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摘要:古诗词是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可以让学生领略古代经典文学的无穷魅力,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从审美教育的视角出发,探讨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提出教师应对有关古诗词文体的知识展开教学。在文本解读方面,教师可运用画面联想法和意象解析法,让学生感受意境美;可从意义和声音层面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同时应重视对作者人格美的探究。教师还可基于同类古诗词组织专题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的一项核心素养,可见开展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具有精致优美、言简意丰的特点。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具有经典性,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教材中的其他类型文本相比,古诗词在培养审美能力方面的价值尤为突出。本文拟结合教育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

一、教学文体知识,构建鉴赏根基

审美力是一种高阶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具体的知识积累之上。古诗词是非常含蓄的语言文本,因此对语言进行解码的难度也更高。学生应了解有关古诗词文体的专门知识,才能够“读诗”。如果缺少文体知识的积累,那么谈论直觉式的审美欣赏是不现实的。[1]在“古诗词”的范畴之下,又可以分出许多分支,演变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美感。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应让学生理解基本的诗歌体裁知识。例如,高三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中收录了七首古诗词,其中存在较大的文体差异,包含民谣、乐府诗、词、七律等。教师在教授本单元古诗词时,应让学生理解关于文体的基本知识。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与“乐府诗”有关的知识,提前形成一定的印象。在课中,教师先将其与《氓》结合起来,说明乐府诗本是民间歌诗,由管理音乐的官署采集而来,因此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再指出乐府诗具有格律灵活、语言浅易、常以独白和对话进行叙事的特点。借助这样的教学,学生便具备了文体方面的专门知识,在阅读本诗时便能认知其美的来源。

二、正确解读文本,认知审美特质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活动。在对文本的细致品味之中,学生会发现古诗词中多层次的美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从中读出意境美、语言美和人格美。

(一)再现场景,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古诗词独有的审美维度,它对应的是一个诗化的世界。这个意境既是诗人构建的结果,也是读者自己的心象。教师要运用适宜的演示和沟通方法,再现文本中富有诗意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诗中和谐的主客体关系。

1.展开联想,走入诗中画面

许多古诗词都描绘了具有美感的画面,在其中寄托了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因此对意境美的感受往往离不开对诗中画面的感受。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2]有别于画作中已然固定的空间安排,诗歌的画面中往往可以容纳更多的想象,进而令欣赏者在自己心中构建一个意境,而非眼前可视化的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文字展开联想,走入诗中画面,切身感受诗境。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第五句至第八句为描绘意境的主要部分。师生可逐句赏析这一部分,还原其中描绘的自然田园之景。教师提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写居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三句写居住环境,分别写近景、远景以及声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说说每句诗在自己大脑中引发的联想。如针对“狗吠深巷中”句,学生提到:“读这句诗时,我并不感觉声音很嘈杂,而是觉得宁静、平和。因为乡间安静,狗吠声才显得特别突出。”通过对画面的联想,学生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可爱之处,体会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2.解析意象,感受整体氛围

意境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这些意象附带着近似的情感色彩,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通性。诗人使用内在的艺术结构将意象串联起来,便构造出独特的美感。[3]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解析意象来探究意境美,从各个具体的意象内涵入手,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整体氛围。如在教学《声声慢》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勾画出本诗的意象: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然后提出问题:“这些意象如何表现出愁情?”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后,发现这些意象都具有明确的寓意,如:“雁”有“怀念家乡、期待音信”的寓意,“黄花”有“憔悴容颜、晚景孤苦”的寓意等。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补充,指出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往往有着特定内涵,经常在不同文本中表达同样的情感,并举实例说明。这样的教学以“微探究”方式解析文本,适应了学生的能力基点,既让学生把握了本诗冷清凄美的意境,也让学生理解了古诗词以意象叠加来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法。教师经常运用解析意象的方法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独立品鉴古诗词的能力。

(二)含英咀华,感受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它们富有滋味、令人百读不厌。教师要带领学生含英咀华,领悟语言美的具体表现。

