是语言类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沟通交流。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讨论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师说》时,笔者发现这一文章所传递的从师求学的道理及对当时耻于相师世风的批判,如果能够对此加以引导,就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进而传授其尊师重道的方法和渠道。文中提及的师无贵贱长少、术业有专攻等观点,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就此,笔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讨论话题。师:大家已经有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现在可以展开讨论:学生因为讨厌老师,而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否合理?如果教师出现了授课上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不合理,学生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告诉老师呢?通过沟通及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如果因为厌恶老师,或是不喜欢他的教学方式,而放弃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可以私下与教师沟通,以婉转的方式告诉老师适当调整授课方法,以便于老师根据反馈信息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对于教师和学生,这个结果可谓共赢。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让学生逐渐理解课文所传达出的师生相处之道,明白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为学生设置一些生活类的讨论话题,这种方式能够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更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学习《拿来主义》时,鲁迅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抨击了当时的时政,认为无论是送去还是送来,都不如自己来拿。这种思想运用在学习或生活中,都有很多可取之处。正如学习一样,学生不能只被动接受知识,也不能没有目标地学习,而是要有目标、有方向地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更多的收获。[5]教师不能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否则学生是无法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的。师:近几年,国外的文化入侵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人喜欢美国大片,推崇其他国家的节日、文化等。但这些输入文化中有一些糟粕,会不知不觉侵蚀人们的思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对此,大家开展一场辩论,思考应当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在辩论中,正方代表认为,既然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存在,那么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可以接收这些文化。反方代表则认为,这些文化不能全盘接收,其中的糟粕部分不可取,我们应该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些文化;同时还要加强本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汉字文化、中医文化等,要有更多的文化自信……这个过程不是要让学生争辩对错,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辩论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这样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文化自信,树立辩证的思维,从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学会如何学习、对待外来文化等。[6]

(四)巧用媒介,融入课程思政

高中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多元,而我们的课堂也应与时俱进,更为丰富和有趣味,巧用媒介即是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要把握好时间节点,通过适当引进与课文相关、和学生生活贴近的视频资料等,让课堂变得博大、厚重,同时也立体多元、趣味盎然。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刚好是9月初,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学习毛主席青年时代豪情满怀的诗词,有着特别的意义。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恰同学少年》的视频,让学生看一看毛主席的青春岁月。通过视频学生了解到了毛主席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喜欢结交朋友,参加了很多学生运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想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民族独立解放。学生观看视频,对青年时期的毛主席感到由衷敬佩,此时恰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好时机。师:通过这段视频我们能够发现,毛主席在坚定信念、不停奋斗的道路上,始终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一起努力,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中,他也提到了自己经常与同学一起商量国家大事、结伴游玩,这也表明了独木无以成林。学校就是一个集体学习、生活的场所,大家也应当和睦相处,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共同取得成功。[7]

三、结语

考虑到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接受全面的思政教育,便无法树立正确的三观,难以形成自我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顺应国家号召,重视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些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在汲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维娜.论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师道:教研,2018(1).

[2]吴兰,孙健.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语文教学中——基于跨界思维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锋绘,2018(3).

[3]宋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语文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31).

[4]宋立军,贺娜.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下开发学生已有知识资源初探——兼以高中思政课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6).

[5]兰田.探讨如何结合思政教育加强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4).

[6]郭迎雪,彭艳.递进式教学——高中思政教学革新的催化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房国玉 单位:山西省榆社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