1.细致探究语言特色

古诗词具有艺术性,在语言运用方面往往达到一字一词也不可移易的程度。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细致探究语言特色,还原文本的组织机理,让学生在整体印象的基础上产生“再发现”。如古诗《琵琶行》语言隽永精致,教师可以选取其中描写音乐与景物的语句展开教学。对描写音乐的部分,教师可以“修辞手法”为探究点,让学生细读文字,从中找出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描写景物的部分,教师可从文中提取五个写景句,将其在多媒体界面中并列展示,然后让学生整体感受语句,说说其中哪些字词用得精妙。如针对“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句,学生提到“浸”字用得十分传神,这个字与“茫茫”相对应,而且似乎显得月亮也“醉”了,有情景交融之意。当学生表达出有价值的意见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回应、理答、追问,帮助学生扩散思维、完善表达,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被动聆听的局面,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进而充分体会到古诗词语言中独特的美。

2.在语言中感受音韵

古诗词讲求形式的规整,因此具有音韵美感,尤其是绝句、律诗和词。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从意义层面展示语言美之外,还应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的音韵美。例如,《登高》一诗有“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美称,这与其音韵上的美感分不开。教师可从三个方面让学生感受语言中的音韵美。一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富于气势;二是意群划分方式灵活,令声音的停顿更为丰富多变。如本诗首联区别于其他三联,基本一字一顿,有哽咽之感;三是诗中使用双声词,显得旋律优美、音节舒缓。“艰难”“潦倒”两词不仅声母相同而且押韵,显得特别响亮而绵长,富有力量。在分析完诗歌的音韵美后,教师可进行范读,再组织诵读活动,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现音韵美。当教师引导学生从意义和声音两个层面探究诗歌语言之美时,学生对语言美的认知就不再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是能够认知美的来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具体篇目的审美鉴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提升学生读诗的能力。

(三)体会情感,感受人格美

“诗言志”,所有的诗词创作,无不缘情而发。诗词中的情感则来自诗人的主体精神,是其人格美的外化。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诗中情感,真切地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和光辉。在教学中涉及人格美,可将诗歌的教学价值拓展至学科范畴以外,起到德育作用。但仅凭阅读诗歌本身,往往不足以认识作者人格。因此,教师应将背景分析和文本细读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教师可引入与创作背景、作者经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先借助这些资料在大脑中构建一个人格形象,为后续鉴赏打好基础。[4]例如,教学《离骚》时,感受屈原的人格美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因创作年代久远,当代高中生在读本诗时往往存在心理上的隔膜,难以与作者达成共情。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前播放一个与屈原生平有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屈原力图辅佐君王,却遭奸臣谗害,最终自沉汨罗江的悲剧经历。当学生了解人物经历后,便有兴趣阅读其所写的作品。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可重点突出作品中使用的移情手法,让学生从“兰皋”“椒丘”“芰荷”“芙蓉”等词中见出诗人高洁的人格,体会诗人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气。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让学生受到诗人主体精神的感召,在情感价值观上受到积极的熏陶。

三、开展专题学习,提升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专题学习,是教师有意识地搜集同类作品,然后基于多篇文本开展学习的模式。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外部灌输的结果,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结果。专题学习模式中的所有学习材料都具有相关性,它们围绕同一个中心组织起来,有助于激活学生同化与顺应的认知机制,提升学生对同类古诗词的审美判断能力。教师可以将课内的同类古诗词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高三年级学习《扬州慢》后,教师可将其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蜀相》组合起来,和学生一起探究“咏史怀古诗”的常见情感主题和表现手法。教师也可在教学课内古诗词时,引入课外古诗词开展比较阅读。如在读完杜甫《登高》后,可将其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形成一个比较阅读专题。教师先将诗歌文本及其注释印发给学生,然后组织读书报告会,引导学生了解“登高怀远”类诗歌的审美特质。专题学习突破了常规的精读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鉴赏心得。总之,古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现代文本相比,古诗词会带来更多理解上的障碍,要想让学生把握其美的内核并不容易。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基本立足点,同时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鉴赏,从而领会古诗词的独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夏玉庚.从知识到审美的突破——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向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20(6).

[2]胡家莉.论宗白华先生“诗”与“画“的分界[J].汉字文化,2018(06).

[3]段红梅.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四个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22).

[4]尹茉莉,孙洪学.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及其教学[J].百科知识,2020(3).

作者:薛启利 单位: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